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从“弃档”透视人事档案管理的弊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事档案一直以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社会和人事部门了解一个人的真实载体,是人才使用的重要依据。把自己的个人档案随意遗弃,在若干年前简直不可思议。但近年来,社会上“人档分离”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多人认为人事档案可有可无。据国家人事部的统计,目前全国各级人才流动中心为15.4万个国有和非国有单位代管的330万份人事档案中,有60多万份与主人失去联系,成为“弃档”、“死档”。那么,什么是造成“弃档”族日益壮大的原因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一、现行人事档案管理不规范是根本因素我国现行人事档…  相似文献   

2.
就在几个月前,媒体突然冒出一个与档案有牵连的冷僻词汇,叫“弃档族”。尽管没有人为这个新生词汇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这并不妨碍它的快速传播,同时也不能阻挡它成为新闻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据笔者粗略统计,在前后两个月的时间里,大约有近百家新闻机构参与了有关“弃档族”新闻的报道和讨论,从媒体的大量报道中,很容易就可以解读出“弃档族”的基本涵义,就是在人才中心代管人事档案的活动中,有许多客户已单方中止向托管档案的机构定期缴纳代管费用,这种行为被视为客户主动遗弃了自己的人事档案,媒体将这个遗弃档案的群体称之为“弃档族”。关…  相似文献   

3.
段义严 《兰台世界》2006,(8S):11-11
“弃档”现象的出现及愈演愈烈,使人们更多地关注我国的人事档案和“档随人走”的管理制度。“弃档”族的凸现及日益壮大,让人们开始质疑人事档案的价值,甚至其存在的必要性。然而,笔认为,对我国人事档案及“档随人走”管理制度不能求全责备,“弃档”何尝不是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4.
宋俐 《山西档案》2005,(8):54-55
在中国,人事档案对人才的流动具有极大的制约作用。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职工人事档案的控制性管理模式,使职工与企业间形成一种人身依附关系,企业具有职工档案的保管权,以此控制职工的自由流动。这种管理模式沿用至今,成为一些企业禁锢人才的工具,扣押跳槽职工档案,不按规定转交,限制了人才的流动与竞争,降低了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客观上也造成“弃档”、“私自建档”现象严重,使档案管理工作出现混乱。  相似文献   

5.
曾 几何时,尽管谁都不知道档案里记了些什么,但都清楚地知道档案对于个人的发展关系重大,无论自己走到哪里,档案都会如影随形,扣住了档案,就等于扣住了一切。把象征自己身份、记录着自己成长之路的档案随意遗弃,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行为。但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把档案看作可有可无的身外之物,“弃档族”愈演愈烈,人事档案简直成为食之无味的“鸡肋”;同时,“黑档”现象也时有发生,严重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这直接反映了现行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弃档”现象层出不穷。近年来,各地人才服务机构中,长期积存着数…  相似文献   

6.
论人才竞争对人事档案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人事制度改革和人员流动政策的逐步放开,人才竞争日益加剧,流动人员的数量与日俱增,由此也使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本文分析了人才竞争对人事档案工作的影响,以及出现的“弃档”、“死档”与“重建档案”现象,并就如何加强人事档案管理提出具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去年9月,北京日报“人事档案制度:妨碍人才合理流动的壁垒”一文曾报道:.据对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上海人才市场、中国北方人才市场、中国南方人才市场以及贵州、四川等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60万“弃档族”。出现这么多弃档族,笔者以为,这和保管个人的人事档案需要交费有关。  相似文献   

8.
随着传统人事制度的变革,人才流动日益频繁,记录个人成长历程的人事档案的作用如今渐渐被淡化,“弃档”一族越来越多。“弃档”人群的构成:第一类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按有关规定,大学生毕业后经个人申请,档案可以在学校寄放两年。没有找到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将档案留在了学校,只身外出打工,处于频  相似文献   

9.
完整的人事档案,不仅是社会公民的个人经历和社会实践的记录,是一个人的“生命线”,同时也是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基础性建设之一.更是国家人才开发战略的信息保障。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转型以及人才流动趋势的加强,弃档现象愈演愈烈。近年来,因觉得档案挂靠费用过高或对人事档案功能认识不够,丢弃个人档案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据《重庆商报》2009年4月2日报道:“来自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数据表明.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传统人事制度的变革,人才流动日益频繁,记录个人成长历程的人事档案风光不再,渐遭冷遇。无人问津的被遗弃档案的出现,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原有的人档关系、人事制度,它已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首先,我们来看几组数据:(1)某网站进行过一项关于对人事档案态度的小型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2068名被调查者中,有1014人认为“工作中注重的是能力,档案没用”,这些人占到被调查人数的49.03%;另有12.33%的人表示“无所谓”;只有38.64%的人认为“择业自由,但档案不能遗弃”。(2)据不完全统计,黑龙江省人才交流中心代管的1.2万多卷档案中,有2000多卷档案的主人已经有两三年的时间对自己的档案不闻不问了;武汉市人才交流中心代管的5万卷人事档案中,有30%被主人遗弃;四川省有关部门估计,全省的人才“死档”已超过20万份,仅成都市人才中心代管的档案中,就有1/5的档案成为没人要的“死档”,存放时间最长的已达15年;  相似文献   

