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关于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以往多从资源的视角对此进行探讨,但极少有研究从信号传递的视角来做分析。本研究试图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对象,就政府补贴在企业创新中的资源属性和信号属性作用进行探究,对以往研究做出补充。研究发现:第一,政府补贴能够发挥资源属性的作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内企业的创新投入,带动创新产出;第二,政府补贴能够发挥信号属性作用,帮助企业获取利益相关者的资源和支持,直接促进企业的创新产出。本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政府补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研发投资“市场失灵”、政府补贴“退坡”问题,引入产业内补贴政策。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研究不同阶段不同补贴政策下传统企业和新进企业的最优研发投入策略。研究表明:在有政府补贴无产业内补贴的情况下,政府补贴对传统企业和新进企业的研发投入具有“挤入效应”;在既有政府补贴又有产业内补贴的情况下,新进企业的研发投入与政府的补贴比例、产业内补贴比例和传统企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投入均正相关,同时行业内补贴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在无政府补贴有产业内补贴的情况下,只有当补贴比例小于某一值时,产业内补贴才对传统企业和新进企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具有“挤入效应”;在无政府补贴无产业内补贴的情况下,加大研发投入实现创新是企业的占优策略。  相似文献   

3.
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研发投资市场失灵、政府补贴"退坡"问题,引入产业内补贴政策,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研究不同阶段、不同补贴政策下传统企业和新进企业的最优研发投入策略。研究表明:在有政府补贴而无产业内补贴的情况下,政府补贴对传统企业和新进企业的研发投入具有"挤入效应";在既有政府补贴又有产业内补贴的情况下,新进企业的研发投入与政府补贴比例、产业内补贴比例和传统企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投入均正相关,同时行业内补贴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在无政府补贴而有产业内补贴的情况下,只有当补贴比例小于某一值时,产业内补贴才对传统企业和新进企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具有"挤入效应";在无政府补贴也无产业内补贴的情况下,加大研发投入实现创新是企业的占优策略。  相似文献   

4.
吕晓军 《软科学》2016,(12):1-5
以2009~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政府补贴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及市场化进程、市场竞争与股权集中度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发现:政府补贴能够激励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并且市场化进程越高的地区,政府补贴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激励作用越显著;产品市场竞争越弱的行业,政府补贴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促进效果越好;股权越分散的企业,政府补贴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促进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5.
基于贝叶斯估计的随机前沿分析方法(BSFA)测算2009—2018年新能源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进而检验政府补贴对新能源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与传统产业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战略性新兴企业的技术效率显著高于传统企业技术效率;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政府补贴能够显著提升企业技术效率,激励研发投入、扩大企业规模和提升盈利能力均是政府补贴发挥作用的重要渠道。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政府补贴政策对新能源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存在着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传统产业内,政府补贴对于企业研发创新的激励作用大打折扣,更多的是依靠增加企业规模和利润间接促进企业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6.
通过选取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122家企业339名管理者或研发人员的有效样本数据,本文分析了开放式创新背景下,知识溢出效应、创新意愿与创新能力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研究结果表明,知识溢出效应和创新意愿均对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同时,知识溢出效应对创新意愿的影响随着知识溢出效应的增强而变化,两者呈倒U型曲线关系;企业的研发新颖度在知识溢出效应与创新能力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揭示了企业知识溢出效应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内部作用机理,不仅拓展了知识溢出和企业创新等相关领域的理论空间,同时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有效增强知识溢出效应、提升创新绩效提供了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7.
基于数字化投资和双元创新能力理论视角,以2015—2020年沪深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数字化投资对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分析了探索性与应用性创新在数字化投资与公司成长绩效之间的中介效果,探讨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对数字化投资与企业成长绩效是否存在调节效应。回归分析结果发现:(1)政府数字化投资与企业数字化投资均对企业成长绩效具有积极影响;(2)双元创新能力在数字化投资与企业成长绩效间起显著中介作用,应用性创新能力分别在政府数字化投资、企业数字化投资与企业成长绩效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探索性创新能力在政府数字化投资、企业数字化投资与企业成长绩效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在数字化投资与企业成长绩效之间发挥了调节效应,风险承担水平越高,数字化投资对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效应越强。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制造企业利用数字化投资,提升双元创新能力,推进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构建政府补贴模型,从产业政策和政府财政补贴2个方面,分析政府行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阶段和发展阶段的激励效应。研究发现:政府财政补贴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激励并不总是有效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阶段,政府采取适当的财政补贴可以更好地起到"诱导"作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阶段,完善的产业政策可以代替政府财政补贴起到激励效应。  相似文献   

