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巧用数形结合思想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加以关注。一、以形助数,让数学算理变得直观很多代数方面的数学问题,通过观察都可以发现它具有某种几何特征。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几何特征发现数与形之间的关系,将代数问题几何化,进而避免繁杂的计算与推理,使问题获解。[片断一]"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师:小猪和小象在分饼干,(借助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蓝  相似文献   

2.
“数”与“形”是数学研究的两大对象。在数学解题中以“形”研究“数”,会使问题直观形象,解法灵活简便。因此在解某些代数问题时,可根据题目的特征,构造出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把所求的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然后运用几何等知识去解决所求问题。本通过例题谈谈数形结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数形结合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华罗庚先生曾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人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非。”数形结合是一个极富数学特色的信息转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或者巧妙地解决一些数学问题。这里介绍“数”上构“形”的几例.将代数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使问题获解。  相似文献   

4.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学科。“数”与“形”是数学研究中两个不同的侧面,它们之间不仅互相联系,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中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掌握好“数”、“形”关系,使各部分数学内容有机结合,融会贯通,是增强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数学整体水平的一条便捷之路。 数形转化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有力杠杆,通过它可以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来解决;反过来,也可以把代数问题、三角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而获解。针对一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常常忽视“形”对“数”的反作用,即不能熟练利用几何图形,帮助解决数量关系,或对数量关系作出直观的说明和准确的解释。本文列举了数形结合的多种题型,旨在使同学们通过这些题目的认识,产生学习兴趣,克服思维定势,学会用几何的方法去解决代数与三角的问题。 [例1]求函数y=(3-sinx)/(4-2cosx)的值域  相似文献   

5.
“数”与“形”是数学研究的两大对象.在数学解题中以“形”研究“数”,会使问题直观形象,解法灵活简便.因此在解某些代数问题时,可根据题目的特征,构造出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把所求的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然后运用几何等知识去解决所求问题.本文通过例题谈谈数形结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李潭伟 《求学》2004,(4):54-55
数形结合思想在高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数”与“形”相互渗透,把代数式的精确刻画与几何图形的直观描述相结合,使代数问题、几何问题相互转化,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结合,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就是充分考查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分析其代数意义又揭示其几何意义,将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巧妙结合来寻找解题思路,使问题得到解决,要运用这一数学思想,必须熟练掌握一些概念和运算的几何意义及常见曲线的代数特征。  相似文献   

7.
“数”与“形”是数学研究的两大对象,在数学解题中以“形”研究“数”,会使问题直观形象,解法灵活简便,因此在解某些代数问题时,可依据题目的特征,构造出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把所求的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然后运用几何等知识去解决所求问题.笔者将对某些代数题构造几何图形妙解进行归类分析。 1 构造单位圆解三角题 例1 已知cosα cosβ-cos(α β)=3/2,α,β∈(0,π),求α,β的值. 解 由cosα cosβ-cos(α β)号得cosα cosβ-cosαcosβ sinαSinβ-3/2=0. (1-cosβ)cosα sinβsinα cosβ-3/2=0.(1)  相似文献   

8.
专题说明数形结合思想就是根据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分析其代数含义,又揭示其几何意义,使问题的数量关系巧妙、和谐地结合起来,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其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象结合起来,它可以使代数问题几何化,几何问题代数化.数形结合的思想,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辅形两个方面,其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相似文献   

9.
数形结合是数学学习的一种基本思想方法,是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在初中数学的解题教学中,很多代数问题都可以用几何方法解决,学生必须要有意识地将“数”和“形”有机地联系起来,从几何的角度看代数,提升学习数学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数”与“形”是数学殿堂里密不可分的两大柱石,“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若某些代数问题有明显几何意义,则转化为几何图形,适当地运用几何方法,以“形”研究“数”,会使问题直观形象,解法简捷灵活。现结合实例说明:1.在数轴上以“形”解“数”例1.解方程|x+1|+|x-1|=4。分析:初看这是一道纯代数题,通常的解法是分段定出x的取值范围,分类讨论去绝对值符号再解,但这样较费时费力,若利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则可快捷求解。解:如图1,画数轴,设A(-1),B(1),由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求这个方程的解即是在数轴上找到与点A、B的距离的…  相似文献   

