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职务发明权利归属制度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水平。我国职务发明界定标准目前过于宽泛、归属规则过于简单笼统,明显偏重单位利益,造成发明人与单位之间利益失衡。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职务发明权利归属制度,设置以执行职务为核心的职务发明界定标准和以利益平衡为原则的雇主优先规则,以有效保障和平衡发明人和单位的利益,充分调动和激发两者的创新积极性,共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
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不健全,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首要原因。主要表现在:职称评审没有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指标之一;我国职务发明成果归属法律制度不利于激励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创造,职务发明人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缺乏法律制度保障。本文提出了完善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的措施,即:完善职称评价机制,将科技成果的评估价值纳入到高校职称评定考核要素中来;修改立法,将职务发明人确定为职务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权利人,确立转化科技成果的专利申请费和年费减免制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税收优惠制度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我国现行职务发明创造制度的重新审视,对在职务发明创造的界定标准及职务发明创造的权利归属中存在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弊端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高校专利管理机构面临着校内科研工作者对专利保护不够重视、职务发明权属模糊影响发明人的积极性、权益分配不合理、缺乏统一健全的专利管理体制、缺少教学机构与模式等突出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高校专利管理机构规范化的概念,阐述了高校专利管理机构规范化的内涵、核心内容,归纳了建章立制、调整结构、树立信用、重视人才、强化交流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20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进一步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著名论断的正确性。为了鼓励发明创造,推动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运用,我国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这标志着我国保护发明创造的法律制度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而要正确贯彻实施这一法律制度,充分调动发明创造者的积极性,使发明创造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取得超前的经济效益,避免纠纷的发生,就必须在专利权授予过程中,对其主体进行正确的理解和准确的界定。一、发明人和设计人是非职务发明创造的专利权的主体非…  相似文献   

6.
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于2016年率先在四川展开,以西南交通大学等20所高校院所为试点,开展职务发明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制度改革。文章选取四川省20所高校并分为试点组和对照组,从改革前后高校的专利数量、结构、技术领域、转化以及专利质量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及变化,进行定量统计与比较,揭示改革前后的高校专利发展状况,并以西南交通大学为典型个案进行深度挖掘。研究发现,实施改革以后,高校职务发明专利成果的披露数量快速增加,高校的专利转化发生积极变化,但高校间专利质量变化及差异不明显。最后,文章提出了进一步优化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发明创造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中高校职务发明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占据着主导地位,它是一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指标.但目前我国高校知识产权制度并不完善,在相关方的利益协调机制方面不够健全.文章用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原理,对国外高校职务发明相关方的利益协调机制作了详尽分析,从多角度对我国高校职务发明相关方的利益协调机制的完善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由知识产权的权利属性和体制机制障碍所引起的知识产权交易制度成本,是阻碍知识产权市场化的根本原因。职务发明的产出和交易之间,存在市场失灵悖论。知识产权交易成本过大的原因主要是由制度成本所引起的。新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在高校自主权、协议定价等多方面消解了这种张力,但仍是一种有限的消解,因此中国科技创新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仍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9.
试论高校辅导员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的稳定发展和高校的人才培养都需要辅导员制度作保障。很有必要尝试从制度的本源去探讨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内涵、内容体系和功能等。高校辅导员制度有宏观层面、中微观层面的涵义。实践层面上,它包括准入制度、选聘制度、工作制度、评价制度、晋升制度及培养培训制等系列规则、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0.
论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约束职业教育主体(职业学校、政府机构、企业及其他相关者)行为的一系列规则的总和。在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继承了以前制度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制度移植和制度变迁等途径构建起来的。  相似文献   

