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的《中外交流》专题邮集中,有一册是汇集国外发行有关华人题材的邮票。这里撷取几个画面,奉献给读者。三国邮苑缅怀华人开拓1997年是中国移民到达古巴150周年,古巴发行一种邮票,画面是古巴华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农历新年是一年一度合家团聚的节日,也是人们最不愿意加班的日子。然而对于某些岗位上的人来说,春节却带来了他们一年来最忙碌的时刻。润喉糖和创可贴连日的购票长龙使得水杯成了售票员马荣最不敢触碰的物体。在将近一个月的春运售票高  相似文献   

3.
春节是全世界华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承载着海外侨胞对祖国、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在巴黎过春节,每一年的心情都不一样,每年都有新的感觉,现在春节也慢慢地演变成了在法华人和法国人民的共同节日.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巴黎的春节活动,规模最大的是十三区和第三区.  相似文献   

4.
正尽管我们生活的时代不同,生活的方式会有差异,年节的习俗会有变化,但过节时的欢乐与期待应该是一致的。让我们来看一下现代江南作家笔下的年味吧。传统节日中,春节是最大的节日。童年在老家浙江桐乡石门镇过的春节,给丰子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新年怀旧》和《过年》两篇随笔中,都详细描述了童年时过春节的热闹情况。请丰同裕染坊里的伙计吃年酒,似乎是丰家过年的"序幕"。染坊里的三个染匠司务(师傅)是绍兴人,按惯例,农历十二月十六日动身回乡过年。十五日,染坊里提早办一桌年酒为他们送行。染坊习俗,年酒席上一只全鸡的摆法大有讲  相似文献   

5.
正一、由BBC纪录片《中国春节》引出的跨文化思考对于中国人而言,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家庭亲情得以深化与延续的仪式。春节的民俗、春节的意义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已经编织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生命经纬里。对于世界上其他的文化族群而言,春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是全球六分之一的人群共同享有的节日。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春节不仅属于中国,在日本、朝鲜、韩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海外华人华侨的心目  相似文献   

6.
正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独具中华文化魅力。植根于春节文化,每年农历除夕之夜播出的春节联欢晚会,是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大型综合性文艺晚会,自1983年创办以来,至2015年已历时32年。三十多年来春晚在继承与弘扬传统春节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品牌影响日益扩大。它不仅是中国最著名、播出历史最长的电视节目之一,还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评为"全世界收看人数最多的晚会"。2015年春晚借力新媒体,又成为全球最大的综艺互动节目,一分钟8.1亿次的互  相似文献   

7.
努尔哈赤是清帝业的缔造者,在其统治时期,由于与汉人接触日渐加深,民族融合的趋势得到发展。作为汉人传统节日的"新年",即成为努尔哈赤积极参与的重要节日。努尔哈赤在继承汉人"新年"文化活动的同时,利用节日提供的良机来化解"亲人"之间的矛盾,并将本民族的文娱活动注入"新年"节日中,从而丰富了传统佳节的节日内涵。努尔哈赤对"新年"的继承与发展,即是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彰显。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语义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金智 《文化学刊》2011,(3):111-113
无论是传统节日还是现代社会产生的节日,都带有强烈和鲜明的文化语义。同一般语言符号语义的变化一样,传统节日的文化语义也会随着历史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变化发生变化,产生语义转移现象。文章分析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语义特点,探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语义如何从民俗语义发展成为国俗语义,进一步发展为普世语义。文章还探讨了与世界分享中国传统节日的可能性。作者主张近几年提出的"文化和谐论"来看待节日文化跨民族、跨国境的现象,同时提出应该充分利用节日文化的语义变化的特点,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语义进一步明确化、抽象化乃至单一化,以便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与我们分享过节的各种不同情感。春节、清明节、中秋节这些不带政治色彩和宗教色彩的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普世文化价值,是有可能被世界上更多的人群接受的。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在全球与地方、传统与现代的多维碰撞中成为问题域,涉及主体性建设、话语策略、价值传播、现代性等议题。我国政府、跨国公司、民间组织等在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方面着力颇多,但仍未完全实现中国形象、中国文化由他塑向自塑转化,尤其社交媒体这一重要渠道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①而社交媒体是当下全球沟通的重要平台与途径。中国节日文化的社交媒体传播,其独特逻辑是以社交逻辑带动文化逻辑,以人际交往导向文化的全球融入。春节文化在中国节日文化对外传播中具有典型性。总的来讲,春节文化在海外有勃兴之势。究其原因,一是  相似文献   

10.
联合国是世界上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也是唯一能发行国际邮票的国际组织。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的发展受到世界更多的关注,因而联合国发行有关中国题材的邮票便越来越多。我所收到的数十枚联合国邮票,是迄今为止联合国发行中国题材邮票较为完整的记录,是一份难得的图文并茂的邮票珍品集。  相似文献   

