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潜书》汇集了众多的社会文化词",儒"类词便是其一。唐甄在文本中通过对"拘儒"、"鄙儒"、"浅儒"、"小儒"、"腐儒"、"懦儒"等后儒的批判,系统阐释了其修身与治天下一体、心性与事功一源、治学与为政合一的儒道文化观,充分体现了唐甄对现实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同时,加强对《潜书》"儒"类词的系统考察,不但有助于高扬传统儒道精神,启发今人关于社会责任的思考与担当,亦将进一步拓展唐甄思想研究的领域和空间。  相似文献   

2.
唐甄(1630—1704),四川达州(今达县市)人,是我国明末清初时期的一位杰出的进步思想家。他所著《潜书》,是我国早期民主主义启蒙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在自然观上,唐甄是一个朴素的唯物主义者,一元论者。但在认识论上,唐甄没有坚持住唯物主义立场,他在晚年“宗阳明良知之学”(王闻远:《西蜀唐圃亭先生行略》),提出所谓内心体验的“悦入”说理论,从认识论上堕入了主观唯心主义。唐甄虽然从消极方面转向了主观唯心主义,但他却从积极方面运用主观唯心主义的理论,把这种理论和事功、为政紧密结合在一起。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唯心主义原则上说来都是腐朽没落阶级的强心剂,为什么代表社会进步势力利益的唐甄也把它作为自己批判旧世界的精神武器呢?人类思想发展史告诉我们,从  相似文献   

3.
唐甄是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曾作《潜书》。该书内容包罗万象、思想卓越深邃,诸多见解之于当世颇具现实意义。其对管理之受益重心、管理层的选才标准与管理人员之来源、管理者的创新精神等管理理念,对当代管理学仍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诗经》与儒、释、道;《诗经》与政治文化;《诗经》与农耕文化;《诗经》与宗法文化;《诗经》与伦理文化;《诗经》与婚丧文化;《诗经》追求自由的倾向等七个方面阐释了"诗经文化"。《诗经》是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明与文化的镜子,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历史。  相似文献   

5.
唐代仙道小说中常表现出道教关注现实人生、重生恶死的宗教情怀。在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仙道小说中蕴含着人们普遍追求享乐的食色文化心理;食色文化是对唐代士人在仕途、婚姻的现实选择中所作的心理补偿和人生抚慰。  相似文献   

6.
在《自我的他性》一书中,流心提出"自我的他性"是由于个体在商业实践中的结构位置错位而导致的人格的断裂。文章以维克多·特纳的"结构与反结构"理论来审视"自我的他性",认为"自我的他性"并非"自我的迷失",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自我的重构"。  相似文献   

7.
《青楼梦》作为清末落魄文人进行自我心理抚慰的"白日梦",其基本审美格调是虚幻与矫情。占有众多美人,放纵自然情欲,尽情享乐人生,是其核心价值观念;才情诗酒,仕宦功名,是其华美的社会与文化包装;超越个体生命,永享花国众美,则是作者"白日梦"的根本追求;道教的享乐主义,是其人生哲学。主人公的"花国人生"及其品行,集中体现了中国近世文化享乐主义人生哲学和颓废、孱弱的精神品格及女性化的文化气质。因而《青楼梦》揭示了近世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之一:于精致典雅中腐化沦落。它使人深思:在传统文化土壤中,即使打破了礼教束缚,中国社会就能自然而然实现人的解放与社会的进步吗?  相似文献   

8.
老舍的文学创作与宗教文化有或亲或疏、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他将这种关系纳入艺术视野,塑造了许多"教徒"形象。通过表现各种"教徒"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为,揭示了宗教文化对现代中国人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影响,也反映出他热情爱国、救世救民的人生追求,体现了他改造国民性、反思传统文化和重塑民族文化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9.
"乌台诗案"以后,苏东坡被贬黄州,处境凄凉,生活困厄,但苏东坡在困境中没有消沉退缩,而是秉持自己"积极有为"的人生理想,涉足山水,为民造福,实现了自己人生和创作的双重飞跃。黄州,注定是苏东坡生命中最值得铭记的地方。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黄州我还是想去看看的,不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古战场的遗址,而是从艺术的角度看苏东坡的情怀。  相似文献   

10.
周明璃 《成才之路》2010,(30):39-39
《庄子》一书所要表达的思想无非是庄子对于宇宙的认识,强调我们只有让生命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道",遵循"缘督以为经"的原则,那我们就可以真正实现人生的"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自由状态。他又以极为浪漫的艺术手段,为我们诠释"道不远人"的观点。笔者借助《庖丁解牛》一文,着重阐述庄子描述的道的含义以及他笔下生动形象的道的化身。  相似文献   