11.
我国研究生招考制度主要有原生制度和次生制度两种形式。改革开放后,为维护原生制度的合理性,政府不断调整招生单位自行组织考试、全国统考、推荐免试等次生制度。尽管如此,原生制度本身及次生制度所引发的问题仍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论争。研究生招考制度改革,必须厘清原生制度是否必须继续坚持,研究生招考制度改革能否在开放环境下进行,政府应如何对待次生制度改革等问题。坚持以"考试"为核心的原生制度,尽可能在开放环境下积极稳妥地改革次生制度,我国研究生招考制度是未来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现有文献中对制度的论述很多,但比较凌乱和分散,不利于对制度的理解。笔者从制度的定义、制度的层次、制度的分类、制度的功能等方面对“制度”进行了一次全面梳理。旧制度学派和新制度学派在制度界定上存在着明显分歧;制度可以划分为两个、三个甚至四个层次;根据不同标准制度可以被划分为多种类型;制度具有信息传递、约束、激励以及提高效率和促进公平等功能。  相似文献   

13.
我国幼儿教师资格制度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制度的科学性不足与价值有限两大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有制度建设历史短、既有制度的强制性不足、幼教行政管理的规范性和专业性缺失、制度配套支持体系尚未建立、相关学理研究滞后等.提升我国幼儿教师资格制度合理性的建议主要包括加强学理研究、明确制度的价值定位、提升制度的科学性及加强制度组织实施过程中的动态管理规范等.  相似文献   

14.
从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制度变迁的力量对比等角度分析了中国近代公司制为什么经过艰难的历程后最终会产生;从交易成本、激励机制、资本集中等角度分析中国近代公司制的制度功能;从产权结构、法律制度等正式制度及非正式制度的角度分析中国近代公司制不发达的根本原因,从而解决了过去没有解决的一些问题,为进一步研究中国近代公司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运用CiteSpace绘制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关键词共现时区、突现词等可视化图谱可知,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研究不断深入,在研究中形成了一定的核心作者群,关注的主题日益深化,围绕制度自信的内涵、来源以及如何坚定制度自信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未来,在制度自信基本理论、制度建设、制度优势及其转化为治理效能、制度自信教育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话语体系等方面,仍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和必要。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外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关问题的研究兴致盎然,尽管他们不太认同和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话语,但围绕着有没有形成中国特色制度模式,以及中国制度框架的性质定位、特点优势、发展与完善等核心问题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梳理和分析国外的相关研究有助于我们以多重向度把握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全景,深化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制度体系的客观认识和科学解读。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高校反腐败制度的现状入手,分析其缺陷及成因,提出"制度性缺陷导致腐败"的观点,对如何创新制度、加强制度建设等问题进行探索,以促进高校反腐制度建设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作为大学制度公正性的重要内容,大学制度程序的公正性不仅是大学制度公正性的主要表现,更是大学制度公正性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中立、平等、民主、公开等价值取向是大学制度程序公正的基本原则,保证了大学制度程序在整体上发挥最佳效能及更加公正、合理。我国现行大学制度在实践中所反映的制度程序过弱的民主参与性、过强的封闭性及中立性缺失不仅削弱了制度程序的权威性,更导致了大学制度的不公正,造成了负面的后果。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必须将中立平等、民主参与、公开的大学制度程序加以制度化,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以监督和保障大学制度程序的公正性,实现大学制度的公正。  相似文献   

19.
高校专利转化法律保障能够有效提升高校科研工作效率,激励科研人员发明创新的积极性,促进专利成果转化的专利价值。但是我国高校专利转化法律保障受到了职务发明专利法律欠缺、专利相关的专门法规滞后、专利评估法律法规不健全、风险分担法律不完善等很多因素的影响,应该从高校专利转化的职务发明专利、专门法规、专利评估以及风险分担等法律保障方面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教师作为行动的主体,寓居于学校多种制度型构的制度生活中,既受到制度的约束,又表现出自身的能动性。制度约束和嵌入能动是教师行动的二重属性。制度约束教师的形式表现在制度对教师的强制性规制、规范性引导、隐性规约等方面;教师主体的嵌入能动则表现在教师主体化的制度理解、境遇化的情景感知、个性化的教学决策及渐进化的制度改进等方面。审视当下制度生活中的教师,发现制度与教师之间存在双向异变,即制度对教师产生奴役与僭越,而教师对制度的回应更多地表现为冷漠与对抗。为了摆脱制度单方面对教师的控制,在制度的约束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能动性,需要以人为旨归的制度改进、学校为教师赋权增能、培育教师德性伦理,以实现教师制度生活的二重性,重构教师制度生活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