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现行沪教版高一语文课本中《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文课后的“思考与练习”三:“诗中有18个‘自’字、19个‘相’字、5个‘见’字,请按照意思或用法分别作归类整理。”可见,“相”、“见”二字的意思和用法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的文言文知识点。  相似文献   

2.
“无中生有式创造性阅读”批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陈爱娟老师在《如何引导初中生开展创造性阅读》(见《中学语文教学》2004.4)中对自己的课例“孔乙己告状”(见《中学语文教学》2003.12)作了理论阐释和辩护,她认为:“‘创造’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无中生有’,包括一些较‘离谱’的活动,二是‘有上生新’,即在原基础上做修改补充,变成一样充满个性色彩的新东西。”她把自己的课归于“无中生有”一类,从而批驳了蒋红森老师对她的课例的“离谱”的批评。  相似文献   

3.
雪之署于杂文《“两个桃子杀了三个读书人”》,有的人认为这个笔名“同本文联系起来看,正是给三个‘读书入’昭雪冤枉——他们并未被‘二桃’所杀,只是被教育总长的不通所杀罢了!”有的人则认为“雪,洗涤之意也;之,为代词,系指‘二桃杀三士’这个典故”。我觉得这二种说法对“之”字的理解均不甚妥恰。说鲁迅是为三个“读书人”昭雪,是不通的,因为他们并  相似文献   

4.
《解放日报》党委书记、总编辑尹明华在题为“铸造党报之‘魂’”(《中国记者》2004,12)的文章中提出:  相似文献   

5.
《孔雀东南飞》中有“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之句。高中语文课本注释为:“誓,似应作‘諐’。諐,古‘愆’字。諐违,过失”。究查课本注释的依据,不外如下:纪荣舒《玉台新咏考异》:“誓违二字,不可通,疑諐违之讹。諐尤‘愆’字”。闻一多《诗选与校笺》:“纪说是也,今握正。”余冠英《乐府诗选》、“誓或疑是‘諐,字之误,是古‘愆,字,过失也。‘违’也是过失。”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一):“‘誓’可能是‘諐’的误字。‘諐,音同qian,同‘愆’。‘愆违’,过失。”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也认为  相似文献   

6.
《世说新语·排调》:诸葛令、王丞相共争姓族先后,王曰:“何不言‘葛王’,而言‘王葛’?”令曰:“譬言‘驴马’,不言‘马驴’,驴宁胜马邪?”余嘉锡说:“凡以二名同言者,如其字平仄不同,而非有一定之先后,如夏商、孔颜之类,则必以平声居先,仄声居后,此乃顺乎声音自然,在未有四声之前,固已如此,故言‘王葛’、‘驴马’,不言‘葛王’、‘马驴’,本不以先后为胜负也。如公谷、苏李、嵇阮、邢魏、徐庚、燕许、王孟、韩柳、元白、温李之类。”(《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792页。)准此,《楚辞》中兰蕙、兰芷、荃蕙、草木、云霓、霰雪、鸾…  相似文献   

7.
陈志祥 《现代语文》2003,(11):45-45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辑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五册《醉翁亭记》的练习二“本文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递进、修饰、转折等到关系。说说下列语句中‘而’字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其中第4题材是“溪深而鱼肥”。人教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教师教学用书》的参考答案是“溪深而鱼肥’(‘而’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人教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教师教学用书》将“溪深而鱼肥”中的“而”解释为并列关系的连词的依据,可能是《辞海》。《辞海》“而”字条注⑦“语助词。表示并列关系。欧阳修《醉翁亭记》‘泉香而酒洌…  相似文献   

8.
《说文解字·犬部》云:“,犬走臾,从三犬。”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引伸为凡走之称。《九歌》‘表远举兮云中’,正注:‘系,去疾克。’《尔雅》‘扶摇谓之愈’,作此字。”《说文解字·分部》又云:“众,火华也,从三火。”段氏云:“古书‘众’与‘轰’二字多互讹。如曹植《七启》‘风厉森举’,当作“须举’。班固(东都赋》‘联炎炎炎’,当作‘森莱炎炎’。王选日:‘森,去疾克也。’李善注见不别二字。”今按:段氏议“古书‘众’与‘轰’二字多互讹”,言之有理(见后),但其书证却似有疏失。检《文选·七启》本作“风厉…  相似文献   

9.
《辞源》解释说:“赤子,婴儿。《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义’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引申为平民百姓。《汉书·龚遂传》:‘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滇池中耳。’”《辞海》认为“赤子”有两个含义:(1)初生婴儿;(2)古代指百姓。由此可见,当前两大权威词典都认为“赤子”是指“婴儿”或“出生婴儿”,百姓是由“婴儿”引申而来,《辞源》还认为其得名原因在于孩子初生色赤,“赤子”到底是不是这个意思呢?整个先秦时代,“赤子”出现的次数不多,其中《孟子》、《荀子》、《庄子》…  相似文献   

10.
融情与达理———教育艺术探微○彭在羹(福建省福州二中)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三个主义’教育,加强‘三德’建设,树立‘三观’。”要完成这些教育内容,我们的...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 记者获悉,一年一度的江苏期刊“明珠奖”评选日前揭晓.江苏教育报刊社硕果累累。江苏教育报刊社《江苏教育》的“独家策划”、《江苏高教》的“理论探讨”、《初中生世界》的“相约读书林”、《早期教育》的“活动设计”四个栏目均获得“‘江苏期刊明珠奖·特色栏目’奖”。该社《江苏教育》的“‘教海探航’征文活动”、《早期教育》的“‘多多杯’幼儿绘画比赛活动”同获“‘江苏期刊明珠奖·特色活动’奖”。据悉,全省申报“特色栏目”和“特色活动”计101个,最后评出“特色栏目”68个,“特色活动”13个。  相似文献   

