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正>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由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的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导的一次救亡图存运动。在封建顽固派的残酷镇压下,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其所有的变法主张全部被废除,唯有京师大学堂保留了下来。这场变法虽然仅持续了103天,但却是我国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并间接影响了后来“清末新政”的实施,“清末新政”几乎照搬戊戌变法的改革主张,  相似文献   

2.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中华民族的危机,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而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以资产阶级维新派知识分子为主导,幻想通过改革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以达到挽救民族危亡的近代爱国主义运动。从此,近代爱国主义的内容发生了质的飞跃,反对封建专制,倡导民主科学,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等成为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主流,戊戌变法标志着中国近代爱国主义运动发展到一个崭新的、更高的阶段,是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升华  相似文献   

3.
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可以追溯到戊戌变法时期。19世纪末,面对帝国主义的瓜分和掠夺,在开明的士大夫和爱国的知识分子中间,激发起一股“法师西洋”“富国强兵”的维新思想。以“文言一致”“国语统一”为宗旨,以拼音方案的研制,共同语标准的探索,书面语的改革为内容的国语运动则是这股思潮在语言文字学界的产物,卢戆章便是推行国语运动的第一人。同时,康有为、蔡毅若等也是国语运动的积极推行者。  相似文献   

4.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然而,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在五四前后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呈现出五四时期一道与众不同的风景线.研究胡适五四前后的思想及其方法对深入理解中国近代的文化革新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对引导当今文化改革工作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戊戌变法100周年.一百年前,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首的爱国志士,为了救亡图存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争取国家的独立和富强,他们发动了变法维新运动,因为这个运动的高潮期即“百日维新”,是在戊戌年,故史称“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的,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戊戌变法又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反对君主专制,提倡民主、民权,主张言论自由,做了许多思想启蒙工作,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更加关心国事和民族存亡.在思想文化领域,也是“新学”反对“旧学”的一场激烈的斗争.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这自然是中国近代史上制度改革的一场悲剧.但它的历史意义和它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这也是我们今天仍要纪念“戊戌变法”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胡适等当年提倡的白话文,在"五·四"时期即已替代了文言文,成为社会普遍使用的思想交流工具.以提倡白话文、推动文学革命为契机,中国文化实现了一次大飞跃.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景是"充分世界化",也就是现代化.而白话文运动实际上就是文化的载体--汉语的现代化.它对我国学术文化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在半个多世纪之后,旧事重提仍对白话文进行非议,是对汉语发展的历史无知,也无视现代汉语在现实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白话文运动在中国文字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起到了快速普及文化知识和先进思想的作用,另一方面,面对今日的中国文字出现的一些问题,引发学者们对九十年前的中国白话文运动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8.
白话文运动的思想基础是进化论,白话文运动的提倡者认为西方民族语言取代拉丁语希腊语是语言进化的表现。胡先辅认为中国文言与白话的关系不同于希腊语拉丁语与西方民族语言的关系;中国教育的落后与使用文言文无关;“言”“文”不一,书面语长期保持稳定,因此使得中国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保持着连续性。在今日语境下,胡先辅的批评对于中国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吏上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这就决定了戊戌变法必然是“自上而下”的行进向度,“自上而下”与变法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否定“自上而下”就等于否定变法本身。变法、改革与革命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基本形式,不能以成败论其道路的合理性,戊戌变法的失败与“自上而下”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是一次不成熟的改革运动。  相似文献   

10.
戊戌变法是一场仿效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运动,虽然,这场改革运动以失败告终;但它在传播西方思想和引进资产阶级政体模式方面,具有积极的历史进步性。本文着重探讨的是,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引进的日本模式。  相似文献   

11.
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抚救民放危亡、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在戊戌变法时期形成的较完整的西学观、教育观、国家观以及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和全面进步,从而主导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白话文运动的历史透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近代白话文运动在白话文理论建设、提高小说等俗文学的文学地位、推动白话文普及等方面建立了历史性功绩,并经过与复古派的争论和对封建文人的反击,使白话文的正宗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同时,白话文运动也存在片面性和不彻底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清末白话文运动不仅仅是一场文学改良运动,还是清末各种政治派别对自己思想言论的宣传运动。试图从清末各种政治派别的国家、国民观入手,解析不同政治派别运用白话文对民众在思想领域的争夺,从而探讨清末这场运动教育层面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白话报刊作为重要的语言推广媒体,在近代白话文运动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安徽人的白话报刊实践从准备人才、酝酿环境、理论探索等方面推动了白话文运动深入发展. 白话文运动最终取得成功,安徽人的白话报刊实践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5.
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和政治变革运动,其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他们反对旧学、倡导新学,主张设议院、开国会、伸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对封建制度及封建文化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与猛烈的批判,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中,谭嗣同的表现尤为积极突出.他以大无畏的精神抨击君主专制及其理论基础、纲常名教,宣传维新变法,并身体力行,积极投入维新变法的浪潮中.  相似文献   

16.
白话文运动是洞察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一个窗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内在理念和国民心理人格的变化。从封建王朝国家到近代民族国家、从儒家思想到政党话语、从等级森严到大众平等、从道德经验到科学理性,这是一个现代思想理念缓缓开启的过程。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建国”的过程中,新的政治话语重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涵,成为国家形态演变的最终归宿。白话文体的几度转型在某种程度上昭示了现代中国人的存在意义和心理路程,二者如影随形。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真正系统、完整地提出新民思想的第一人。20世纪初,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在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对比中西文化巨大差异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进行反思,提出了改造国民性,提高国民素质,重塑新型国民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8.
胡适一生以“但开风气不为师”的作风,在哲学、文学、教育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在提倡白话文方面,其意义和影响是深远的。因为白话文运动不仅是形式上的革新和解放,而且是思想方式的转换,“白话文运动也就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开路先锋。”①作为教育家...  相似文献   

19.
<正>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文化领域掀起白话文运动,文学语体发生了转型,精英的文言文逐步被大众的白话文所替代。在文化思潮冲击下,当时的国语教学乃至国文教学纷纷淡化文言文,转向语体文。特别是小学教科书,以白话文居多,教材选文的风格日趋单一化。为了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域,我校的"大教材"拓展力求  相似文献   

20.
戊戌变法作为清末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改革运动,对中国近代政治制度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在这场变法运动中,倡导改革的政治理想及救国主张逐渐打破人们旧有的思想观念,引领了传统政治的近代转型.与此同时,戊戌变法开启了中国近代制度变革的先声,对清末乃至民国审计与监察制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进言之,这场政治思想运动也给当下中国的干部监督以深刻的启迪和警示.步入新时代,必须不断深化领导干部体制改革,完善现行审计与监察制度;努力加强专业执法干部管理,严格执行审计与监察制度;着力杜绝"能人腐败"现象,强化审计与监察两大监督理念;发挥审计与监察两种制度共同监督的力量,积极推进清官廉吏体制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