11.
减压舱     
《父母必读》2010,(7):129-129
《理想的下午》 此书以一种趣俗的眼光与闲散的人生情怀,讲旅行.讲山水,看待周遭,寻觅佳境。书的副标题是《关于旅行也关于晃荡》,所谓晃荡.就是没有特别的目的,也不会刘意去追求旅行的奢华,  相似文献   

12.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源头,老子的辩证法与孔子的仁政思想以及儒、道的"天人合一"观,皆发端于此。《东坡易传》是凝聚"三苏"治《易》之成果,其显著特点是追求和谐,融合儒释道文化,崇尚个性,主张多元文化。苏轼把自己独一无二的生活体验以及对时代的独特感受纳入此理想之中;其"视民如川"的主张,接近于"民主"思想新观念。  相似文献   

13.
黄佩 《考试周刊》2012,(32):38-38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理念有如下表述:"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4.
田智祥《宗白华的精神人格与美学之路》一书在分析宗白华立体而血肉丰满的形象的基础上,对学界已有的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成果提出了质疑,并致力于"对宗白华精神人格与人生追求的还原","澄清人们对宗白华的错误与模糊的认识",从而做到了美学研究中"人"与"文"的有机结合,为美学思想的个案研究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15.
清代前期有一批白话长篇小说涉及到了文人科举现象,并塑造了一批科举失意的文人主人公,表现出了科举失败后对人生道路的另类追求。《镜花缘》中的唐敖通过修仙访道方式实现了自我人生价值,是一种纯粹的遁世;《绿野仙踪》冷于冰在修仙访道同时在人间的绿野上实现了大济天下的梦想,是一种济世修道;而《野叟曝言》中的文素臣面对科举的失败,并没有看破人间富贵功名,而是在近乎狂想的非现实情景中实现了致君泽民、名垂千秋的文人梦。之所以有如此现象,与清代前期的科举背景密切相关,但更重要的是有着作家自己的理想寄托。对抑郁人生宣泄的同时,又表现出了作家对一个理想、清平世界的强烈追求。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西方的"互文性"文本理论出发,揭示了陶渊明与张衡、束皙的关系,对嵘《诗品》品陶之说进行了补充。文章特别强调陈寅恪对古人"应具了解之同情"的态度的重要性,通过理论的阐发和诗文的对照,表明了陶渊明对汉晋以来文学传统的继承。同时,本文对《归园田居》五首其一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作者指出,陶渊明与张衡、束皙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其平生的志业与人生的践履亦有差异,但是,隐逸的情怀与脱俗的高趣,却是其共同的追求。由此,张衡的归田与束皙的贫居成为《归园田居》诗的深层文化背景,陶渊明也成为这两位作家的异代知音。  相似文献   

17.
《禅真逸史》作为《金瓶梅》之后诞生的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其性质归类虽多有歧异,但其核心主旨却在借南北朝后期至隋唐之际的社会背景,以虚拟化的手法,曲折反映作者对理想人生的独特见解。主角人物林时茂由儒及佛、由佛及道、再由道而儒、儒而佛道,其经历的人生四个历程,恰构成中国传统封建知识分子一个完整的生命追求历程和心灵演变史。书中对杜伏威、薛举、张善相三个历史人物的改塑,既是服务于作者这一思想理念,更与作者有意融合《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四大奇书为一体的创作风格密切相关。其世情描摹的生动真切,更使其书在艺术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电视剧《大宅门》主人公白景琦性格分析为线索,剖析景琦一生做人形式用的是儒家文化思想,做事方式是道家文化思想,所追求的人生最高生活目标是禅家文化思想。文章分析白景琦性格时并不是把他的所做所为与儒、道、禅三家文化思想一一对应,而是以儒、道、禅三家思想整合剖析景琦的性格、为人和处事。文章还以景琦为代表剖析了儒、道、禅所构成的中国文化心理的审美性,重新解读中国文化所形成的中国人所特有的审美心理构成。  相似文献   

19.
老子的"道"与《圣经》中的"上帝"作为东西方的终极追求,体现了东西方对于生命价值的定位。本文试图通过比较老子和圣经中的"道",阐述"道"不但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孕育万物并成为万物的法度,同时也是精神世界的最高范畴,是文化道德的灵魂,其目的是在这大道隐没的时代,思考及探索处于精神困境的东西方文化发展方向和个体生灵的出路。  相似文献   

20.
<正>【设计理念】小学三年级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节点。学会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将为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潜能、积极面对生活,满怀期待地追求成功与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课依托绘本《我喜欢自己》引导学生在照镜子、画自己、写自己等体验活动中开启与自我的心灵对话,在认识独一无二的自己的过程中,悦纳自我、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