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假动作打法的要点就是提供给对方错觉。让对方看不出自己的回球路线。在摆短中,马琳的拍形从平行瞬间立了起来。对方从他的拍形来判断的话一定会认为回球是斜线。而随后,马琳又将拍形后仰进行摆短。这一下的动作要点就是大拇指用力,控制住拍形。与左图的摆短相比,右图撇直线长球打法重要的就是对对方回球要有一定程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2.
快搓动作小,球速较快。借对方的力量回击,在上升期击球的中下部。搓球摆短动作小,回击快。弧线低,落点刁而短。搓球摆短动作与快搓基本相同,搓加转与不转球。当搓加转球与不转球时,两种手法要尽量相同。造成对方判断错误而给自己创造抢攻的机会。搓加转球时,要远离球心。拍面后仰,加快触球的速度,磨擦球的中下部,手腕外展,利用小臂、手腕、手指向前下方用力将球搓出。搓不转球时,用球拍中上部或中部托击球,小臂手腕、手指触球瞬间多向前用力。用力方向尽量通过球心。当球离拍后,球拍要继续做搓球的假动作,来迷惑对方。五、削…  相似文献   

3.
如何把球打得更快 中国乒乓球对"快"的传统理解,是指出手快,也就是"第一速度"快--准确地说,是回球在第一弧线中运行的时间短。主要有四种方式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击球时更靠前,缩短第一弧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距离; 增加向前用力的成分,减小弧线曲度,降低弧线高度; 充分发挥前臂、手腕作用,加快挥拍速  相似文献   

4.
韦晴光 《乒乓世界》2006,(9):98-100
在来球的上升初期击球搓球时,为了不让对方很轻易地高质量进攻,必须要加快回球的速度,在来球的上升初期击球。击球时,要注意球拍的拍头朝前来击球,由于球拍的重心在前,这样更容易发力,也更容易找到准确的击球点。  相似文献   

5.
百科     
《网球》2013,(6):16-16
胯下击球(betwwen-the-legs shot)胯下击球可分为面对球与背对球两种方式。面对球胯下击球常见于球员想突然改变击球节奏,或者球员身体躲闪不及时等情形。背对球胯下击球往往出现在球员来到网前后被对方挑后场,回追后没有充分的时间来转身引拍,只能背对着球进行回球。历史上,维拉斯是胯下击球的始创者,法国球星诺阿将这项非常规  相似文献   

6.
李颖  赵晖图 《乒乓世界》2012,(10):106-109
摆短是对付近网下旋发球的有效技术。它的最大特点是出手快,回球短,突然性强,能有效地限制对手的抢攻。用反手摆短时,要在来球的上升前期,摩擦球的中下部。引拍不易过高,且拍形要稍“立”。触球时手腕适当发力,并且要有一个制动的过程,用以控制击球的力量和弧线。整体动作要小而紧凑,以借力中发力为主。  相似文献   

7.
《乒乓世界》2013,(3):86-90
在处理对方拉过来的弧囤球时。反手使用长胶的选手采取“削”和“挡”的防御回球比较多。当然。这是比较有效的方法,而对方一旦熟悉了回球的特点。光靠防御性回球依然可以让对方形成连续进攻。用长胶接球。击球点和集中发力很重要。如果在接弧圈球时把防御性与进攻性技术交融到一起使用。会很好地破坏对方的连续能力。使用长胶打进攻。海绵越厚、胶皮越软,越容易使用。如果是没有海绵的单层胶皮.胶粒不长不细也可以打出进攻的特点。在接触球的一瞬间,手腕发力可以制造上旋球.但手腕发力容易使拍形晃动,击球不稳定。所以,用更多带有“推挡”性质的回球。保持手腕稳定,是回球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直板选手侧身暴冲斜线的威胁最大,因为斜线的距离较长,选手在进攻时可以放开力量,将弧线拉低、拉长。在上一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马琳拉球时身体重心交换的过程,在马琳击球过程中,他的手臂伸得很直,前臂收缩的幅度很小,但是他能在瞬间将身体和手臂的力量合二为一,释放最大的爆发力。马琳暴冲斜线的时候,他的手臂更多地起到了控制回球线路的作用。这是我们业余爱好者需要学习的重点。马琳的另一个特点体现在:他能够通过余光观察对方,能够在击球的瞬间根据对方的动态改变击球方式,通过身体重心的交换,配合手臂的发力方向以及手腕的调整,通过力量结合落点的变化,提高回球的威胁。  相似文献   

9.
《乒乓世界》2010,(12):92-94
本篇为各位球友介绍的是直板正胶打法中一项非常实用的发抢套路,即正手发逆侧上旋急长球后接正手进攻。正手发抢套路是直板正胶打法的主要得分手段,从细节上看,用正手击打上旋球与下旋球的技术动作和击球效果都有所区别:突击下旋球时,选手的动作幅度小,出球速度快,突然性很强,击球的弧线很长;击打上旋球时,撞击的成分更多,由于正胶胶粒的特性,回球弧线更加低平、更为下沉,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球很“贼”,球在落到对方球台之后向下“栽”的趋势比较明显,对方在判断回球落点时也会容易出现误差。  相似文献   

10.
反手拉下旋球时,腿要自然弯曲,略比肩宽。拉手要以腰为轴心,手靠近腹部,引拍的目的是为了加大球拍与球接触的击球距离。引拍时,球拍要低于台面,球拍稍亮一些,接触球拍的中下部,摩擦球的底部向上用力制造弧线。要注意步法的调节,击球要到位。  相似文献   

