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汾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每年人们都要举行专门的活动祈祷求雨,禳除虫灾。这些酬神赛享的活动,都离不开地秧歌。地秧歌在汾阳很普及,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这一点是汾阳地秧歌最大的特征。"汾阳地秧歌"的动作很有特点。它的各法势法与流传在当地的武术动作的架势有密切的关系。汾阳地秧歌不仅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浓郁生活气息,炽热的思想感情,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还保留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古老的民间艺术特色,它犹如艳丽的奇葩盛开在汾州大地上,为汾阳民间传统文化底蕴增添姹紫嫣红的光彩。对于研究黄河流域农耕文化,探索当地人民娱神崇祀等民俗活动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河北民间舞蹈中,地秧歌是艺术性最鲜明、表现力最强的四大舞种之一,而冀东地秧歌又是河北地秧歌中的优秀代表.地秧歌音乐的构成要素有声乐部分和器乐部分的大杆唢呐曲.  相似文献   

3.
《昌黎方言志》是在五六十年代方言普查工作期间发表的一篇高质量的方言调查报告。文章简要介绍了《昌黎方言志》的主要内容,并对其在方言研究方法和方言记录描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不足之处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4.
韩愈先祖占籍迁徙流变与韩愈里籍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晚唐时期,人们对韩愈里籍河阳(今河南盂州),而郡望昌黎(在今辽宁省义县)并无争议。至五代、北宋两《唐书》一出,则产生了昌黎与邓州南阳二说。昌黎说者后又插入河北唐山昌黎之说。河北唐山昌黎既不是韩愈祖籍,也不是韩愈里籍,充其量是韩愈卒后若干年,其后人徙居于彼;况河北唐山昌黎之名乃韩公卒后600年才产生的,不当与韩麒麟一支北魏时已成名族所居今辽宁古昌黎混同。  相似文献   

5.
汉学大师饶宗颐挥毫写下"昌黎遗泽"的墨宝,送给昌黎路小学."昌黎"是唐代杰出文学家、思想家韩愈的号.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潮州,在潮八个月为潮人办了不少好事,做出了彪炳千古的业绩,使潮地"江山易姓为韩".作为一所全国唯一冠上韩愈的号的学校,传承昌黎遗泽有着更加厚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就家燕巢址选择问题,对秦皇岛市的昌黎城区、抚宁县官庄村及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房屋进行了实地调查与走访,对调查结果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贺州市黄姚古镇作为旅游景区已经名满天下,"文明阁"由于地处古镇外围,却很少有人触及。于文明阁之外,有大小摩崖石刻十余处,其中包括清朝摹刻的唐代大文豪韩愈手迹《鸢飞鱼跃》。该文所涉及的《重阳登高联咏碑》就处于韩昌黎手迹旁边。通过分析《重阳登高联咏碑》的笔法、字法及书法学习的审美取向等方面,窥探晚清学人对碑学书法的热衷闰状貌。  相似文献   

8.
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中校注成就之外,选取了明清大家的韩文批点成果,以明唐宋派、清桐城派为主,是其一大特点。马其昶主要依据桐城派古文创作"雅洁"审美标准,并融入自己的古文观,吸取诸家分析韩文风格、创作技巧、语言内容等评语,体现了马其昶所代表的桐城派的韩文批评观。  相似文献   

9.
“昌黎旧治”坊,原位于潮州古城东府巷口(今昌黎路口);其建筑格局保持了早期华表加横梁的古朴庄重形式。该坊系明代嘉靖十七年(1538)潮州知府郑宗古等为府治建,以作府级最高权力机关之标志。本世纪五十年代初被拆毁;今幸存横匾。  相似文献   

