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大学发展的动态制衡是在大学与政府、市场、社会之间多元张力之网的建构和运行中实现的。大学发展的多元张力涵摄如下基本内容:通过“政府控制”与“大学自治”的衡平,建构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必要张力;通过“市场介入大学发展”与“大学自觉保持与市场的适度距离”的兼取,建构市场与大学之间的必要张力;通过“社会干预大学运行”与“大学理性超然于社会”的共存,建构社会与大学之间的必要张力。  相似文献   

2.
大学发展的动态制衡是在大学与政府、市场、社会之间多元张力之网的建构和运行中实现的。大学发展的多元张力涵摄如下基本内容:通过“政府控制”与“大学自治’’的平衡,建构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必要张力;通过“市场介入大学发展”与“大学自觉保持与市场的适度距离”的兼取,建构市场与大学之间的必要张力;通过“社会干预大学运行”与“大学理性超然于社会”的共存,建构社会与大学之间的必要张力。  相似文献   

3.
速览     
《教育》2012,(23):8
公共理性: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路径《教育探索》2012年第5期刊载吕洪刚的文章指出,要以公共理性中多元共识的理念来解决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冲突与博弈,使之走上融合的理性之路。尽管学术权威与国家权力和社会之间天然地存在张力,但也绝对不能忽视它们之间的"博弈"。在现代大学制度的构  相似文献   

4.
博览     
大学、政府与市场三角关系的定位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是围绕政府、市场、大学三个基本要素的关系与作用展开的。西方学者伯顿·克拉克提出并建构的大学、政府与市场的“三角协调模式”,加雷斯·威廉斯所拓展的高等教育发展的细部模式,无疑为当下我国政府、市场和大学三角关系的定位,展示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新思路:(1)高等教育系统中,大学、政府、市场三者是并存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三者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充满张力的脉络空间;(2)在政府、市场和高等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的多元价值内涵及其张力,是高校教育运行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和轨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教育实践中凸显的多元教育价值内涵及其矛盾冲突,同时依托自身的工作机制与优势,在调适大学教育价值冲突、保持多元价值目标之间的合理张力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以保证学校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市场介入大学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市场介入大学开始就朝着主导大学的方向发展。大学要想不完全为市场所控制必须有对市场的制衡力量。政府、社会都是可能的制衡力量,但作为一种大学外部的影响力量,政府和社会的干预也有走向极端的可能。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的关系面临着重新定位和建构。对于大学来说,应立足时代又超越时代、扎根现实又超越现实、关怀社会又反思社会,在自主和控制之间寻求合理尺度,与市场、政府、社会保持适当距离,实现崇尚理性与追求功利、崇尚学术与适应社会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正>美国的大学教育源于欧洲,经过360多年的发展,大学在传承教学、科研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拓展了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等多重功能,建立了与高等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多元治理结构。通过对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WSU)、德克萨斯州休斯敦大学(UH)、休斯敦社区大学(HCC)等10余所大学的实地考察,发现其管理体制具有政府"购买"、民主治校、校长经营、他方认证的运行特征,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广泛合作与利益制衡的多元治  相似文献   

8.
“治理”视野下的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变革日益显现出教育分权、主体多元与大学自主的发展趋向,这一变革趋势顺应了治理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高等教育治理主要体现为政府权威的去中心、大学自治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和公众民主参与高等教育管理,折射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网络式治理结构、相互合作与互动协商的对话式伙伴关系、权力共享与责任分担的公共责任机制理念以及追求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想充分调动多元主体的积极性,保持多元权力的良性互动,推进高等教育管理秩序的良好运行,应从政府、大学和社会三个层面来建构高等教育治理架构。  相似文献   

