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呢?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家长住往一味要求孩子听话。孩子上幼儿园要听老师的话,在家要听大人的话,不管是否合理,其结果是以家长的愿望和兴趣、思维和意志强制孩子接受,从而泯灭了他们创新意识和自主行为。所以,改变把孩子作为家长的隶属物的家教观念,改变不平等、不尊重孩子的家教意识,树立“开放性”“科学性”“家庭、社会和学校  相似文献   

2.
上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大人们常常管他们叫“半大孩子”,不要小看这些“半大孩子”,如今的他们,可真是了得。家长拿他们没办法,老师也常感困惑。可你们知道他们的伤心事吗 ?   古人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辞强说愁”。可能这种观点早已跟不上时代了。“半大孩子”们的那些“伤心事”可真有一大堆呢。我曾做过的一次调查,使我了解了一些他们内心的“疾苦”。   一、不被尊重   得到尊重,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半大孩子”自己觉着已是个“大人”了,对别人怎么看待自己很在意。他们希望家长、老师把他们当成大人看。…  相似文献   

3.
《无为政治》和《长老统治》,讨论静态的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从社会关系不同性质看,可区分出两种权力,一种是社会冲突中发生的横暴权力,一种是社会合作中发生的同意权力。权力的引诱力在经济利益,乡土社会的横暴权力受到经济限制。农业社会是皇权的发祥地,农业帝国的经济是虚弱的,皇权因此是松弛和微弱的“无为政治”。乡土社会还有发生在社会继替过程中的教化权力,在乡土中国的权力结构中,主导的是行施教化权力的长老统治。  相似文献   

4.
将要实行的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家长角色的转变。面对新形势,家长首先要转变角色,成为孩子学习的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成为温馨家庭氛围的营造者。一、参与者新教育形态要求:家长要成为共同构建学习的参与者。作为家长,首先要学会尊重,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选择判断。尊重意味着必须把自己当做孩子的朋友,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还要学会分享,分享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财富…  相似文献   

5.
家访让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进一步地进行了情感沟通,老师的家教理念让家长们耳目一新,更大范围地取得了家长对教师工作的尊重与认同,也给孩子们带去了满心的快乐:“老师到我家来了!”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暑假补习在乡村渐成风气。通过对湖南江坪镇一个暑假补习班的实地调研,从福柯的"规训"话语出发,描摹乡村儿童从自由自在地玩乐转变为被补习班拘束的"被规训"过程。研究发现,在补习初期,家长权威是主要的权力来源,家长通过自上而下的关系权力"逼迫"儿童上补习班;在补习班里,专业的规训手段、老师的显性权威和家长的隐性权威共同施加于儿童,以保障规训的顺畅进行。由此可见,补习教育的规训过程是持续、不间断的,可从补习班的管理追溯至家长的管束;规训实践的空间不仅包括补习班,也拓展至儿童的家庭;规训的权力来自家长、老师与补习班权威在不同阶段的调和。  相似文献   

7.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报告》中的调查研究表明:有1/3的学生把学习看作沉重负担,并“希望尽快离开学校”,厌学情绪明显。然而和学生们厌学及惧怕学校的情绪相比,老师、家长们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孩子在学校的感受。他们认为,“上学对孩子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心理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当通过童谣发现孩子和自己的预期有差距而且还对学校、老师表示不满时,就表现出忐忑不安。另外,家长们都希望孩子一尘不染,接受纯净式教育,对于孩子们面临的压力又缺乏足够了解,…  相似文献   

8.
一次家长会后,一位学生家长向我诉苦:“顾老师,我听你的劝告,对孩子不再像先前那样叫嚷了我很注意语气和场合的———你说过要充分尊重孩子———可孩子还是和我敷衍,就是不和我说心里话。我真有点搞不懂……唉!现在的孩子,不知要怎样才能如他所愿?”我问“和孩子交流过程中,你是否经常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孩子的感受你有没有认真考虑过孩子的想法中有无可取之处?”“这个……我倒没注意,但我现在肯定很少骂他!”“很少骂孩子就是尊重了吗?”我脑子里不由得迸出一个词:温情专制耐心温和的“和风细雨”式的教育有时也并不一定就能达到预期的效…  相似文献   

9.
宋林 《教书育人》2008,(7):52-53
《魔兽世界》是如今高中里风行的一款网络游戏,有不少学生沉迷其中。家长与老师谈“魔”色变,视其为洪水盔兽。但家长与老师们是否真正了解孩子,知道他们想要些什么?由此我想谈谈一些被家长和老师忽视的问题——青少年心理的需求。尤其是高中学生,心理日渐成熟,他们渴望得到同学、老师的尊重和认同。他们需要找寻自己人生的价值,当现实层面不能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时,他们会转向一个新型的空间——虚拟网络世界。  相似文献   

10.
生命的亮点     
有一个孩子,在学校,学习极不认真,学习成绩极差,老师认为是一个“不可教化”的孩子;在家里,经常惹父母生气,经常打架闹事,并经常在墙壁上乱涂乱画,家长认为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孩子。就这样一个孩子,也许在人们的眼中,永远不会有什么希望。然而,有一天,学校调来了一位新的美术老师。当那个孩子又在黑板上乱涂乱画的时候,这位美术老师走进了教室,他仔细地看着孩子留在黑板上的“杰作”,意想不到的是,老师并没有批评他,而是肯定他称赞他,说:“这画画得不错,好好画,将来一定大有出息。”那孩子听了老师的话后,一种…  相似文献   

