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1 毫秒
1.
李艳 《东南传播》2010,(5):86-88
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不是"真"的客观环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但是又不是与现实环境完全割裂,而是以现实环境为原始蓝本。刻板成见与拟态环境是一对孪生儿,因为人们对于环境的依赖性,容易对事物有一个比较笼统的概括。而人们依赖的标准,往往是大众传播媒介所创造的虚拟环境。  相似文献   

2.
论文采用内容分析方法,结合拟态环境、刻板印象等理论,考察新浪网新闻频道2014年关于90后的报道,重点研究新浪网呈现的90后媒介形象,判断其在对90后报道中是否客观公正。结果表明,在新浪网关于90后报道中,整体比较客观,有助于加深大众对这一群体的理解,使其得到社会更多认可和包容;另一方面,报道也存在议题偏向、报道细节失真等问题,易使社会大众对其产生固有成见与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3.
地区媒介形象是地区软实力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了地区外部投资者、游客以及内部市民的态度评价。那么,地区媒介形象的社会建构机制怎样?研究这个问题,最终有利于构建符合地区发展需要的良好的地区媒介形象。本文以解释学的“成见”理论和传播学的“刻板印象”理论为根据,借助《人民日报》等媒介的报道统计数据,研究发现地区媒介形象的形成与“成见”或“刻板印象”有关,“传统”(经济政治地位、地理位置、地区突发性事件等)与“权威”(个体权威、权威机构、大型节庆活动)在地区刻板印象的建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帅 《新闻传播》2013,(12):303-305
"形象"(image)或"媒介形象"(media image),数十年来受到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新闻学和大众传播学等学科的关注,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由于新闻生产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组织化的行为,故研究媒介形象亦有宏观意义,藉此可透视一个社会的新闻生产机制,并可预测传播之社会影响。本研究对于当代媒体对专家形象的建构,分析了专家形象被媒体过度地建构成"砖家"的可能存在原因是媒体与受众刻板成见,探讨了对刻板成见的修正;并初步验证了个体通过直接接触外在群体成员,对刻板成见有修正效果。  相似文献   

5.
庞宇 《今传媒》2016,(10):38-41
媒体融合时代打破了传统媒体对领导者形象塑造的垄断局面和正面宣传,以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社交媒体所营造的即时互动、自由宽松的公共舆论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公众参与领导媒介形象塑造的过程。领导者媒介形象是公共产品的媒介输出形式,是公共性和符号化的象征。新兴媒体在公众对领导者形象刻板成见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众对领导形象的认知和期待影响着领导者媒介形象的建构。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的塑造需要在社会公众认同的基础上,把握受众心理,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建构基于真实事实的领导者形象。  相似文献   

6.
国家电视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国内和国际两个向度.对国内而言,电视所营造的拟态环境不仅促进了人的社会化,也导致了各种偏见的形成,并进而影响到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对国际来讲,电视是展示本国的窗口,既塑造了国家形象,也可能强化了刻板印象.当前媒介帝国主义更是直接威胁到国家的文化版图和文化主权.文章最后还尝试就此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随着媒介的迅速发展,在人与客观环境中已插入了媒介所构造的拟态环境,人的行为是对拟态环境的反应,但这种行为却实实在在地作用于客观环境,这也就使得"拟态环境环境化"。网络的出现更是把"拟态环境"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现代信息环境中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成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新传播技术条件下媒介新拟态环境虽然具有环境监测功能与去中心化、权力化等表征,但并不能就此简单地推论出新的拟态环境更趋于真实世界。移动互联网络所构建的拟态环境更为复杂,呈现的是支离破碎的现实,与现实环境表现为一种离散的偏离关系。媒介的世界永远无法替代真实的世界,移动新媒体对人的异化只是与传统大众传播时代的"电视人"表现形式不同而已,甚至更令人堪忧。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的理论预设只是随时代的发展变迁发生了转移,其本质与核心并没有发生改变,仍然是具有理论解释力与适用性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从大众媒介自身的视角出发,阐述了农民工形象的不公正报道对城市市民群体与外来务工人员群体两者社会隔阂的扩大,同时揭示媒介其行为的背后缘由——对农民工的刻板成见与商业化挤压,以及媒介自律的可行途径——回归人文关怀与公共职责。  相似文献   