9.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视野的大学课程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布鲁贝克所主张的"认识论和政治论张力下平衡"的高等教育哲学观,观照中国大学课程实践,中国大学课程存在诸如学术自由与社会控制的矛盾;课程起点重视高深学问与社会实际问题的矛盾;课程评价追求科学化,存在量化课程评价与质性课程评价的矛盾等.中国大学课程变革可以尝试以下路径:确立社会本位与学术本位统一的大学课程目标;形成多元相对起点的大学课程结构;大学师生成为课程建构共同体;大学课程走向高标准、多样化的量化与质性评价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变革日益显现出教育分权、主体多元与大学自主的发展趋向,这一变革趋势顺应了治理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高等教育治理主要体现为政府权威的去中心、大学自治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和公众民主参与高等教育管理,折射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网络式治理结构、相互合作与互动协商的对话式伙伴关系、权力共享与责任分担的公共责任机制理念以及追求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想充分调动多元主体的积极性,保持多元权力的良性互动,推进高等教育管理秩序的良好运行,应从政府、大学和社会三个层面来建构高等教育治理架构。  相似文献   

11.
本课题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点课题.课题总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侧重研究"政府、市场、大学"之间关系的形成及影响其变化的因素.采取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由静态研究入手,分别从"政府职能"、"市场本性"、"大学传统与功能"等三个维度,探讨"政府、市场、大学"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形成.然后,深入进行动态分析,分别从"政府职能的变化"、"市场发育的程度"、"大学传统及功能的变化"等三个视角,探讨它们对"政府、市场、大学"之间关系的影响.第二部分,侧重研究政府、市场、大学及三者之间关系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和作用.采取"突出重点"和"整分结合"的研究方法.重点抓住"对高等教育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三大问题--发展战略与规划、资源配置、质量保障,分别探讨"政府力"在三大领域的影响和作用,"市场力"在三大领域的影响和作用,"大学力"在三大领域的影响和作用.通过分解研究,旨在揭示由政府力、市场力、大学力所形成的"系统力"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和作用.这个"系统力",并不是政府力、市场力、大学力的简单之和,而是三者的有机合力,这一有机合力的形成与强弱,受"政府、市场、大学"之间关系的影响极大,从而凸显本课题--"政府、市场、大学之间关系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第三部分,侧重研究在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建立并不断完善的条件下,构建"政府、市场、大学之间新型关系"的目标模式.采取历史和现实相结合以及分析与归纳等方法.在以上两部分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实际,探讨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够与国际接轨的"政府、市场、大学"关系模式.侧重从三个方面来架构这一模式一是构建新的公共教育权力结构.包括①"构建政府内部,即各级政府之间的有效权力结构,及行使权力的方式";②构建政府外部,即"政府与大学"、"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有效权力结构,及行使权力的方式.二是构建"政府、市场、大学"之间良性互动机制.包括①政府宏观管理;②市场适度调节;③社会广泛参与;④大学自主办学,自我约束.三是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包括①确立大学"独立法人实体地位";②确立明晰的产权制度;③确立科学的大学治理结构和明晰的职责框架;④建立"决策科学化、管理民主化"制度;⑤建立"信息公开化、监督社会化"制度.本课题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和现实相结合、国际和国内相结合,在认真研究和借鉴国外"政府治理变革"及"政府、市场、大学"关系变化新趋势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后,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的实际,紧密结合<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发布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发育健全的实际,紧密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和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实际,分析新形势下,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还存在哪些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和问题,以及这些矛盾和问题存在的致因,进而从理顺"政府、市场、大学"之间关系入手,为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体制和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12.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既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对现代大学重新进行制度变迁与制度设计的再造,更是高等教育领域内的重建运动和制度选择.现代大学制度法治精神的重塑,应在现有法律框架下,依法调整高校与政府、社会的关系以及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高校与政府关系的良性运行,依赖于"有限政府"的"依法行政",政府对大学管理权限应集中在行政规划、行政监督、行政指导、经费分配等方面,其他事项则是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范畴.而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则表现为公共教育权与社会教育权的博弈与平衡,通过"协调与张力模式"的整合,使二者的关系从索取走向支持、从非均衡走向均衡、从冲突走向融合,从而实现高校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应彰显高校的学术逻辑,建构学术权力本位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3.
大学治理关键内核在于拓展多元权力的张力。过度内倾化与外倾化的权力架构,易诱发内控或外控的一元极端治理格局。打破治理权力一边倒和非平衡的博弈困境,需以内承外接的大学章程为枢纽,在政府依附与自治中心间,建构治理权力结构的连续过渡统一体。优化内、外治理的权力环境,提升治理能力的理路,即宏观层面实现政府、高校、社会间权力的"三权分治",微观层面实现集权制衡与赋权解制的多维统筹。  相似文献   