9.
政府补贴是激励企业创新的主要手段。以2010—2013年278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研究政府补贴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政府补贴存在一个临界点,低于此点的补贴强度可以诱导企业RD投入,高于此点的补贴强度会挤出企业RD投入;企业寻租行为有利于政府补贴杠杆效应的发挥,但由于寻租属于企业的非生产性活动,通过寻租获得补贴扭曲了旨在促进创新的政府补贴政策。  相似文献   

10.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保证成长和提高绩效的根本动力。而对于国家倡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诸如新能源行业,市场需求尚未发育起来,政府补贴是企业创新的有力支撑。论文以沪深A股新能源上市公司2012—2016年的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在双元创新模式下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补贴对新能源上市公司创新投入具有激励作用;对新能源上市公司探索式创新投入和开发式创新投入都具有激励作用;相对于探索式创新投入,政府补贴对新能源上市公司开发式创新投入的激励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在深入分析政府补贴与企业技术创新两者作用机理基础上,建立门槛回归模型,利用2011—2019年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数据,通过计量回归和门槛检验,得出研究结论:其一,企业融资约束对企业技术创新有负向影响,且存在单门槛效应,对于融资约束指数SA大于-3.352的企业,政府补贴对其创新的促进效果更显著;其二,政府补贴可以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但是对产权性质不同的企业的影响有差异,对非国有企业的影响更显著;其三,政府补贴不仅对企业技术创新有直接作用效应,也可通过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间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但是直接效应比间接效应更显著;其四,政府补贴并不是越多越好,存在单门槛效应,当补贴强度大于4.417%时,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效果会显著减弱。  相似文献   

12.
王昶  王恺霖  宋慧玲 《资源科学》2020,42(8):1566-1579
随着近年资源应用领域逐步向高新技术产业延伸,下游材料端的技术创新突破已成为重构中国资源产业优势的战略着力点。本文利用2008—2017年中国新材料企业面板数据,运用P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从技术生命周期视角探究了风险投资与政府补贴对中国新材料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及其差异性。研究表明:①对于新材料企业,风险投资和政府补贴通过提升企业研发投入进而促进了新材料企业的技术创新。其中,风险投资的激励效应更明显但具有短期性,政府补贴的激励效应则具有滞后性;②对于导入期新材料企业,风险投资对其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较小,而政府补贴正好弥补了市场资金配置的不足;对于成长期新材料企业,风险投资对其技术创新的长期激励效应强于政府补贴;对于成熟期新材料企业,政府补贴不能促进其技术创新,风险投资的激励效应则比较显著。因此,为更好地提升中国新材料技术创新水平,政府应引入分类补贴机制,重点向导入期新材料企业倾斜,并引导风险资本投入成长期和成熟期新材料企业。  相似文献   

