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介绍叙事视角的基本类型,据热奈特聚焦理论分析《红字》的叙事视角,小说主要采用非聚焦型视角.穿插使用内聚焦型叙事视角。霍桑通过非聚焦型的全知视角,让读者把握小说人物性格及心理特征:使用非聚焦型视角则是因小说婚外情主题违反清教传统,须借小说中人物之口表述自己的观点。避免受到道德谴责。这种非聚焦性的使用,表面上是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其实反映了霍桑对超验主义和清教的解构。  相似文献   

2.
《月牙儿》和《阳光》是老舍为数不多的采用女性视角和第一人称内视角叙事方式的小说。小说通过女性视角,采用第一人称描述了处于不同阶层的女性人生经历,二者均以悲剧结尾。其散文诗的叙事风格和贯穿全文的意象表述,是对悲剧的诗意化表达,使小说产生了更为强烈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18世纪末,欧洲小说家开始了小说技巧方面的种种实验,19世纪小说艺术达到高峰.出版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安妮·勃朗特的小说《女房客》在叙事技巧上也进行了革新.小说通过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采用内聚焦视角模式,巧妙地设置读者期盼真相的悬念,并像剥葱式地一层一层地使读者感知与获取信息直至真相大白.文章论述《女房客》的叙事技巧和独特的叙事艺术魅力,同时揭示安妮·勃朗特思想的超越及对父权制社会的有力抨击.  相似文献   

4.
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是对他叙事艺术的全面总结。在该小说中,叙事视角的自由转换、元小说叙事等多种典型特点都有所彰显。文章以《生死疲劳》为线索,主要分析莫言小说中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并探究各个手法在莫言的"文学王国"中的初显、成熟运用和不同文本中所展现的具体变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通过叙事学中的叙事聚焦来探讨福克纳的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叙事特征。零聚焦,外聚焦与内聚焦的交替使用,内外聚焦的无形转换造成了独特的戏剧张力。  相似文献   

6.
叙事视角在小说创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陈应松的小说《太平狗》中叙事视角的选择和运用十分巧妙,在整体观照的全知视角下,独出心裁地运用了动物视角,并通过多种方式在小说中进行了视角的转换,从而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化了小说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7.
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与《斯普特尼克恋人》在人物关系上都呈现出以性为纽带的一男二女三角式基本结构,且均表现为情敌"零碰撞"的假性三角关系。两部作品的三角建构在叙事功能上又各具不同的实现方式,前者以"次三角群"推动核心三角关系,后者以插叙倒叙辅助三角关系建构;同时,两部作品分别采用内聚焦和全知限知结合的视角以产生不同叙事效果。村上春树借鉴了言情小说惯用的三角模式,又融入明显的现代性叙事技巧,实现了对传统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家》、《憩园》、《寒夜》是巴金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三部家庭题材小说。这三部小说的叙述角度经历了全知叙事→"第一人称"限制叙事→"第三人称"限制叙事的转换。随着叙事角度的转换,叙述者和文本中艺术世界的关系也逐渐拉近,从对故事中悲剧事件的"掌控者"变为悲剧事件的"观察者",最后又成为悲剧事件的"亲历者"。这种转换表现出巴金悲剧性生命体验的逐步深化。  相似文献   

9.
《盲刺客》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第10部长篇小说,2000年一发表就获得布克奖,代表了阿特伍德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叙述艺术显示了作者对小说创作艺术的高度把握。小说打破了故事的线性时间叙事,故意取消或模糊了时间标志语,使用了叙事线索多头并进、几个文本交互出现又彼此互文的空间转换策略,同时在不同空间文本间实现灵活的叙事视角转换,使整部小说呈现空间交叉立体化结构。这部小说不仅以拼图般的文本布局独具特色,而且体裁上呈现出杂体性,有回忆录、通俗爱情故事、科幻小说、书信、新闻报道、诗歌等。《盲刺客》是一曲叙事诗学的交响乐,既有文学固有的可读性传统,又具有后现代鲜明的艺术美学情趣。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叙事交流、叙述视角和叙事时间三个角度对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夜色温柔》的艺术形式进行分析,阐述了小说中存在的不可靠叙述、变换式内聚焦和时序、时距以及频率。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叙事交流、叙述视角和叙事时间三个角度对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夜色温柔》的艺术形式进行分析,阐述了小说中存在的不可靠叙述、变换式内聚焦和时序、时距以及频率。  相似文献   