14.
针对现在思想政治课与专业相结合中出现的理念错位、内容混淆、形式混乱等障碍,文章借鉴科技哲学研究中"必要的张力"这一术语,提出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与专业课相结合之间必须保持平衡,维持必要的张力,为此,应通过划界、硬结合、软结合等路径去建构结合的张力。  相似文献   

15.
大学外部治理是实现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强调大学办学自主权、培育社会组织的政策红利下,大学外部治理主体越发多元。运用三螺旋理论,从治理主体角度展开考察了政府、大学、社会等多元主体协同的职责关系,系统地分析了大学外部治理多主体协同的建构方向与发展路径,对于促进大学外部治理多主体协同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未来应从"厘清行动边界明确多元治理主体职责,确保协同治理有序""强化制度供给规范协同治理机制,增强协同治理能力""放权增能引导大学自治,提高协同治理水平""培育赋权积极引导,凝聚协同治理力量"等方面进行探索,最终促进大学外部治理主体朝着多元协同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大学新使命及创新型大学的出现、高等教育财政紧缩等内外环境的变化,高等教育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等教育管理变革势在必行。我国大学与政府、社会、市场的新型关系格局正在形成,以多元共治和依法治理为基础的大学治理正成为高等教育管理的新常态。新常态下的大学治理呈现出理念、逻辑和方法等方面的转型,突出强化在大学法人地位的基础上,吸纳社会人士,转变政府角色,增强学术权力,努力建构既反映大学治理基本价值,又符合我国现实境遇、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政府依法行政、管办分离,大学依法办学、自主管理,社会依法参与、多元共治。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是印度教育的名片。印度对高等教育的治理进行了广泛探索,其治理变革在印度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印度高等教育治理进程的核心即不同利益相关者权力结构的演变。在经历殖民控制、集权管理、逐步分权和多元共治的四次变革后,印度高等教育最终形成了政府、大学、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其治理结构由外部(政府、市场、社会相结合)和内部(大学自治)两部分构成,契合教育治理"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本质要求。印度高等教育治理的基本逻辑回答了治理的起点、内容和目标等问题。大学"自治"是印度高等教育治理的逻辑起点,多元"共治"是治理的逻辑核心,通过多元"共治"走向教育"善治"则是印度高等教育治理的最终落脚点。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现代性社会文化向后现代性文化转型。处于转型社会中的大学治理经历着理性官僚制和参与治理模式的碰撞,目前后者还不能彰显高校治理民主的本质意蕴。根据社会"善治"的主流思想,大学治理应该重新定义大学利益相关主体的角色与功能,实现网络结构中多元主体的合作治理,实现治理主体与治理方式的多元化以及权力结构的网状化;需要在多元主体之间建立互信机制;加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政府与公众、非政府组织与公众的合作互动。  相似文献   

19.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的教育产权逐渐从政府单一主导向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格局转变。大学治理在现代大学制度改革中也逐渐由单一的行政权主导开始转变为遵循大学内在逻辑,实现依法自主管理、社会参与的多元治理结构。明确和平衡大学与政府、行政人员与学术群体、大学与社会等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教育交易关系,建立起平衡的教育产权运行体系和大学共同治理结构,是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保证大学治理公平与效率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必要的张力:构建现代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如何认识现代社会中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如何在大学的管理、运营过程中调整大学与政府的关系,是许多国家高等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经常面对的重要课题。在大学与政府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是保持两者关系的动态平衡,亦是构建现代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基本原则。战后日本国立大学与政府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的冲突与调和所反映出来的两者关系的变化,也许是说明大学与政府间张力关系的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