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级爱模仿     
灵犀 《父母必读》2012,(3):114-114
细心的父母渐渐发现,2-3岁的孩子开始有意识地学别人说话、走路、做游戏,一颦一笑都有模有样,俨然是个天生的小演员。  相似文献   

2.
每年托班新生入园后总会出现个别孩子咬人、打人、抢玩具的现象,为什么这一阶段的社交冲突如此突出呢?原因分析:1.语言发展不充分对2~3岁的孩子来说,把内心真实的想法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也正因为如此,孩子很难与他人建立有效的沟通,于是很多孩子就像案例中的小女孩一样,一旦不合心意,就会用打、挠、咬等直接、粗暴的方式表达和宣泄自己的不满。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教育中普遍存在着"5+2=0"现象,即孩子在学校接受五天的教育,周六、周日回到家庭和社会,使前几天的教育前功尽弃。研究表明,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原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及社会。学校教育只在孩子成长中起主导地位及作用,而家庭和社会则占主体作用。如果要追根溯源,孩子1~6岁不只是长身体,更重要的是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如果父母让孩子1~6岁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那里度过,那么这个孩子在小学阶段要么默默无闻,要么无法无天。孩子的成长有3个关键期:3岁前后、9岁前后和13岁前后。如果  相似文献   

4.
研究采用实验法,以183名3-5岁幼儿为研究对象,探讨学前阶段儿童认知模仿和空间动作模仿的年龄差异.结果表明:动作模仿没有显著的年龄差异; 认知模仿有显著的年龄差异,具体表现为3岁幼儿的认知模仿成绩明显低于4岁组和5岁组幼儿,后两组幼儿之间没有显著差异.3岁半左右是学前儿童认知模仿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成人应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认知规则刺激、降低认知信息的编码难度等方法促进幼儿认知模仿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仲原 《家庭教育》2002,(5):10-10
一个孩子怎样才能长成人?父母的物质供养固然不可缺少,吃住温饱有了保障,孩子的身体才能健康发育。但是,父母的教育更重要。也许有人会说,学校老师的教育也重要。唱歌跳舞绘画,听话说话读书写字,计算思考分析,哪一样不是学校老师教的?其实,这些知识技能,全都得靠家庭中父母的教育启蒙。什么是米饭馒头,什么是锅碗瓢盆,什么是桌椅门窗,什么是太  相似文献   

6.
黄均 《今日教育》2006,(10):43-43
小孩喜欢模仿成人的言行,孩子从2岁起,消化力和理解力都逐步增强,已经为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提供了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作为父母,庆从以下方面培养孩子的良好饮食习惯。[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活动1 拍拍小皮球(适合2岁~6岁幼儿)活动对象分析2岁~6岁的幼儿,虽然掌握了大多数日常基本动作,但还不够协调,同时他们也喜欢模仿父母或老师的动作。活动通过教孩子随着欢快的音乐学习拍皮球,让孩子体验节奏的感觉,以提高孩子动作的敏捷和协调。活动步骤1.准备一小段音乐(最好是孩子熟悉的,轻松欢快,1/4拍,时间控制在3分钟左右)。2.让孩子熟悉这段音乐,告诉他播放所需的时间。3.父母随音乐有节奏地拍打(双手、单手都可)小皮球,让孩子模仿。4.提高动作难度,如随节奏挪动脚步,向前走,向后走,或和孩子玩接力赛(亲子合作在…  相似文献   

8.
儿子3岁2个月的时候,我到南京出差了12天。回家后发现原本好好的儿子竟然说话结巴了,经了解,得知孩子是模仿电视中的口吃语言而染上这毛病的,刚开始并不严重,后来在大姐姐的强化(迎合、微笑)和成人(主要是奶奶)的提醒、纠正、责备、训斥中反而渐成习惯。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知道采用怎样的方法来帮助我儿子改掉这毛病。我采取了隔离、提示在先、故意忽视等方法帮助孩子,结果在半个月不到的时间内,儿子的口吃现象就自然消失了。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与家庭环境的关系,采用3~6岁幼儿心理健康测量问卷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对湛江市1441名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3~4岁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最高;(2)学龄前女童心理健康发展总体状况比男孩好;在3~4岁时,男女童动作能力发展在性别上达到显著性差异;在4~5岁,男女童语言能力发展在性别上统计学差异显著;5~6岁男女童心理行为发展在认知领域和语言能力领域存在显著差异,而其余能力发展不存在显著差异;(3)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发展受家庭环境影响.家庭亲密度越高,知识性、组织性越高,矛盾性越小,越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玉柱 《教育》2012,(30):9
"过家家"是中国孩子的传统游戏:男孩当爹,女孩当妈,抱块石头做娃娃……就算大人在跟前,也是看着孩子玩得昏天黑地、乐不可支,没有人把男孩、女孩子互称的"两口子"当回事,有时家长还拿此当笑话讲。孩子的社会意识从哪里来?就是从这模仿的游戏里来。很小的时候大人们并没把这当回事,可孩子上了学,再有此种行为,大人们就接受不了,就把它看作是早恋。五年级的孩子也就11岁,青春期  相似文献   

