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史研究》2009,(6):93-94
李琳琦、郑德新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2期撰文对吴汝纶倡言废除科举的内在动因及具体主张进行了分析,指出吴汝纶之所以能在那个时期提出废除科举的主张,基于他对科举制度给中国社会危害的深刻认识,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已经形成了足以与科举制度下的传统人才选拔、培养观念相抗衡,并且最终战胜传统观念的新观念,即熔中西为一冶的人才观、合东西国学问于一体的知识观和以开启民智为目的的普及教育观,这些新观念是其坚定不移主张废除科举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
该文从废除科举制度、重视人才培养、极力倡导西学三个方面,阐述了张裕钊、吴汝纶教育思想的共同特征,揭示其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科举制度废除一百年的纪念,提供给我们一个更深入认识科举制度和更有效推进社会改革的契机。笔者指出,分析和评价科举废除的成败得失,前提是应紧密联系科举考试走过的历史轨迹,从更长时段、更大范围透视科举考试的本质与特征。其次,科举废除这一事件提示我们应关注社会改革中的心理建设和观念整合。笔者主张,对现有制度的任何重大的改革必须有全局性思维和长远眼光,综合考量改革的成本与代价,积极寻找更有效的替代性方案,这是科举制度废除提供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4.
李琳琦与郑德新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2期撰文指出,吴汝纶以其对世界的了解和对教育自身规律的认识,形成了新的人才观,即“融中西于一冶”;新的知识观,即“合东西国学问”;新的教育观,即“开民之愚使之智”。文章分析了吴汝纶废除科举的具体主张,即“特科徒奉行故事耳”、“策论取士,亦难得真才”和“废科举,  相似文献   

5.
清末科举制度废除前,社会舆论摇旗呐喊,从而为科举制度的废除营造声势。科举制度废除后,社会舆论又众说纷纭,促使人们重新反思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6.
晚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废除离不开一批著名思想家持续不断地批判。然而,1905年科举制度骤废后,那些曾激烈抨击过科举制度的思想家面对新的社会问题,又开始反思科举制度,甚至一定程度上为科举制度“正名”。这一历史现象在以往的近代教育史研究中很少提及,本文即试图挖掘几位主要的著名思想家在科举制度废除后对科举制度认识变化的言论,分析这些言论出现的原因,并对这一历史现象为何甚少引起后人关注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7.
袁世凯与千年科举制度的废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举制度的废除是 2 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在废除科举制度的过程中 ,袁世凯既积极主动 ,又坚韧不拔 ,做了大量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明清以来,由于科举制度逐渐僵化腐朽而一直遭到抨击,指斥,至清末新政时终于被废止了,然而,科举废除后却给晚清社会和清政府的统治带来了严重后果。有鉴于此,朝野内外不断有人提议恢复科举,连一度坚决主张废除科举的梁启超也公然发表这种看法,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呢?本认为科举制度其实不仅仅是一种官考试制度,实际它又是一种社会整合机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上下沟通、互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一旦新的替代体制尚未确立,就贸然弃用它,势必产生一连串问题,如今科举制度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以考试选才这种方式仍为世界各国所沿用。  相似文献   

9.
近代教育家吴汝纶的生命世界与莲池书院维系在一起,他倡设莲池讲学院,创办东西文学堂,加强莲池书院的教育管理;面对新教育改革中的两难困境,主张废除科举,改革书院,引进西学,建立学堂。清末书院改制时,他卸任书院院长,带着在莲池书院中遇到的问题踏上了考察日本教育之途。  相似文献   

10.
在晚清时期,随着亡国灭种危机与日俱增,统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开始认识到传统的教育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弊端,并提出改革和废除科举制的构想,二十世纪初科举制最终被废除.科举制的终结有着复杂的原因,一方面是近代社会转型,另一方面是科举制度本身危机重重致使废除科举制势在必行.科举制废除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科举制的废除促进了我国教育近代化和价值观的转变,但同时科举制度废除后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