11.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人们常把代数称为“数”,把几何称为“形”,“数”与“形”表面看相互独立,其实它们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数量问题可以转化为图形问题,图形问题也可以转化为数量问题。数形结合是指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从而使“数”与“形”各展其长。优势互补,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2.
读了贵刊86年第1期晓莹的文章“谈谈代数问题几何化”颇受启发.由于数学是研究数、形及其和谐关系的一门严密学科,很多代数、三角问题因其潜存着图形背景而促成了用几何化的方法来直观地研究代数问题.本文想谈一下代数问题几何化的几种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学科.在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数以形而直观,形以数而入微.实践表明,把代数式的精确刻画与几何图形的直观描述结合起来,从而使几何问题代数化,代数问题几何化,并进而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能够使很多复杂问题获得简捷解法.  相似文献   

14.
代数、三角竞赛题,通过研究其几何意义,使问题获解变得自然、直观、简捷,数(式)形结合,相得益彰。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代数与几何的综合思维、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启迪情趣,开发智力,提高数学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等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5.
数与形是数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数形结合作为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它把代数式的精确刻画与几何图形的直观描述结合起来,启迪思路,可以使代数问题图形化、抽象问题直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获得简捷解法.■一、代数问题图形化对于一些代数问题,直接求解,往往难以解决,如果分析其几何意义,从“形”的角度入手,挖掘问题的几何特征,找出其反映的“形”之间的关系,借助图形来解决,就比较容易了.眼例1演m为何值时,方程x-a2-x2姨+m=0穴a>0雪有一解,两解、无解芽分析:按代数解法,先须去根号,这会产生增根,如果借助图形来考察,就可避免增根.原问题可…  相似文献   

16.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问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所谓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分析其代数含义.又揭示其几何直观,使数量关系和空问形式和谐地结合起来。“数”与“形”是一对矛盾。它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助形”两个方面。数量关系的抽象概念和解析式,若赋予几何意义,往往变得非常直观、简单.图形的属性又可通过数量关系的研究使图形的性质更丰富、更精确、更深刻。正如华罗庚先生所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  相似文献   

17.
葛景莲 《中学理科》2007,(11):25-25
解析几何是在坐标系的基础上,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一门数学学科,它开创了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数形结合法是解决解析几何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其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即将代数问题几何化,运用图形的几何性质来解决;或将几何问题代数化,运用代数特征进行运算解决,其方法是以形助数,以数助形,数形渗透,相互作用.其目的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隐蔽的问题明朗化,抽象的问题直观化,以便迅速、简捷、合理地解决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数与形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常常用代数的方法去处理几何问题。也经常借助于几何图形来解决代数问题.这种数与形之间的相互应用.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我们学习的数轴就是数与形的一次“联姻”,数轴使数与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揭示了数与形的内在联系.在学习有理数时。我们看看数轴和有理数是怎样联姻的。  相似文献   

19.
代数与几何问题的互相转化是中学数学学习与研究中运用广泛,意义深刻的一种思维方法。以“形”研究“数”,会使问题直观形象,解法灵活简便。因此在解某些较复杂的代数问题时,可根据题目的特征,构造出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把所求的问题转化为一个几何问题,然后运用几何等知识和方法求出所求问题的结果,本文将通过以下例题的分析,介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构造常见图形,直观简捷解题。例1 已知△ABC的三边长为  相似文献   

20.
数与形是数学中两个最古老而又最基本的对象.正如华罗庚先生所说的:"数形结合千般好",其特征主要体现是将代数问题几何化,即通过图形反映相关的代数关系,从而直观地解决有关的代数问题. 一、解含参不等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