10.
毕若旭 《新闻世界》2013,(6):305-306
媒介和受众对女子搏击项目均存在刻板成见,这一刻板成见来源于对女性的固有印象和对搏击项目的认识。媒介与受众的刻板成见是相互影响的,二者对女子搏击项目的认知程度都比较低,态度基本一致。由于媒介报道量有限,受众感兴趣程度低,受众对女子搏击项目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形成锁死循环。媒介报道是改善女子搏击项目几乎没有群众基础的现状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媒介和受众对女子搏击项目均存在刻板成见,这一刻板成见来源于对女性的固有印象和对搏击项目的认识。媒介与受众的刻板成见是相互影响的,二者对女子搏击项目的认知程度都比较低,态度基本一致。由于媒介报道量有限,受众感兴趣程度低,受众对女子搏击项目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形成锁死循环。媒介报道是改善女子搏击项目几乎没有群众基础的现状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当今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在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个国家通过自己的媒体为本国或别国塑造形象,通过这种国家形象的塑造,在本国以及全球范围内营造有利于自己的舆论氛围,形成有利于本国政治决策的舆论环境。本文试从传播的“拟态环境”和“议程设置”的角度分析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拟态环境"作为传播学领域里探析媒介环境与受众关系的经典理论,李普曼借由"拟态环境"理论的提出表达对资本主义民主社会的质疑与批判。本文对新媒体样态下"拟态环境"理论的媒介延展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媒介赋权带来的表层舆论复兴掩盖了社会深层的结构矛盾,"客观化"拟态环境的加剧促进了媒介的异化,后现代语境中的"拟态环境"打造造成了符号与社会存在间象征关系的割裂,催生了受众对仿真文化的消费诉求。媒介作为一道楔入在人与环境间的虚拟环境,体现了一种沉浸式的传播观,"拟态环境"理论视域下的媒介实质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社会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14.
拟态环境,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①《南阳日报》作为中共南阳市委的机关报,是大众认知南阳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也是南阳市媒介形象塑造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受众通过大众媒介所认识的世界,往往不等于客观世界本身.从当前传播媒介在构建拟态环境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以及拟态环境环境化越演越烈的现象出发,研读《老子》,不难发现老子的传播批判思想对于剖析“拟态环境”问题,进而提出消除当今社会传播媒介拟态环境负面影响之道,富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女性人才培养的媒介拟态环境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林媛  谭微 《新闻界》2008,(6):100-102
本文重点从媒介拟态环境这一因素入手,探讨相关刻板印象对女性人才培养造成的不利影响,呼吁全社会公正、客观地理解和对待女性人才,共同营造适合女性人才成长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7.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环境里,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往往被权力主体的眼光所过滤,未能反映出多样化的真实的社会现象,存在着对女性固定成见、性别歧视等刻板成见,并跟随权力主体的要求而创造着新的女性形象,笔者将其概括为“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并结合以往的相关材料、案例,予以分析和讨论,旨在呼吁改善广告中那些失实的女性形象。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来创造一个更加健康、更加利于两性平衡发展的广告环境。  相似文献   

18.
秦茜  田甜 《新闻世界》2013,(8):326-327
国人持续抵制日货的活动饱含着对日本这一具有历史侵略性民族的既有“成见”,而这种成见的根深蒂固,除了历史原因外,大众媒介所建构的日本“侵略者”形象也加强了人们对日本国家形象的成见。相应的,在抵制日货这一行动中,“中国”这一民族概念上的“共同体”也同时得以建构。“成见”与“想象”从来都是两朵并蒂花。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5,(7)
近期,香港和内地之间发生了一起有关"幼童便溺"的舆情事件。究其根源,在于部分媒体对"制造新闻"的选择使用,建构了不良的"拟态环境",加深了两地民众之间的刻板印象,导致涉及香港和内地关系的事件容易被激化为舆情事件。化解这种潜在的危机,媒体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推进媒体负责任的新闻建构,加强两地信息的充分沟通,有利于净化两地舆论环境,形成健康的媒介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王施施 《东南传播》2021,(3):133-137
2020年夏天,真人秀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引爆全民狂欢,其对"30+"女性的关注填补了中年女性在媒介形象建构中的空白,所呈现的多元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社会对女性身份的刻板成见.然而,在深入剖析节目对"姐姐"这一媒介形象的呈现与建构以及节目背后各方权力关系的博弈后发现,在资本逻辑主导的父权社会中,该节目遵循着一般明星真人秀制作的话语秩序,对女性形象的建构仍建立在男性审美的话语体系内.实际上,节目乘着女性主义的东风,复刻时兴的女团选秀模式,其光鲜的女性主义外套下是资本建造的文化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