11.
盛梅 《家长》2003,(10)
现在有不少孩子缺乏斗志,没有远大的理想。据观察,3~5岁的孩子对得失成败并不太了解和看重,6~10岁的孩子则斗志高昂,而到10~14岁时,孩子们则开始缺乏斗志,逃避及害怕面对困难。这样的情况说明孩子从10岁开始有挫败意识,以致出现“无能力”的感觉,认为许多事情单纯靠努力是不行的,奋斗已变成没有意义的一回事。他们变得怕失败、怕困难,并开始退出竞争的行列。作为家长,应帮助10岁以上的孩子恢复斗志,而孩子在3~10岁这个阶段,正是家长开始培养及维持他们斗志的最好时期。失去斗志的4个原因一、过分注重背景因素有些孩子会将他们的失败归咎于一…  相似文献   

12.
《家教指南》2008,(1):32-32
“现在的孩子脾气越来越大。”不少年轻妈妈反映,2岁到3岁的孩子喜欢乱发脾气,常易哭闹,或不会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愿等。江苏省人民医院儿童保健中心副主任医师胡幼芳表示,家长应在孩子7个月大时教会他们逐渐控制情绪,这也属于一种早期智力开发。  相似文献   

13.
3岁前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在这段时间里,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会触动你的神经。身为父母的你,肯定有很多兴奋与期待,所以你也会积极地为他的成长做很多事情。但是,作为新手的你也许经验不足,不清楚哪些事情该做或者不该做。孩子3岁前,哪些事情是你不该做的呢?0~2个月:没有亲密接触  相似文献   

14.
《山东教育》2012,(18):64
情绪需要预演体验每个孩子都有成长的烦恼,每个年龄段的孩子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相似的问题。1岁:吵夜,缠人;2岁:不好好吃饭,说话发音不清;3岁:乱拉屎尿,乱涂乱画;4岁:捣蛋,违逆,恶作剧;5岁:撒谎,欺负小孩子、小动物;6岁:闯祸,偷拿别人东西,砸烂玻璃;7岁:多动,贪  相似文献   

15.
小雪今年三岁,琳琳今年两岁半,她俩是姨姐妹。每逢假期,两个孩子会在一起玩。小雪和琳琳都爱吃雪糕,以前,家人都是根据她们的喜好买雪糕。可最近家人只能买两根完全一样的雪糕,因为在分雪糕时,两个孩子往往会选择相同的雪糕。在选择玩具上也是一样,一次,家人给她们买了两种玩具,在选择玩具时,两个孩子都要同一种玩具,一起玩还不行,令家人很无奈。家长应该如何对待她们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该不该阻止     
《学前教育》2011,(2):28-29
小班活动区里,雯雯(女)和皓皓(男)在玩拼插玩具。突然,两人学着“夫妻”的样子互称“老公”、“老婆”,还搂在一起嘴对嘴亲,玩得不亦乐乎。孩子的这种模仿行为,老师该不该阻止?如何引导才恰当?  相似文献   

17.
我班的男孩子特别喜欢超人,在家经常要看有关超人书、超人VCD和超人动画片,有的甚至不忘每天都吵着要穿超人衣服和超人鞋;回到幼儿园,一群男孩子还爱上了玩模仿超人变身的游戏……班里很快就刮起了一股"超人旋风".  相似文献   

18.
我认为是3岁左右。一方面,3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对生命的起源、男女的差异产生好奇,经常向父母发问。另一方面,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到3岁以后宝宝的性体验开始转向生殖器,有部分孩子开始有了性活动,比如用手触摸生殖器等,需要父母的理性引导。  相似文献   

19.
你的孩子正好2、3岁? 他性情执拗,情绪暴躁、无理取闹吗? 心理学家说:2、3岁的孩子最难相处。聪明的妈妈说,我们这样做!  相似文献   

20.
李楠 《家教指南》2007,(4):27-28
幼儿的许多行为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模仿的范本主要是自己朝夕相处的人,尤其是共同居住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等长辈亲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都能看到儿童对于榜样各方面的模仿,如行为模仿,言语模仿、衣着姿态模仿,甚至在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和倔强性格方面都有模仿。不管家长愿意与否,自己的言行举止,时刻都在被孩子有意无意地模仿着。如果家长平时不检点自己的言行,不考虑自己对孩子可能带来不良影响,那么无意之中,你就会成为孩子的负榜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