13.
李晋  沈江  傅利平 《科研管理》2020,41(12):184-194
 针对政府补贴政策及其激励机制能否缓解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融资约束,并有效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意愿和研发投入等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序贯博弈模型进行政策仿真分析的新方法。其方法特点在于能够借助数据仿真来研究不同情景下的政府、企业以及融资机构之间的关系,对其可能产生的各种合作博弈行为进行刻画,并给出了采用数据空间阈值进行判别和界定的新模式,从而使政策分析更具普适性和可选择性。此外,本研究讨论了补贴政策及其激励机制的动态性问题,提出可以通过改变企业以及竞争者的收益函数来改变双方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从而形成更加有利于创新成长的生态圈的观点。在政策建议上,根据仿真分析的结论,提出了建立“项目后评估机制”及其相应反馈、采取动态可调整的补贴分配方式、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数字行为画像”的精准辨识与决策来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定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政府的税收优惠和研发补贴是政府支持企业创新的重要方式。但目前的学术研究并不能够回答“哪种支持方式更有利于企业创新”。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分析政府税收优惠和直接研发补贴对企业创新绩效和创新质量的影响。采用505家高新技术企业2011-2013年调研数据为样本,对假设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有利于企业创新绩效和高质量创新产出的提升;相反政府的研发补贴对企业的创新绩效和创新质量均具有挤出作用;同时,对于技术能力比较强的企业,税收优惠对高质量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将越弱。本文的结论从理论上丰富了已有创新政策的研究,实践中为政府更有针对性的实施创新政策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徐辉  周孝华 《科研管理》2006,41(1):98-107
产融结合有利于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是企业做大做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2007-2017年沪深两市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系统考察产融结合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产融结合显著增加专利申请数,尤其是发明专利申请数,但非发明专利申请数并未显著增加,说明产融结合只是促进企业实质性创新,并未刺激企业策略性创新;产融结合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促进效应在政府干预较多、金融欠发达以及法治水平较高地区更显著。机制研究表明,降低信息不对称和缓解融资约束是产融结合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进一步研究发现,实质性创新才是企业价值的源泉,产融结合提升了企业创新成果的实际转化效率,强化了实质性创新对企业价值的边际贡献。文章结论为合理评估产融结合所引发的微观治理效果提供了新思路,对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落地提供了微观经验支撑。  相似文献   

16.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供给侧创新效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闫俊周  杨祎 《科研管理》2019,40(4):34-43
基于沪深A股296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数据,运用BCC模型、超效率模型和回归模型对2013-2015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供给侧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价和投入产出改进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供给侧创新总效率、纯技术效率呈缓慢增长趋势,但整体水平较低,规模效率整体水平较高,但呈缓慢下降趋势;按产业分类来看,在供给侧创新总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产业呈上升趋势,生物、新能源汽车产业呈倒V型结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呈V型结构,各产业规模效率较高,但创新总效率差异较大;政府补贴、全时研发人员人数投入冗余率较高,当年专利授予数量、市场需求增长率产出不足率较高,政府补贴、研发投入强度、全时研发人员人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财税激励和研发投入交互作用下,企业创新绩效是否会受到影响。本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选取西部地区59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2014-2018年的面板数据,以此检验财税政策支持、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关联。结果显示:从所有制和行业视角分析,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都通过研发投入这一中介变量对制造业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显著影响,但享受税收优惠的民营企业,其研发投入对创新绩效的提升存在挤出效应。深入考察企业研发投入的作用路径,发现:税收优惠与企业费用化研发投入交互作用更加有利于提升企业创新绩效,而财政补贴与资本化研发投入相融后对创新绩效的提升也存在积极影响。最终本文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提出进一步合理运用财税政策来优化研发投入的作用路径,以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展进涛  邵兴娟  徐萌 《科研管理》2019,40(4):103-111
政府创新补贴是一国扶持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政策工具,政策目标是促进农业企业的R&D投入杠杆效应而非形成补贴依赖,但补贴绩效如何尚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利用手工方式从涉农上市企业公开披露信息整理出的2012-2014年三年样本数据,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政府补贴对农业企业R&D投资的影响效应及其差异性。研究结果发现,政府补贴对涉农企业R&D投入的激励效应显著,但行业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涉农企业的绩效增长短期对主营业务R&D投入会发生杠杆效应,但长期来看效应微弱,R&D投资行为具有一定的补贴依赖倾向。此外,涉农上市企业内部治理与经营水平也是影响政府补贴对R&D创新投入效率的重要因素。最后,本文从政府补贴的资助对象、方式和监管补贴用途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2007-2014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创新数量(专利申请总数)和创新质量(发明专利申请数)度量创新绩效,实证结果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显著抑制了企业创新绩效。本文进一步检验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实施路径,发现信贷机制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呈现正显著,而补贴和税收机制影响则并不明显。本文不仅为产业政策推行的抑制效应研究提供了证据,还丰富和拓展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与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并且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制定、实施、评价以及优化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