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京 《兰台世界》2016,(15):103-105
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陕甘根据地作为中国共产党硕果仅存的根据地,对红军顺利落脚陕北、实现战略转移发挥了重要作用。陕甘根据地不仅使中央红军长征有了最终的落脚点,而且对处于困境中的中央红军给予了极为关键性的补充,并推动了红军三大主力的大会师。中共中央立足陕甘根据地新的大本营,在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基础上,领导各路红军,实现了革命大本营的转移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  相似文献   

2.
1934年10月,由于中共临时中央"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导致了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率领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苏区,实行战略转移--长征.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江西、福建、广东、浙江、湖南、湖北、安徽、河南八省的部分红军和游击队,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相似文献   

3.
不给老乡添麻烦,是延安时期中共群众路线的通俗表达. 从江西红土地,到陕北黄土地,中国现代革命历史进入延安时期(1935-1948).延安是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初到陕北,后边国民党东北军和西北军马鸿宾的骑兵团来追击.在经过雪山草地、长途行军的疲惫劳顿后,中央毅然决定"切尾巴",在吴起镇附近的头道川、二道川和三道川布下口袋阵,打了一场伏击战,赶走尾随者,是为了不把战争祸水带到陕北,不给陕北老乡添麻烦.  相似文献   

4.
《四川档案》2006,(5):22-24
1935年1月,中央在遵义会议上确定了中央红军“协同红四方面军争取赤化全川”的方针。5月12日,在会理会议上决定继续北上,渡过大渡河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在川西北建立大块的苏区。红四方面军为将川陕革命根据地向西扩展,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于1935年1月开始西进,制定了松理茂作战计划,迎接中央红军北上。1935年6月,红一、四两个方面军在小金县达维胜利会师并召开了两河口会议,提出了建立川陕甘苏区的新方针,而且以迅速的行动赶在敌人的封锁之前北上。  相似文献   

5.
未雨绸缪 红军审时度势先机制敌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在长征途中胜利召开,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当月15日,中共中央电告战斗在湘鄂川黔边的中共临时省委和军区,要求贺龙与萧克率红二、六军团配合中央红军的西进渡江作战计划,进一步粉碎敌人新的围攻.  相似文献   

6.
以壮族为主的红七军到达中央苏区后,参加了一系列的反"围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壮族官兵随同中央红军参加了长征,他们在战略转移中担任行军先锋,在诸多关键性战役和动员民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很多人后来成为中共的重要将领。  相似文献   

7.
<正>叙永是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的策源地和游击区,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及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以叙永为游击活动区域中心,所开展的一系列武装斗争活动,遍及川滇黔边区20多个县和叙永县所有乡(镇)。在川南特委领导下,红军川南游击纵队认真执行党中央的决定,在川滇黔边区开展了游击战,打击敌人,牵制了敌人的大量兵力,减轻了敌人对中央红军的巨大压力,完成了配合红军战略转移的伟大  相似文献   

8.
书香     
《陕西档案》2013,(3):49-49
讲述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习仲勋、刘志丹、谢子长不畏艰险,顽强拼搏。与凶恶的敌人斗争,同党内的错误路线斗争,终于在陕甘边开辟了一块革命圣地。本书突出和贯穿了刘志丹、习仲勋等在创建陕甘边区的领导作用;突出和贯穿了陕甘边区党内的两条路线斗争;突出和贯穿了毛泽东思想和毛主席正确路线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影响和指导:突出了二战后陕甘边这块硕果仅存的根据地给中央红军提供了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战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9.
红军长征途中,1935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在俄界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决定红一、三军团改组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由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继续北上。9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班罗镇召开会议,正式决定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以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10月19日,毛泽东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抵达陕北吴起镇。至此,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的长征宣告结束。不久,中央红军便与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现将馆藏这件珍贵史料予以公布,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  相似文献   

10.
正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将士完成了震惊世界的长征,将中国革命大本营奠基于西北,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开辟了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然而,红军长征落脚陕甘苏区并非党中央最初的打算,而是在极端险恶的转移过程中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保存自己,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的结果。为寻求合适的战略转移落脚点,中共中央经过了数次艰难的抉择,直到榜罗镇会议确定长征落脚陕甘苏区,终于使党中央和红军找到了合适的战略根据地,并站稳了脚跟。初定湘西,屡屡受挫1934年,由于共产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致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中央和中央  相似文献   