10.
2006年6月,修武县城关镇赵厂村韩氏后裔在赵厂村北韩氏祖茔内挖掘出宋熙宁款《唐韩文公故里》碑、明嘉靖款《唐昌黎伯韩文公墓》碑、明隆庆款《唐昌黎伯韩文公故里》碑、清嘉庆款《韩文公祠祭田》碑、清道光款《唐昌黎伯韩文公故里》碑等五通石碑。这些碑刻确认了韩愈故里在修武、韩愈墓在修武的事实,从而为研究韩愈故里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由民间传统秧歌改造而非自然传承来的延安解放区新秧歌一改传统秧歌戏谑调笑、自在不羁的特色,而成为新的社会历史语境中激励鼓舞民众战斗激情的武器。作为意识形态的直接产物,新秧歌应时而生的意识形态特质已将民间秧歌的本质内核彻底改写,其在创作观念、文本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体现出与传统旧秧歌截然不同的鲜明的意识形态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太谷秧歌幽默的语言风格是其广受欢迎的重要因素之一。变换语音、语义、语法等语言要素、运用方言熟语、巧用修辞格、违背逻辑法则等都是太谷秧歌语言幽默产生的途径。研究太谷秧歌语言幽默技巧,可以指导太谷秧歌新剧本的创作和旧剧本的改编,促进太谷秧歌的传承、革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东北秧歌、陕北秧歌,安徽花鼓灯和云南花灯,是“北歌南灯”的重要代表。“北歌南灯”的舞步、舞姿等动律特征和舞具特征反映了汉族民俗舞的南北差异。同时,通过各地区民俗舞之间的交互影响甚至是直接的播迁、传承,又使“北歌南灯”在许多地方保持了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选取30名自愿参加健身秧歌锻炼且没有参加其它锻炼形式的60~65岁老年女性作为实验组,并随机选取27名同年龄段没有参与任何形式健身锻炼的老年女性作为对照组.运用实验法经过20周系统的健身秧歌锻炼,对实验前后两组人群体质状况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健身秧歌锻炼对老年人体质的影响,从而为广大老年女性参加健身秧歌运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祁太秧歌的民俗学田野考察,揭示出祁太秧歌作为一种地方小戏,不仅存在于传统的乡俗礼仪中,还存在于当代仪式庆典中,并且作为地方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还积极参加由官方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这些构成了祁太秧歌在当代社会传承与变迁的主要脉络,并赋予祁太秧歌一个全新的民俗语境。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休闲及健身意识越来越强.而健身秧歌又是一项集健身性、娱乐性、艺术性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以多姿多彩的无穷魅力,吸引着不同人群投身其中,在休闲体育开展过程中有很多优势。通过对健身秧歌健身的价值及在休闲体育开展中的优势展开研究,能为健身秧歌这项民族传统健身项目在休闲体育中更好地开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发生与特定地域的民间文化传统存在直接渊源关系,更与特定历史时期政治意识形态的诉求及其规约密切关联,是陕北传统秧歌与借助民族民间艺术形式,表现工农兵生活、实现文艺大众化,进而进行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建构的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策略相遇合的产物.它的发生、发展及其深刻影响,无不决定了其作为一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学术界关于该论题的相关研究,却走过了一个极其艰难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因此,对延安"新秧歌运动"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既足关于一个特定历史事件及人们认识过程的回顾,也是关于学术研究方法及价值取向的一种反思.  相似文献   

18.
昌黎是北宁线上一个主要县城,在解放战争中,由于特殊的军事地理位置,昌黎城成为国共两党反复争夺的战略要地,曾在一年多时间内被先后三次解放,显示出这座古城在冀东地区解放战争中的独特性。昌黎解放战争不仅扭转了冀东区的战略态势,还有效支援了东北解放战争,在我国解放战争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意义。文章在论述抗战后昌黎的革命形势、三次攻克昌黎战役经过的基础上,探究了三次攻打昌黎县城的军事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胶州秧歌是动律最复杂、韵律最浓郁、表现人物情感最丰沛的传统民间舞蹈。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胶州秧歌也应与时俱进,其创作应向现代舞借鉴,打破原有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作法,在保留原生态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意识创作出反映个人心态的“纯舞蹈”。  相似文献   

20.
定州大秧歌是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剧种,表现的社会生活相当丰富。数量众多的秧歌作品,全面展示了乡村文化。深入研究它的思想内涵、艺术价值、社会意义,对于发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保存民间丰富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