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屈指一算,我跟臧嵘先生相识快二十年了。记得初次见面,是在河南郑州《中学生学习报》组织的一次会议上,我们都是应邀参加会议的嘉宾,时间大约在1982年夏秋之际。那时候,臧先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编辑,我是北京市大兴县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当时臧先生给我留下的印象———“有学问,没架子,好合作”。在历史教学界,提起臧先生,人们交口称赞他“乐于助人”。这一点,我也有亲身体会。1985年,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研究会年会在北京香山召开。那次会议,邀请了以斋藤秋男为团长的日本历史教育工作者参加,是一次国际学术研讨…  相似文献   

2.
应中外物理教师学术交流会(简称GPT会议)秘书长罗星凯先生的邀请,我于1993年8月初去桂林参加了由香港数理教育学会,广西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外物理教师学术交流会。 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共159人,其中,国外正式代表38人,他们分别来自美国、日本、英国等十四个国家和地区,中方正式代表中有中学教师、大学教师、记者、翻译、杂志社及学报主编  相似文献   

3.
<正>一、冯其庸先生——我们的文化导师和精神导师2012年12月9日,是我人生中一个难忘的日子。我有幸和巴易尘校长一起,参加了在冯其庸先生家乡——无锡市惠山区前洲街道举行的冯其庸学术馆开馆仪式和学术研讨。冯其庸先生,是在红学研究、文史研究、戏剧评论、书画艺术多方面都取得  相似文献   

4.
<正>洪先生是中国当代杰出的语文教育家,为我国的语文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与先生接触较多,从先生那里学到了很多宝贵经验。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先生的指导与呵护,先生是我心中的学术偶像。记得1991年8月,我在旅顺参加"全国首届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观摩会",第一次见到了洪先生。从那以后,我与先生见面的次数就多起来。每次见面,先生都亲切地叫我"小程"。那是多么温暖我  相似文献   

5.
1991年11月10日,我参加省中心组会议归来,一眼看到金祖孟先生治丧委员会寄来的讣告,鼻子一酸,眼泪扑簌扑簌掉了下来……我终于没能见先生一面,甚至连给先生追悼会发个唁电的机会都失去了。我是一个普通的师范教师,与先生从未见面,但从学生时代起,就对先生十分崇拜。1977年,作为恢复高考制度后第一届本科生,我进入山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学习。说真心话,我并不喜欢地理,我是怀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跨进地理系大门的。然而,开学后的第一堂《地球概论》课就把我吸引住了。当时,我们用的教材是油印的,由金祖孟先生主编。这是我第一次知道金先生的大…  相似文献   

6.
风正一帆悬     
<正>勉力接受了《江苏教育》约稿之后,我拜访了朱家珑先生,并给家住徐州的张庆先生打电话,听他们深情回忆28年前的"南通会议",畅谈这次会议对江苏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影响。两位先生都是江苏小语界德高望重的前辈,也是南通会议的直接参与者和见证人。我又找来相关资料阅读。然后,对南通会议有了些粗略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和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联合筹办的全国首届“亚洲史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六年六月九日上午在福建师大隆重开幕。来自全国各省市的四十三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研究亚述学的美国学者科尔先生应邀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8.
从北京参加“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归来,近三个月了,一直惦念着吕叔湘先生。会议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全国中语会联合召开的,目的是以学术研讨的形式来祝贺吕先生今年九十华诞。各省、市、自治区各派代表一名,须凭提交论文参加。我们湖北沾了点光,除我之外,还有我们省中语会会长、省教院副院长彭慧敏女士:她是全国中语会的常务理事,中南片的牵头人,是特邀与会的。有她作我的“领队”,是十分惬意的事。记得1983年同华师一附中的黄伯宜老先生一道赴北京参加全国中语会第三次会议,也是她作我们的领队,她一路给我们讲她对叶老、吕老的印象,使我们在会前就对这两位一代宗师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及至会上聆听了两位老人简短而精辟的论述,敬意又进一步加深了。要说,我对叶老、吕老的语文教育思想的研究,也就是从那时起步。会上录  相似文献   

9.
2004年9月27—28日,王学奇先生《宋金元明清曲辞通释》学术研讨会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术交流中心隆重举行。来自南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的著名专家学者及王学奇先生的部分弟子后学共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长华教授主持,河北师范大学校长苏宝荣教授致开幕词。  相似文献   

10.
正2017年11月10-13日,"纪念扬雄诞辰2070周年暨四川省扬雄研究会第一届学术会议"在成都召开,2018年4月11-13日,"扬雄研究的现状与未来——纪念扬雄逝世两千周年学术研讨会"又在成都召开。两次会议,我提交了同题论文《对千秋孤圣扬雄的传神写照——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发覆》,在参加第二次会议前略有增补。这篇论文论证的核心观点是: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传主是扬雄,而非陶渊明本人。这篇论文在发  相似文献   

