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王元化先生上世纪九十年代针对"极左思想根源"的第三次反思并没有成为他一生思想历程的终点,新世纪以来他对文化教育领域中"市场至上"流弊的深切关注与一系列"负责任"的思考,构成他耄耋之年的"第四次"反思.王元化第四次反思提出的关键问题至少有:面对"科技和利润的逻辑"成为评估一切"准绳"的潮流,人文知识者的责任何在,究竟需要怎样的人文精神;面对发源欧美而蔓延世界各地的消费物质主义"普世现象",中国人文知识者是否应当对西方"普世理念"有所分析,区别对待;面对"文明的物质化、庸俗化与动物化现象",马克思主义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何在,如何汲取发扬.王元化作为一位积极推进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思想者,一位对马克思学说有真切体认并经历创痛的老资格共产党人,一位对中西文化有深切研究而忠诚护持光大中国文化的人文学者,他针对"市场至上"负面现象所作的第四次反思是袒露胸襟,怀抱殷忧.如果说王元化前三次反思为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曲折历程提供了一连串警策路标,那么他在新世纪初的第四次反思不但提示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复杂与艰难,而且启示了一种旨在避免两方面触礁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王元化和胡风皆为湖北籍人,皆为20世纪中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王元化曾受"胡风案"牵连而被定为"胡风分子",从思想和学术上都受到胡风一定的影响。王元化晚年对胡风的再认识和再估价,显示了他作为一个严肃人文学者的自我反思精神,也体现出他对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史上一些重要问题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3.
王元化先生上世纪九十年代针对“极左思想根源”的第三次反思并没有成为他一生思想历程的终点,新世纪以来他对文化教育领域中“市场至上”流弊的深切关注与一系列“负责任”的思考,构成他耄耋之年的“第四次”反思。王元化第四次反思提出的关键问题至少有:面对“科技和利润的逻辑”成为评估一切“准绳”的潮流,人文知识者的责任何在,究竟需要怎样的人文精神;面对发源欧美而蔓延世界各地的消费物质主义“普世现象”,中国人文知识者是否应当对西方“普世理念”有所分析,区别对待;面对“文明的物质化、庸俗化与动物化现象”,马克思主义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何在,如何汲取发扬。王元化作为一位积极推进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思想者,一位对马克思学说有真切体认并经历创痛的老资格共产党人,一位对中西文化有深切研究而忠诚护持光大中国文化的人文学者,他针对“市场至上”负面现象所作的第四次反思是袒露胸襟,怀抱殷忧。如果说王元化前三次反思为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曲折历程提供了一连串警策路标,那么他在新世纪初的第四次反思不但提示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复杂与艰难,而且启示了一种旨在避免两方面触礁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语文是融合了人文色彩的基础学科,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小学语文充满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内心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语文传承着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优秀文化,它不但在传承人类文明,而且在弘扬人文精神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摇篮。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社科院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与洛阳师范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8月16-18日在洛阳召开。与会学者围绕"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的会议主题,分别对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概念与类型,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发端与评价,中国近代史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与其他社会思潮的互动关系,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对近代思想家的影响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梳理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概念内涵及思想谱系,考察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在近代中国各种社会运动中的思想演绎及历史价值,为当代中国社会文明的现代性演进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意义资源,体现了"以学术关怀人类,以思想推动社会"会议宗旨。  相似文献   

6.
激进主义伴随着中国新文学发展的过程。激进主义是极左思潮的哲学基础 ,它有三个特征 :热点层面上具有绝叫的反传统倾向 ,无意识层面上又常常体现与传统的认同 ;理论上持反实用主义态度 ,实践上却顽强地表现出实现主义倾向 ;违背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人文精神 ,践踏文艺家艺术民主。激进主义曾对中国文学造成巨大危害 ,现在还不是宣告它已绝迹的时候。清算和永远告别激进主义 ,迎来中国新文学的春天。  相似文献   

7.
人文教育遮蔽和人文精神失落是我国教育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突出问题,同科学教育相比,现代人文教育显然处于边缘地位和弱化状态。对此现象曾有"科学挤压人文"这一观点试图给出解释,然而在中国现代语境之下,笔者认为这还不足以说明我国人文教育缺失的深层原因。本文即立足我国现代语境,对我国人文教育遮蔽导致的人文精神缺失做出深刻解读和理性认识,并籍此对我国人文教育价值实现和人文精神重塑提出践行路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文精神的争议除了其伦理人文,就是中国政治文化中人文精神的最高表现——民本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人文精神的文明古国,其人文精神经历了远古的自然人文精神到伦理人文精神的发展,其发展的目的和出发点都是人,在这种发展追求中,中国的人文精神在政治文化中最终升华为民本精神。这是中国政治文化的精华,由于各种传统,使得中国的这种人文精神在运行中往往走向反面。文章就中国政治文化中的民本精神作辨证分析,在分析中弘扬民本精神的精华,争取为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现代中国政治文明中的"执政为民"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盟博览会蕴涵有人文精神的主题,人文精神赋予博览会新的灵魂,提升博览会的内在质量和外在形象.确立"人文博览"战略思想,是时代的呼唤,人文博览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人文精神是推动博览会的原动力,博览会又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为弘扬人文精神做出新的贡献.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互动发展,打造"中国-东盟"文化交流的新格局,制定科学长远而切实可行的"中国-东盟"文化合作发展规划,以文化产业拓展和深化文化交流合作,使人文精神发扬光大,永驻博览会.  相似文献   