11.
反手拉下旋球时,腿要自然弯曲,略比肩宽。拉手要以腰为轴心,手靠近腹部,引拍的目的是为了加大球拍与球接触的击球距离。引拍时,球拍要低于台面,球拍稍亮一些,接触球拍的中下部,摩擦球的底部向上用力制造弧线。要注意步法的调节,击球要到位。  相似文献   

12.
为深入研究乒乓球击球技术,必须掌握弧线规律。因为,据此才能真正理解各种击球动作的科学原理,以利于更准确地掌握击球动作和提高击球技术水平。对拍形、切球厚薄、击球时机、挥拍速度的探讨,都必须结合弧线的弯曲程度来考虑。它既是创造发球新套路,突破攻弧技术,探讨发展强下旋球新技术的一把钥匙,也是进一步提高现有各种击球技术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3.
通常,我们知道合理的回击包括几个环节:判断来球——移动步伐——引拍、挥臂击球——动作还原。在这几个环节当中,较为难的就是判断来球和挥臂击球。每个打球的人在击球失误后,常常会去思考击球失误的原因。在实际训练和比赛中,到具体分析时,除了要正确判断来球的旋转、落点、弧线外,作为击球应当从击球时间、击球部位、用力方向这三个方面去分析。  相似文献   

14.
论直拍反胶快攻打法的可行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乒乓球比赛中所使用的速度概念,一是指球脱拍后至落台时的这段时间。时间短则快,时间长则慢;二是指球从台面弹起后至拍击球时的时间,时间短则快,时间长则慢。而影响这二段时间的因素有:站位离台的远近,击球时弧线离网的高低。击球时用力的大小以及落点的长短。站位近台、弧线离网近、击球力量大、落点短者,球速会快些。反之慢些。  相似文献   

15.
张燮 《乒乓世界》2004,(5):62-63
张燮林点评:对方突然放短,丁松在离台较远的情况下,用右脚上步去削,这种球可以说是削球训练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特别是长短球结合的多球训练中。在本图中,丁松是在上步削球时主动送对方正手位,这一意图在图A6之前尚未表现出来,但从图A7中他击球的拍形、出手的方向和手腕的动作就可以作出判断。实战中,丁松需要预先注意观察对方的站位,如果对方站位靠左方他会送右方空档,如果对方站中间就可能送左方,总之声东击西,不能让对方站定位置发力。上步之后,需要根据自己“送”球的质量高低,及时调整自己的站位,回球偏高就向后退以便防守对方的攻击,  相似文献   

16.
《乒乓世界》2012,(7):86-89
侧上旋和侧下旋是发球过程中十分常见的一套组合。由于击球动作相似,出球旋转差异大(侧上旋的出球比较“拱”,侧下旋的弧线更低,球性偏“软”),在实战中可以起到迷惑对手的作用。要想运用好两种发球,除了要利用身体重心的辅助作用、调整击球拍形、强化击球点的准确度以外,还要注重手腕手指的发力过程。  相似文献   

17.
球拍硬度     
《网球》2011,(12):22-22
球拍在击球的瞬间,因受力会和弦床一起产生弯曲。球拍硬度越大,球拍在击球时的变形小,球在拍面上停留的时间短,损耗的能量也就小,便于进行借力回球;球拍的硬度越小,球在拍面上停留的时间长,球拍击球时弯曲变形的幅度大,损耗的能量也就大,有利于选手加强对球的控制。当回球打在甜区位置时,  相似文献   

18.
韦晴光 《乒乓世界》2008,(2):112-117
王励勤的台内挑打 上身稍稍直立,保证快速还原 组图中,王励勤发短球后,对方摆短他的正手位。王励勤右脚向前跨出,发力挑打得分。与马琳相同,王励勤击球前的拍形也是翻开朝上的,在击球时,他压住拍形,击球的中部偏上部位。  相似文献   

19.
正手反拉弧圈球技术的难度很高,扭转战局。反拉对方弧圈球时,对自身的站位、击球点的要求非常高,同时我们还要准确判断出来球的旋转强度,用以调整反拉时摩擦的强度,从而控制好回球的弧线。由于对方进攻时的球速相对较快,而且具有一定的威胁,因此我们在反拉时应该稍稍后退,充分让出击球空间,以保证自身动作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20.
球博士     
1.台内短球业余选手挑打容易下网,翻拍可以吗? 随着乒乓球技术的不断发展,运动员在场上的进攻意识也越来越强,不仅出台的球抢得很凶,台内短球也常常被挑打起来,以形成相持,争取主动。所以,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说,挑打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而作为业余选手,如果能学会并且很好地使用挑打的技术,就能在技术上迈上新的高度。 挑打并不是简单地靠翻拍来完成的。有些业余选手,看到对方发过来的球,或者是搓过来的球旋转很强,就把拍形翻得很开,以为这样就可以不吃旋转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的确,对于旋转很强的来球,如果拍形不稍稍亮一些,球往往容易下网。但是更重要的是靠手腕的力量,向前上方摩擦球。而翻拍不仅使手腕的转动太大,而且手腕的力量也不好控制。另外,翻拍以后,拍形就很难控制。正确的挑打动作应该是:手腕稍稍下沉,拍头也随之下沉,拍形略微打开,接触球的后中上部,在触球的一瞬间手腕用力向前上方摩擦球,击球点在球的上升期或者高点期。不需要太大的力量,但要打得巧,也就是说,除了掌握好击球时间和击球速度外,还要注意击球的落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