11.
1932年,我从日本回国,参加了上海左联工作,得以有跟鲁迅先生接触的机会。特别是从1933年下半年到1934年上半年这一段时间,以周扬同志为首,我也参加了左联的部分负责工作,这就使我更容易碰到鲁迅先生,能得到鲁迅先生的很多教益。现在,时间已过半个世纪之久,不少都已淡忘了,然其中也有印象较深,记忆犹存  相似文献   

12.
<正>名利是一些人追求的目标,淡泊名利也是一些人追求的境界……小文先生的一生让我真正理解了淡泊名利、追求科学真理的人生。偶来闲暇,追忆与小文先生从相识到相知。仔细算来,小范围谈话的机会并不是很多,每每都是谈些学术方面的事,诸如定量遥感、尺度转换、空间过程之类。但是,仅有的几次会议接触,却给我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深刻印象。其原因就在于小文先生身上无时无刻不渗透  相似文献   

13.
应’99国际物理教师学术交流会 (简称ICPT会议 )秘书长罗星凯先生的邀请 ,我于1 999年 8月中旬去桂林参加了由匈牙利物理学会、日本物理教育研究会、中国物理学会与广西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99ICPT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共 2 0 5人 ,其中来自3 2个国家和香港特区的代表有 1 0 2人 ,他们大部分均为国际物理教育界知名人士或活跃人士 ;国内代表 1 0 3人 ,有赵凯华教授 ,恽瑛教授等一大批著名的物理教育工作者 ,有大、中学教师代表、记者、翻译、杂志社及学报主编以及国家仪器研究所的负责同志。同时 ,国际物理教育委员会 (ICPE…  相似文献   

14.
2010年10月16日至17日,由中国金岳霖学术基金会、中国逻辑学会、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和浙江省诸暨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纪念金岳霖先生诞辰115周年学术研讨会暨金岳霖学术奖颁奖会"在金岳霖先生的故乡浙江省诸暨市隆重召开.海内外专家学者、金岳霖学术基金会的领导、诸暨市人民政府代表以及获奖作者等6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次纪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三个议程:1、致辞与颁奖;2、大会主题发言;3、分组学术研讨.  相似文献   

15.
我很高兴应邀参加"2013年湖北省陶行知研究会暨教育史研究会学术研讨会",向尊敬的章开沅先生和各位专家学者请教。下面,我想重点与大家谈谈我个人近期关于陶行知研究的思考与建议,即在近百年陶行知研究的  相似文献   

16.
庆贺蔡美彪先生八十华诞"元代民族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7月26日至28日分别在西北师范大学和河西学院召开,来自海内外的90多名中外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由河西学院与中国元史研究会、西北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和甘肃省博物馆共同主办。7月26日,会议开幕式及第一阶段的学术讨论在西北师范大学进行。  相似文献   

17.
继江苏南京“许地山先生逝世切周年纪念会”(191年)和“许地山先生诞辰lin周年纪念会”(p四年)之后,p田年9月,回归祖国后的香港召开了“许地山教授学术研讨会”。该会由香港大学与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联合主办。与会者有大陆、香港、台湾以及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约刀余人。会议由原港大中文系讲座教授、系主任赵令扬先生主持。参加会议的祖国内地代表为我省台湾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王盛教授,还有(许地山研究集)编者之一杜汝森先生、电视文学专题片(许地山与(落花生人的编导之一标宪泽先生。许地山先…  相似文献   

18.
为纪念我国近代科学家徐寿逝世一百周年,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化学史学科委员会于5月16日至18日联合在无锡市举行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全国部分大学、科研单位以及有关单位的代表共四十余人,徐寿的第四代后裔、八十三岁的徐鄂云先生专程从美国来无锡参加会议。会议就徐寿的生平、成就和评价,徐寿父子的译书及著作,以及在其他方面的活动进行了热烈的讨  相似文献   

19.
2005年8月19日至20日,由惠州市市委主办的“纪念仲恺先生,弘扬仲恺精神”学术研讨会在廖仲恺先生逝世80周年之际在广东惠州召开,这是距1955年在北京召开的廖仲恺先生逝世30周年纪念大会之后的一次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近30位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中山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宋庆龄基金会研究中心、惠州学院等国内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参加了会议。会上,各位专家学者就廖仲恺先生的革命精神、政治、经济思想及革命实践活动展开了全面、深入和富有开创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暑假前在学校遇到柳田节子先生,她刚自台湾参加国际宋史研讨会归来,此次盛会很自然的就成了我们的话题。她说会议总的情况不错,但没有大陆学者参加终使人遗憾。柳田给了我此次会议的若干篇论文,二天后又寄来了有关会议的其它一些材料。我未预其会,又是与宋史学全然无关之人,本不应越界来转述什么会议情况,但我想以海峡两岸隔碍之深,国内学者即使在今天也未必能知其会之大概,而同行的所为一定又为同行所关心,所以还是将此会情况转述给国内同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