11.
春节前,浙江省各地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为了更好地营造祥和、欢乐的节日气氛,活跃乡镇文化活动,省文化厅、省群众艺术馆举办了全省乡镇文艺会演。表演有音乐、舞  相似文献   

12.
2008年8月8日至24日,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北京隆重举行.随着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日益临近,从中国到世界各国邮政纷纷发行邮票,其势如星火燎原,汇合成普天同庆北京奥运的热烈景象.现撷取中外已经发行邮票的一些画面呈献给读者,共同感受"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喜悦与激情.……  相似文献   

13.
《文化学刊》2012,(6):141-141
董金权在《中华遗产》2008年第5期撰文指出,在节日生活中激活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的关键是要改变人们参与传统节日的模式。家庭作为社会纽带联结人们的功能在逐步减弱,而职业共同体成为现代社会整合的基础。我们可以因时代而变,把传统的血缘共同体节日习俗与现代业缘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把原来在血缘共同体内部的节日习俗与伦理仪式通过现代手段运作,变成业缘共同体内部人人可以平等参与的集体狂欢仪式:将传统节日文化与各类业缘组织内部的大众文化(如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进行“对接”,从而实现传统节日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得以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菲律宾华人社会是一个宗教气氛浓厚的社会,不仅有信奉中国传统宗教的,还有崇拜故乡神明的,又有信仰西方宗教的。其中,道教在菲华社会的宗教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宗教作为文化的载体,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道教也不例外。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有着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华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通过道教的传播得到延续。道教又具有兼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它既善于容纳别的宗教,又善于向别的宗教渗透。道教的这一特点,通过华人对其移居地社会的影响力和适应性得到体现。而正是这种影响力和适应性,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亚洲最西方化的国家菲律宾争得了立足之地。  相似文献   

15.
龙年春节,小商品王国义乌充满着中国年的气氛,挂灯笼、赏花灯、观舞龙、贴春联……大街小巷一派祥瑞景象。义乌常驻有来自世界各国的1.3万余名外商,中国传统佳节与文化正在走进这些外国人的心中。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的天文历法,是中国文化体系的核心内容。节日,是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特定时刻,是人类发展在漫长岁月中精神与文化的结晶,是文化的一种象征符号、文化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的相传,是反映区域或民族伦理、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文化情趣、娱乐爱好的缩影,是国家文化形象自塑的内容与途径。春节作为中国最盛大和有代表性的节日,应当对其海外传播的情况给予重视。与春节这一东方传统节日相对应的是西方的圣诞节。圣诞节伴随着西方资本在全世界范围扩张,在中国的影响从"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得益于其本土化的成功。因此,研究春节文化海外传播策略可以基于春节海外  相似文献   

17.
《文化学刊》2012,(6):191-191
唐娟在《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撰文指出,民族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这种文化变迁的原因既有外来因素的影响又有自身因素的影响,最主要表现在传播与创新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也渐渐得到了提升体现在节日文化上,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国际化了,许多西方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先后将春节定为法定节日。可现如今那些传统节日国外逐渐大受欢迎的情况下,在国内却出现了冷的状态,政府部门和知识精英在大力倡导,而民间却十分的平淡,中国的传统节日处于“边缘化”的状态,而洋节在中国却大受欢迎。这些问题是现在阶段传统节日文化受到外界的影响以及自身文化系统的变化所带来的,这也是传统节日文化变迁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几年前曾向一位外国教授解释中国人眼中的“春节”,我说:“春节就像是你们西方的圣诞节,它是中国人一年一度最重要的合家团聚的节日。”那位教授会意地点点头,不过随即反问道:“不过西方可没有浩浩荡荡的‘圣诞运’(因中国“春运”而想到的字眼)。我们很难想象中国人为了赶在那几天回家,会愿意塞进那么拥挤不堪的火车,甚至有人为了全程无法上厕所而准备纸尿裤。”  相似文献   

19.
正从古典的农耕社会走到今天,一些传统节日已渐渐被人们淡忘,其根本原因就是支撑节日习俗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是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春联、祭祀、鞭炮、年夜饭、灯会等年俗关键词,总是萦绕在脑际不能离去。春联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张贴福字、春联、春条、门神等,表达了人们祛除邪祟、祈求福祉的美好愿望,也为节日增添了浓浓的喜庆气氛。楹联最早始于五代后蜀孟昶在桃符版上所题之"新年纳余庆,嘉年号长春"。乾隆帝每一年的元旦要写以该年干支为题的元旦诗,诗  相似文献   

20.
《对外大传播》2003,(10):20-21
为庆祝《人民中国》创刊和在日发行50周年,并纪念中日友好和平条约缔结25周年,由日中友协、日本东方书店、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发起并主办的两项大型活动——“日本中的中国研讨会”和“国际水墨画艺术大展”,于2003年7月中旬分别在日本东京举办。7月12日,位于日本东京的日中友好会馆内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会馆入口处,张贴着印有《人民中国》创刊以来600期的封面汇总的大型宣传画;主席台正面墙上挂着“日本中的中国——庆祝《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