11.
刘瑛 《兰台世界》2005,(4):10-11
“弃档”、“重新建档”这两个现象,是近两年在我国人才频繁流动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对传统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冲击的现象。那么,它是否成为推动我国人事制度改革步伐、促进人才交流,保证人才不流失、不浪费的一种动力呢?专业人士对此看法不一,但绝大多数持否定态度。因为它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人才交流过程中的畅通,但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出现的弊端,也是不可避免的。而笔者认为,不能单纯地论断孰是谁非,这种现象的出现,势必也有它生存的土壤和外界环境的刺激。从“弃档”现象看,“人档分离”是成为“弃档”的一个重要诱导因素。就是说,流动人员的工作单位与人事档案往往不在同一地区,从整体上看,社会档案意识不高,  相似文献   

12.
由"弃档"现象反思我国人事档案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弃档”现象的出现及愈演愈烈,使人们更多地关注我国的人事档案和“档随人走”的管理制度。“弃档”族的凸现及日益壮大,让人们开始质疑人事档案的价值,甚至其存在的必要性。然而,笔者认为,对我国人事档案及“档随人走”管理制度不能求全责备,“弃档”何尝不是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1.人事档案存在的必要性。“弃档”现象引发了人们对人事档案存在必要性的质疑,甚至出现让其“退出历史舞台”的呼声,但笔者认为“,弃档”现象的产生,根源在于现有人事档案管理体制的不合理,而不涉及人事档案是否有必要存在的问题。因为人事档案自…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事档案被看作可有可无的身外之物被遗弃。许多大学生离校后,档案遗留在学校被转递到本人的户籍所在地无人认领成为死档。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每年应届大学毕业生遗弃的档案高达6000-7000份,全国约有60万人弃档不顾。”在广大的弃档人员中,尤其是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放弃人事档案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为何造成弃档,不用档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笔者认为:一是档案内容无作用了,二是用人机制存在问题。一、大学生“弃档”原因分析1.人事档案曾经的功能在淡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体制发生了变化,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  相似文献   

14.
"弃档"现象:当前人事档案管理亟待关注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将我国带入一个复杂的社会转型期,这是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期。“弃档族”的出现,便是转型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围绕着这一现象,最近在一些媒体出现了关于“人事档案管理出路”的讨论。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人事档案可否退隐”的看法;另一种看法认为“弃档”正威胁着社会的诚信和个人的职业道德,让人事档案退隐无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笔者就此谈些自己的看法。一、“弃档”现象的主要特征八十年代中期,为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方便人才流动,国内陆续建立…  相似文献   

15.
浅析人事档案管理的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俐 《山西档案》2005,(Z1):54-55
一、建立人事档案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在中国,人事档案对人才的流动具有极大的制约作用。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职工人事档案的控制性管理模式,使职工与企业间形成一种人身依附关系,企业具有职工档案的保管权,以此控制职工的自由流动。这种管理模式沿用至今,成为一些企业禁锢人才的工具,扣押跳槽职工档案,不按规定转交,限制了人才的流动与竞争,降低了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客观上也造成“弃档”、“私自建档”现象严重,使档案管理工  相似文献   

16.
张姣 《兰台世界》2008,(11):4-5
本文陈述了作者从“弃档”到“拾档”的经历,对“弃档族”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分析,并对解决“弃档”问题,加强人事档案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流动人员档案是人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记录个人成长工作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工作业绩等的重要功能。但从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人事档案无用论”正在流行,“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十分严重。随着分配制度的取消和人才流动频率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把档案转到人才中心后就不再问津,有的甚至把档案放在自己手里保管,全然不顾档案作用的发挥。在人们的意识里,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突然变得不重要了,甚至是可有可无,“弃档族”日增,“废档”、“死档”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社会各方面面临信用危机,各行业、部门及用人单位对于个人的信用记录和以往经历无处可查。档案没有,一些单位只好由人力资源部的人通过非正常的方式和途径去了解,操作起来很麻烦,加大了用人成本。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和人事制度的改革。人才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作为记录个人成长经历的人事档案的作用被淡化。在流动人员最为集中的人才交流中心,“弃档”越来越多。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约有60万人弃档不顾。其中还有一些成了无人认领的“死档”。2005年4月2日的《中国青年报》记载:在甘肃省人事厅高新技术人才市场保管的2万多份档案中。就有8千份档案已经10来年未缴纳保管费了。属典型的“弃档”。占该市场所有人事档案的40%。这种现象在单位一样存在。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多的人遗弃自己的档案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才流动速度的加快使人事档案中的“弃档”、“死档”现象已变得十分严重,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享受国家给予的各种福利待遇随之出现或提高,因此档案中又涉及不少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青年报》最近报道,根据人事部全国人才交流中心、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上海人才市场等人才交流中心的不完全统计,截止2002年12月,全国至少有60万“弃档族”。众所周知,人事档案重如身家性命,出国、升学、评职称、结婚、生育、调动、晋升等等,没有它几乎寸步难行,但就是这样“性命攸关”的东西,为何现在有人弃之如草芥?一、中国的人事档案中国人事档案制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它记载人的家庭出身、本人成份、社会关系、学习经历、工作过程等历史资料,堪称一个人存在社会的“印迹证据”。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管理约束一个人的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