11.
1935年10月,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中共中央在陕北13年,使这里成为全国人民革命的指挥中心,领导全国人民夺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在此期间,为了适应抗战和根据地建设的需要,党中央非常重视高等干部教育工作,使边区的高等干部教育蓬勃发展,在陕北边区先后恢复和新建的高等干部学校达17所.  相似文献   

12.
李荣珍 《档案》2017,(9):22-28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前后,博古是中国共产党实际最高领导人,主持中共中央的工作。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正确领导核心,犯有严重错误的博古被解除中共中央总负责人职务。此后,博古不断反思自己的错误,开始在行动上逐渐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与张国焘制造分裂进行斗争和选择陕甘根据地作为长征落脚点等重大问题上,博古坚决拥护毛泽东和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革命道路上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曾三傅     
8.征服雪山1935年1月上旬,红军胜利地攻占了黔北重镇——遵义,它是贵州省第二大城市。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著名的“遵义会议”。会议揭发和批判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李德、博古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样“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拨正了中国革命的航向,从此,中央红军在毛泽东亲自领导下开始了新的征途。  相似文献   

14.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随后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和红六军团(后改称红二方面军)相继撤出根据地进行长征。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那么红军长征中是如何进行物资筹措的呢?  相似文献   

15.
1935年,毛泽东在瓦窑堡初见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时大吃一惊:"原来你这么年轻,娃娃嘛!"让毛泽东大吃一惊的是,这位为中共中央和红军长征提供落脚点的陕甘边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是时年只有22岁、年轻青的习仲勋!陕甘边苏区创建者中最年轻的一个,历任陕甘边区游击队总指挥部政委、陕甘边区特委军委书记、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本文尝试探讨习仲勋善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上级指示精神与本地实际相 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土地革命,给农民以实实在在的利益,从而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为根据地的扩大、巩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对习仲勋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深切怀念.  相似文献   

16.
陕甘宁边区是全国较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是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从1935年到1948年,一直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直接领导着陕甘宁边区的建设,使之成为全国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党中央指挥全国革命的大本营。因此,陕甘宁边区在我党历史上有特殊的贡献和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第一组 四渡赤水 西进云南 1935 年 1 月,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进入贵州,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召开了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遵义会议.会后,红一方面军移师北上,一渡赤水进入川南,准备在泸州、宜宾间北渡长江.蒋介石深恐中央红军渡江后与在四川的红四方面军会合,急忙调动了40余万大军,在川、滇、黔边境布防,封锁长江,并于 ...  相似文献   

18.
1935年冬,李克农随长征北上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在陕北多次研究了全国的政治形势,提出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决定建立由李克农担任局长的中共中央联络局,又称西北联络局,在周恩来、叶剑英的领导下,从事对国民党、特别是东北军和西北军的统一战线工作.  相似文献   

19.
清末,全国各地新学思潮风起云涌,京师大学堂及各地新式学堂纷纷开办,而地处偏远的川滇边藏区,因民风不开,语言不通,且居民多为少数民族,教育还相当落后.为此,清廷有心在整饬边务、加强统治的同时,促进和发展川滇边藏区的地方教育.光绪三十二年七月(1906年8月),清朝政府以"四川、云南两省毗连西藏,边务至为紧要"①为由,设立了相当于行省一级的川滇边衙门.紧接着,又在教育方面给予很大的政策倾斜,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一些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大公报》与红军长征落脚点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 ,《大公报》百年历程画册中那段关于《大公报》与红军长征落脚点之关系的论述 ,是完全错误的。其理由是 ,中央红军根本不可能看到画册上点名的那张《大公报》。通过对前人的回忆和当时交通邮政状况的分析 ,本文认定 :对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选择帮助最大的 ,一是《山西日报》 ;二是 193 5年 7月底、8月初的《大公报》 ;三是其他国民党报纸及其传播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