12.
《山西师院学报》1980年2期上有冯彦山同志的《鲁迅〈自嘲〉中的‘千夫’究竟指什么?》文章的结论:“‘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理由:“一、从‘千夫指’的来历看,‘千夫’不是‘敌人’。”引《后汉书·王嘉传》“千人所指,无病而死”,“千夫”即“千人”,不指敌人。二、“从‘千夫’本身考察,它不能解作‘敌人’。”“三、若把‘千夫’说成是‘敌人’,‘指’就不好解释了。”  相似文献   

13.
韩峥嵘、张利文二位先生的《〈毛诗正义〉“疏不破注”考辨》“举证有六”得出所谓“‘疏不破注’,不是‘疏不破传’,而是‘疏不破笺’”的结论有以偏概全之嫌。前修未密、后出转精,《笺》“宗毛为注”而有所发展,或申明毛说,或订正其讹,所以,正如《笺》对于《传》来说,以传承为主,《正义》对于《笺》来说也是以传承为主,皆势所必然也,并非孔颖达在整体上存心“抑毛扬郑”也。“疏不破注”只是一个大体上的说法,《正义》并非总是守成,对《传》《笺》往往有所补充,有所发展,有所突破,也不乏新意新义。  相似文献   

14.
一.风雅之诚与禅宗 “风雅之诚”是芭蕉俳谐艺术的精髓。关于“风雅”,郑民钦在《日本俳句史》里有这样一段描述:“‘风雅’源于储经》‘六义’之说,汉诗的这种分类影响到和歌,为《古今集》采用,把‘风雅’二字变成诗歌的代名词,成为艺术的同义语。《三册子》说:‘诗歌、连歌、俳谐共为风雅也。’  相似文献   

15.
《南方周末》2004年2月26日头版新闻《目击:省干部进驻“艾滋病村”》的第3自然段是一个长句子:“这76名官员,有一半是处级干部,来自河南省的所有省直机关,他们的任务是:进驻该省的38个艾滋病疫情高发村.为期一年.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并监督使用省里拨出的‘五个一’专款.为村民们修一条柏油路、打一口井、建一个卫生室、一个学校、一个孤儿孤老院。”仔细琢磨,这个长句至少在三个方面有修改的余地。  相似文献   

16.
黄季刚先生曾经说过:“古者,名词与动词,动静相因,所从言之异耳。段君注《说文》,每加‘所以’字,乃别名词于动,静词,其实可不必也。即如‘跨’、‘胯’二音,其初固同,其后乃分为二。自跨之物言之,则日‘胯’;自跨之事言之,则曰‘跨’。《公羊传》曰:‘入其门,无人门焉’;上‘门’举其物,下‘门’举其事,而二义无二文。此可证‘跨’、‘胯’之本同矣。‘胯’,苦故切,读平声,则与‘跨’之本音同”。(《声韵通例》) 无独有偶,西方“国际功能语言学会”的代表人物,著名的功能学派语言学家哈里迪,在本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搭配”(collecation)概念,建立了“意义取决于搭配”的语义分析原则,并用“搭配”范畴来进行词汇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一册《伐檀》中的“胡取禾三百廛兮”,课本注云:“三百廛(chán):许多捆。……廛同‘缠’束(量词)。下文‘三百亿,的‘亿’同‘繶’,‘三百囷’(gūn)的‘囷’同‘稛’,都是‘束’的意思。”课文的注释显然是秉承清代学者俞樾的说法。俞樾在《群经平议》中说:“如《传》义,则三百廛为三百夫之田,其数太多。且一章言廛,二章言亿,三章言囷,义亦不论。疑《传》非义也。《广雅·释诂》:稛、繶、缠,并训束。然则三百廛兮,三百缠也。三百亿兮,三百繶也。三百囷兮,三百稛也。其实皆三百束也。《说文·又部》‘秉,禾束也。’然则三百束者,三百秉也。……”对俞先生的这种讲法,笔者不敢苛同。  相似文献   

18.
点染,本是绘画术语。刘熙载在《艺概》中就谈到:“词有点染,耆卿《雨霖铃》‘念去去’三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三句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否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相似文献   

19.
释“楬”     
本文拟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说文》“”篆所释之本义;(2)、《说文》“”篆所引之本义例证;(3)、当代一些汉语字典辞书关于“”篆研究成果的引证训释方法。(一)、二徐本《说文·木部》均训释曰:“,桀也。从木,曷声。《春秋传》曰:‘而书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改正为:“,也”,并注曰:“赵钞本及近刻《五音韵谱》作‘’。宋本、叶本《类篇》、《集韵》、宋刊《五音韵谱》皆作‘’。……今按:作‘桀’不可通。……‘’见《周礼注》:‘今时之书,有所表识谓之。’《广韵》曰:‘,有所表识也。’,汉人语,许…  相似文献   

20.
王寿昌先生撰写的《标点符号的几个误用》一文(见本刊教师版2004年第5期),对易误用的标点符号做了较全面的总结与辨析。尽管拜读后“于我心有戚戚焉”,但有几处,笔者还想与王先生商榷。一、有关“顿号的误用”在“顿号的误用”部分中,王先生对例2句是这样分析的:“2句中的‘三、四’是概数,中间不能用顿号,否则变成了‘三’和‘四’的并列;至于序数则可用顿号。”斯言极是。但结合全句,却让人这样理解:惟表序数的数字之间方可用顿号。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如:“这两个括号中,填‘一、一’或‘二、三’都行。”此例中,“一与一”、“二与三”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