11.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家长对学校、老师敬而远之,他们在家庭中支持、配合学校,搞好家庭教育,却不太关心、过问学校教育,很少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异议,大多数家长对学校教育有较高的“满意度”,对学校教育赞同多,批评少。新生入学时,家长一句“老师,孩子就交给您了”的重托,既反映了家长对学校、老师的信任与尊重,同时也反映了家庭与学校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的一致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才竞争的加剧、家长素质的提高、家长对孩子期望值的增高、教育个性化需求的增长及“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  相似文献   

12.
苏爱秋 《山东教育》2005,(23):81-81
老师和家长,同样扮演教育孩子的角色,只是老师恐怕要比家长多一份心理负担。因为孩子的危机意识较弱,老师随时担心万一有点儿闪失,如何面对家长?如果家长能体谅老师的这份心,在沟通态度上加以尊重,老师对未来工作也能多一份信心。  相似文献   

13.
老师和家长,同样扮演教育孩子的角色,只是老师恐怕要比家长多一份心理负担。因为孩子的危机意识较弱,老师随时担心万一有点儿闪失,如何面对家长?如果家长能体谅老师的这份心,在沟通态度上加以尊重,老师对未来工作也能多一份信心。担当教职重任的老师,应该敞开心胸,排除防卫心理,包容家长对孩子的关切,但是也不能失去立场,一味迎合家长所提出的“过分”要求。例如:“我的孩子会吸吮手指头,希望老师能尽快帮他改正过来。”这种情形如果发生在欧美先进国家,老师会回答家长:“这习惯是你把他养成的,如果你非常介意,请回去帮他改正后再送来。”而…  相似文献   

14.
齐宝清 《山东教育》2005,(23):123-123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炔提高,孩子的压岁钱也随之水涨船高,孩子过年有一大笔收入,很多家长都想行使一些监护人的权力来监管,而孩子们则对家长任意插手自己的“财物”感到不满,这么多钱孩子如何花呢?究竟如何教会孩子们打理自己的“小金库”,老师认为家长应在把握好给孩子压岁钱数量的同时,对孩子的花钱方式进行指导。用压岁钱学理财、学做人,是家长培养教育孩子的一个极好机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专门开展了别开生面的“我是理财小能手”的活动,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浦东新区一小学教师发现,学生还没放学,自己上课说的话就进了家长朋友圈.“玄机”是家长给孩子戴了有远程监控功能的手表,这让教师感觉头上有把倒悬的利剑. 对此,一些家长还振振有词——只是想了解孩子的成长状况、老师的教学方式等,防止孩子在校被“坏老师”或“坏孩子”欺负.虽然家长有权了解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孩子的在校情况,但却无权监听老师的一言一行,因为老师也有自己的隐私.这种不信任、不尊重,甚至抱着敌对找茬的行为只能让老师产生抗拒心理,伤害老师的尊严,加重老师的心理负担,影响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实岂止如此。可以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其地位和重要性非学校教师可取代。家长在孩子面前往往以两种面目出现:一是对孩子实施家教的“老师”;二是本色的人和家长。当家长以“老师”的面目对孩子进行家教时,概而言之就四个字:言传身教。“言传”一则是给孩子指导学习,做老师的助手,或指导孩子专长的发展,其角色和作用相当于家庭教师。二则对孩子进行理想教育、做人教育、意志教育等。对没有直接指导孩子学习能力的家长而言,家教主要是后者。许多有见地的家长越来越重视“身教”这种无声的教育的作用。但“身教”关键在于“做”,“做”一时容易,  相似文献   

17.
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能够有“一官半职”,其目的是想让孩子平时多帮老师做做事,协助老师管理班级,锻炼孩子的能力。可班级的“官位”毕竟有限,由于僧多粥少,“跑官”就潜流涌动。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现象的出现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一是使有些孩子觉得不公平。如果班主任是为了锻炼所有孩子的能力,而采取轮流当班干部的做法,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能接受的,大多数家长也能理解。但是,如果这中间因为某个学生的家长位高、权重,或者送的礼多,而当上班干部,哪怕是临时增设的并没有多大“权力”的虚职,也会让那些在“台上”的班干部感到不…  相似文献   

18.
教育不单单是学校和教师的事,而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 这一观点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接受。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对孩子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常常在无意之间注入孩子的脑海,并影响孩子的一生。那么是否所有家长都认识到这一点,并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充分地了解、尊重自己的孩子,使孩子从小就懂得自信而不自负、自强而不自傲、自立而不自私呢?我们来听听傅老师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许多初中生反映:“信和日记被家长或老师偷看了,我们需要有隐私权。”家长也不无抱怨:“孩子为什么不听话而倾心于写那些令人担心的日记?”少数老师甚至把学生的“情书”公布于众,以示纪律严明……学习生活中的这些矛盾还真不少。其实,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并不仅仅依靠《未成年人保护法》或打官司,是否还有一些更明智、更策略的心理应对办法?孩子的“隐私”与成人的截然不同,那是一种青春的萌动,是孩子成长中的“烦恼”。笔者曾经接待一位家长,他诉说读初中的儿子因写了一封“情书”给某女生,结果被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严厉批评了…  相似文献   

20.
小A,男,初二学生,老师反映他性格孤僻,平时与同学缺乏交往,让家长领孩子到校外找心理咨询员咨询一下。家长对孩子说了老师的意思,但孩子坚决不同意,认为精神有病的人才去心理咨询,而自己又没有心理问题,不愿意配合。家长无奈之下,直接找了心理咨询员,问心理咨询员是否可以以家长朋友的身份到家里访问,寻机和孩子谈谈,解决孩子的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