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2 毫秒
1.
教育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是缩小教育差距、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坚持将教育信息化纳入整体发展战略,在基础设施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领域加快发展步伐,有力促进了基础教育的整体跨越和优质均衡发展,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在"十一五"期间,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大致经历三个时期:信息化硬件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普及期、信息化应用特色建设期、教育信息化应用整合和提升期。  相似文献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教育信息化摆到非常重要的地位,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是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优质教育  相似文献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59条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民族教育信息化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信息技术对民族教育影响的前后20年,指出在开展教育信息化的过去的10年里,信息技术使国家教育和民族教育都取得了巨大的变化,带来了新的校园环境、新的教学环境、新型教学资源、新的学习方法和手段以及新的学习方式,对民族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展望信息技术在民族教育中发展的未来10年,分析得出建设重点在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和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标准等。  相似文献   

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59条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民族教育信息化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信息技术对民族教育影响的前后20年,指出在开展教育信息化的过去的10年里,信息技术使国家教育和民族教育都取得了巨大的变化,带来了新的校园环境、新的教学环境、新型教学资源、新的学习方法和手段以及新的学习方式,对民族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展望信息技术在民族教育中发展的未来10年,分析得出建设重点在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和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标准等。  相似文献   

5.
翻转课堂实现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是教育模式的革新。其所倡导的"以信息技术带动教学结构变革"与教育信息化"通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要义相契合。本文从翻转课堂的内涵入手,在分析目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翻转课堂的促进作用,以期为我国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6.
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北京市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中,通过政策倾斜和经费投入,使全市中小学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建设、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文介绍了北京市"十五"期间在设施建设、管理机制、资源建设、教学应用等方面的具体经验,并展望"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思路转变。  相似文献   

7.
教育信息化是21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它对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世界基础教育的信息化主要表现在: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等。  相似文献   

8.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而深入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国家经济、科技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十分迅速,中国教育科研网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校校通”工程、教育政务信息化工程先后启动,校园网、教育城域网、省域网的建设进一步促进  相似文献   

9.
近一两年来教育城域网建设及网络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已经成为全国各教育部门关注和投入的热点,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从校园网建设进入了教育城域网建设的发展阶段。教育城域网成为了一个地区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整合应用和区域内外连接交流的新平台。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得以应用,比如教育系统的综合管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基于教育城域网的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基于教育城域网条件下的教学模式研究等等,标志着教育城域网建设和基于网络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深化各地教育改革,促进教育现代化,提升…  相似文献   

10.
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软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体系""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学校信息化软环境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软环境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一般是指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文件、数字化教育软件和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人文环境。在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人的作用至关  相似文献   

11.
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实现现代化,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本文通过系统论述教育信息化使教育产生的变革,指出了教育信息化对未来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介绍了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并阐明了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加速器,必须进一步提升教师并普及到全民的信息素养,全面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深化课程和教育教学改革,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近一两年来教育城域网建设及网络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已经成为全国各教育部门关注和投入的热点,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从校园网建设进入了教育城域网建设的发展阶段。教育城域网成为了一个地区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整合应用和区域内外连接交流的新平台。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得以应用,比如教育系统的综合管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基于教育城域网的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基于教育城域网条件下的教学模式研究等等,标志着教育城域网建设和基于网络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深化各地教育改革,促进教育现代化,提升当地整体教育水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自2004年广州教育e时代工程启动以来,广州市教育信息化紧紧围绕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局,积极构建教育的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创新。但是,面对教育改革与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挑战,教育信息化的结构性、体制性、有效性、服务性等还存在矛盾与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广州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发展的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15.
自2004年广州“教育e时代”工程启动以来,广州市教育信息化紧紧围绕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局,积极构建教育的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创新。但是,面对教育改革与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挑战,教育信息化的结构性、体制性、有效性、服务性等还存在矛盾与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广州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发展的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育技术》2017,(10):106-112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发展和改革具有支撑和引领的作用,区域教育信息化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力量源泉。文章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运用SPSS分析软件,分别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信息技术应用、教育信息化管理、教师培训五个维度对河源市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与分析,以期为河源市教育信息化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文章的调查结果表明:教育局和学校重视教育信息化,但制度和管理建设相对滞后;资源建设滞后,校本资源建设较少;信息技术应用处于初级阶段;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它既是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和先导。可以说,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没有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尽管教育信息化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它可以促进教育教学革新,  相似文献   

18.
<正>一、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是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俗称"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计划中正式提出的,其中核心观念之一是把IT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我国自上世  相似文献   

19.
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实现现代化,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本文通过系统论述教育信息化使教育产生的变革,指出了教育信息化对未来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介绍了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并阐明了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发展教育事业,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