10.
胡先辅先生是"中国植物学之父",作为一位现代科学家,他在人文领域却以文化保守派的面目出现.20世纪20年代,作为《学衡》主将之一,他与文化激进主义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相似文献   

11.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引下,职业教育因过分强调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培育。本文从分析高职院校人文精神缺失的根源入手,提出创新人文精神培育的策略和途径:确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统一的办学理念,开发将人文精神渗透于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和授课策略,建构能体现职业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全方位人文育人氛围。  相似文献   

12.
人文教育遮蔽与人文精神失落有着多方面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而不仅限于"教育"这一狭隘视域.从中国语境出发并分析得出,20世纪以来传统文化的近现代命运造成了人文教育的失守,急剧的社会转型带来了价值意义的迷失,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的人文教育引起了人文精神的深深失落.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存在着思想史挤压文学史的现象,不论是"进化论"、"阶级论"还是"现代性"等著史理念都更多地关注了文学艺术形态的外在,忽略了从语词、修辞及其背后的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等层面关注作家作品,漠视了以人文为视角评判作品史学价值的高低的诉求,导致不同的文学形态没有得到平等的对待。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带上了思想史的编写特征,受政治因素影响很大。鉴于此点,应强化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中的人文视角。  相似文献   

14.
王元化老师提出过"语用教学",他将语文学习和实践结合在了一起,提出语用体验才是语文教学的本体,要运用体验性原则、关联性原则和共度性原则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境界。本文拟从"围绕教学目标,拒绝旁逸斜出""选择恰当时机,莫要生拉硬扯"和"联系文本内容,升华情感体验"等角度,对如何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5.
"学衡派"以《学衡》杂志为理论宣传阵地,以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为思想武器,与新文化运动相抗衡,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初始,"学衡派"表现出的"新保守主义",在接受现代性的政治、经济和技术特征的同时,试图从文化发展的继承性和规范化上制衡文化激进主义、唯科学主义带来的社会文化观念和人生信念的现代失范,尤其是人文精神、伦理道德的沦丧或异化。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在定义学科性质时表明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取向;在课程理念方面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特点"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在课程目标方面增加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人文教育目标的维度.显然,语文教育的目标、内容、过程和方法等无不蕴涵着宏富的人文精神.关于人文精神,有的论者强调人文精神的普遍性,认为它贯穿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切方面和始终;有的强调其超越性,指出它的实质在于对终极关怀的关注;还有论者把意识形态看作是人文精神的根.笔者认为: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知识意向、价值意向.它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总体特征趋向于综合整体、动态化、无规则、无序列、内隐和模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文精神有不同的内涵.本文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积淀、缺失和重构.  相似文献   

17.
1993年,上海有几位人文学者发起"人文精神寻思"的大讨论,我也在其中,当时引起很多非议,上上下下都有争论.转眼十多年过去,弘扬人文精神已经成了一个时髦话题,现在几乎每个学校都在围绕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展开活动.  相似文献   

18.
1993年,上海有几位人文学者发起"人文精神寻思"的大讨论,我也在其中,当时引起很多非议,上上下下都有争论。转眼十多年过去,弘扬人文精神已经成了一个时髦话题,现在几乎每个学校都在围绕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展开活动。  相似文献   

19.
正化学中的人文精神不是以显性的形式表露于外,而是以潜在的形式蕴含其中。教材作为教学的内容和依据,除化学知识以外还蕴含大量的人文方面的精神。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发现,擅长发掘,在传授"业"的同时更注重"道"的传播。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社会功能、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等,将科学知识、方法和精神与人文知识、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汇合,使人文精神渗透于学科教育内容之中,有助于弘扬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0.
<正>人文教育、人文情怀、人文修养、人文精神等字眼儿,对我们这些中国的教师来说,实在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前不久,有媒体报道,某地的考生家长因担心池塘中青蛙鸣叫影响考生复习,遂将池塘里的青蛙全部毒死,可以想见,在一段时间里,这里的居民不能再体会"听取蛙声一片"的意境了。这使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