12.
对梅娘小说《鱼》的叙事视角和叙事时间的分析中发现:其小说在寻找爱、寻找男人的主题下隐藏着传统女性因袭下来的女性是男性附庸的“原罪意识”;这篇小说在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视角下,将叙事时间分为过去和现在两个时间序列,在表面的斥责男权背后,则潜藏着对男权的深深依赖。  相似文献   

13.
《百合花》与《三角梅》均以女性视角对一个小战士进行了追忆,然而两篇作品在具体叙事视角的选择上却呈现出鲜明有趣的对比。《三角梅》采用了第三人称“她”的叙事视角,以叙述本文层面的叙述声音和叙事眼光的分离以及故事层面聚焦者荔生和她的聚焦对象战士贺振木之间的追寻与拒绝的关系,体现出个体叙事对国家叙事的内在对抗;《百合花》则采用了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视角,通过叙述本文层面的叙述者与聚焦者的合二为一和故事层面的聚焦者“我”对于聚焦对象“小通讯员”的控制,从而将个体叙事控制在国家叙事的话语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4.
作为美国南方代表作家之一的威廉·福克纳曾创作了小说《我弥留之际》.该作品自问世以来,就因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受到了读者和批评家的一致好评.福克纳所采用的多重聚焦手法为作品增添了巨大魅力.通过对福克纳采用的内聚焦、外聚焦,以及多重聚焦之间的相互转换,可以看出福克纳在《我弥留之际》这部小说中运用多重的叙述视角,体现了人物不同的内心世界,改变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极大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成功塑造了一个多重的话语世界.  相似文献   

15.
作为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采用第一人称旁观者的叙事视角叙事的作品,《呼啸山庄》给传统叙事风格带来了巨大冲击,同时也对文学叙事技巧做出了重大贡献。《呼啸山庄》以其大胆创新的手法,率先突破了传统的架构式小说形式,开创了第一部从三位不同的非主角叙述者的视角出发,在三个不同的叙述层面上讲述同一个故事的叙述结构,进而创造了多视角叙述同一个故事的复调现象,从而产生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寂静的房子》出版于1983年,是奥尔罕.帕慕克的第二部小说作品。小说创作在传统的内聚焦叙事上有所创新。既采用了多个角色均以第一人称视角切入叙事盲点,突破叙事限知的方式,又运用多种技术手法点明频繁变换的第一人称所指,引领读者阅读,显得颇为"超现代化"。是作家创作由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转换的一部重要阶段性作品。  相似文献   

17.
作为叙事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叙述聚焦在20世纪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迅速发展,其中全知全能的零聚焦视角一直处于统领地位。现代作家为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开始打破传统零聚焦的叙事模式,采用内聚焦或多种聚焦交织的形式。作为当代小说形式的创新大师,意识流小说作家伍尔夫在其最为成熟的小说《到灯塔去》中交叉使用不定式聚焦和多重聚焦,两者相辅相成推进叙述进程,剖析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人物复杂、丰富的性格。  相似文献   

18.
在小说《在美国》中,苏珊·桑塔格运用多重叙事视角和碎片式叙事模式,将真实与虚幻并置,让历史与艺术现实重合,创造出一个无中心、不确定的世界,在消解本质和意义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小说展现的主人公身心漂泊之下的多重身份与身份的不确定性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玩笑》作为米兰.昆德拉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已经表现出作者颇为成熟的叙事技巧。该小说通过叙述视角的转换,形成了一个几近完美的立体结构,这种结构影响到作品所塑造的人物、作品的情节及作品的主题,使它们都呈现出立体的效果。这种立体叙事艺术的使用使小说具有绚丽迷人的色彩。  相似文献   

20.
《到灯塔去》是一部在创作技巧上别具一格的意识流小说。作通过频繁转换第三人称的有限叙事视角,以及创造性地运用自由间接引语,真实呈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凸现了小说主题。本从学体学的角度,着重探讨该书的叙事视角与话语模式,揭示伍尔夫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及其对英国小说艺术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