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景”与“影” 必修五第二单元《兰亭集序》中的“景翳翳以将人”,教材注释为:“阳光黯淡,太阳快要下山了。景,同‘影’,日光。”笔者认为这条注释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2.
成语“义无反顾”中的“反”应写作“反”还是“返”? 在现在通行的词典中有两种写法: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四角号码新词典》写作“返”;而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词典》、《汉语成语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词语分册》、《汉语小辞典》等都写作“反”。 究竟是“反”还是“返”?  相似文献   

3.
唐松波、黄建霖二位先生主编的《汉语修辞格大辞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以下简作《辞典》)中,给“返射”定义为:“借用对方说过的话语,来反驳、反讥、戏谑对方,即以其人之‘言’,还治其人之身。”(谭永祥先生早先出版的《修辞新格》中的“返射”定义与此大体相同)准此,则  相似文献   

4.
对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中的“虚室”一词,人教(2004版)高三册第16页注作:“指房间,也指人的内心。语出《老子》‘虚室生白’。”但究竟是怎样的“内心”,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词三首》的“思考和练习”设计出这样一道题:“《沁园春·长沙》上阕中的‘看’下阕中的‘忆’,有领起下文的作用。‘看’和‘忆’分别领起哪几句?”与之配套使用的《教学参考书》,对此问题作了明确回答:“《沁园春·长沙》上阕中的‘看’,领起‘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几句;下阕中的‘忆’,领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几句。”很明显,课本和教参表明了如下观点:第一、上阔的“看”与下…  相似文献   

6.
(十一)上古韵非同部,而是邻韵旁转。 29)《释诂》:“侧、匿……缩也。”(卷三下,9页下) 疏云:“<周官·保章氏>疏、《书·蔡邕传》注,<文选·月赋>注引<书·大传>,并作‘侧 匿’。《太平御览》引郑注云:‘侧匿,犹缩缩,行迟貌。’‘缩肭’、‘侧匿’、‘仄慝’并声近而义同。 (太玄·礼次八)云:‘冠戚(月丑)。’‘戚’音子六反。‘戚(月丑)’与‘侧匿’,亦声近而义同。”(卷三下,10页上)按,“侧、仄”,并阻力切,职韵,庄母,照二等;“匿、慝”,并女力切,职韵,娘母。两字叠韵而成联绵词。“缩”,所六切,屋韵,生母;“肭”,女六切,屋韵,娘母。两字亦成叠韵。“戚”,王氏音子六反,屋韵精母;“(月丑)”,女久切,有韵,娘母,古幽部,其入声为觉部。“侧、仄”,古职部;“匿、慝”亦职部;“缩、肭”并觉部。如阴人不分,则幽觉为一部,之职亦为一部。王念孙、江有诰当时,阴、人多未分部。则之、幽可邻韵相通。如分阴、人,则职觉两部亦可旁转也。  相似文献   

7.
两千多年以来,在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庄子一直是个悠悠平、飘飘然的出世者.甚至认为“虽复贪婪之人、进躁之士,暂而揽其余芳,味其溢流,仿佛其音影,犹足旷然有忘形自得之怀,况探其远情而玩永年者平!遂绵邈清遐,去离尘埃而返冥极者也”(郭象《庄子序》)。现代的学者接受了这一点,认为庄子“是一位厌世的思想家,他把现实的人生看得毫无意味”(郭沫若《十批判书》),是“一个著名的隐士,……他从‘为我’的观点‘终身不仕’,意欲过一种‘游戏’的生活以‘自快’”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文章的语言必须有鲜活的生命力,使读者从语言中能观看“景”、识别“人”、感受“情”、领悟“意”。除此之外,文章的语言还必须讲求“文采”。记得某省语文高考阅卷组的一位组长曾经说过:“一篇作文,出现‘月亮’,最好不过;如果没有‘月亮’,‘群星璀璨’也很好;没有‘群星璀璨’,出现‘数颗星星’也不错;千千万万不能给阅卷老师看的是‘茫茫黑夜’‘漆黑一片’。”因此,作文一定要锤炼语言,使文章流光溢彩。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强调:“含蓄者,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严羽在《沧浪…  相似文献   

9.
丈人·夫子     
《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这里有“丈人”“夫子”两个称谓词。“丈人”即老人,此盖取义于持杖。老者必持杖,崔瑷《杖铭》:“年老力竭,非杖不强。”《淮南子·道应训》高诱注:“老而杖于人,故称丈人。”然则“丈”通“杖”“丈人”犹言“杖人。”按照社会礼  相似文献   

10.
“而”释     
《赤壁之战》“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一句中的“而”字,课本未作注释,也许作一般用法的词。因此一般译文都省去未译,有的为照顾语气完整,变通(或省去“而”另增补的)译成“怎么……呢?”我以为这个“而”字可训成副词“岂”,译成“难道……吗?”清·吴昌瑩《经词衍释》“而”字条下有云:“《博雅》曰:‘而,岂也。’此文《释词》不载.《孟子》:‘不贡而能之乎?’言岂能也。《论语》:‘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僖二十年:‘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言岂由人也。《襄二十四年》:‘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而,  相似文献   

11.
李易安《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人比黄花瘦”这句,历代评家多有叹赏,基本上都对句中“瘦”字称妙。明·王世贞的意见可为代表:“词内‘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又‘天还知道,和天也瘦’,又‘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瘦’字俱妙。”(《翕州山人词评》)但叹赏虽多,作进一步分析者几乎没有。近代的评家论述的多了一点,但又多是就词论词,从词作的创造性、映衬手法和音律上做文章。笔者则认为这一“瘦”字体现着一种既是时代的,又是独特的一种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2.
《宛署杂记》卷五:“胡同,本元人语。字中从胡从同,盖取胡人大同之意。”张清常《漫淡汉语中的蒙语借词》:“‘胡同’在蒙语中本是‘水井’。”二说不尽同:一说取会意,一说取谐音。有一点相同:“胡同”一词出自胡人或具体作蒙古人。元人杂剧中,“胡同”一词屡见。《小尉迟》第一析:“你便有那银山铁壁数千重,杀的你人似血胡同。”  相似文献   

13.
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家似乎都没有拈出。宋祁《玉楼春》词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李渔同时人方中通《续陪》卷四《与张维四》那封信全是驳斥李渔的,虽然没有提名道姓;有一节引了“红杏  相似文献   

14.
一北宋词人张先曾以“张三影”自矜,事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引《古今诗话》。有客谓子野曰:“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公目:“何不目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公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轻絮无影’,此余平生所得意也.”《后山诗话》亦云:“……世称诵之,号‘张三影’。”而在生活交际之中,上流社会亦常以张子野的写影妙句为雅谑。《遁斋闲览》云:“宋子京尚书奇其才,先往见之,遣将命  相似文献   

15.
“疑是”一词常见于唐人诗词中。“疑是”的“疑”是什么意思呢?蔡仪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文学概论》写道:“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描写的虽是庐山瀑布,但也有一个观赏的作者,就是‘看’和‘疑’的人。”王易鹏选注《古代诗歌选》中的《望庐山瀑布》“说明”写道:“几乎疑心是天  相似文献   

16.
桂,一作“木樨”,一种常绿灌木,原产于我国。因桂花香气馥郁,尤以中秋时节为最,古人形容中秋佳景,便说“桂子飘香”。古时传说月宫中有桂树,便将月宫称为“桂宫”。如沈约《登台望秋月》:“桂宫袅袅落桂枝,露寒凄凄凝白露。”又因传说月中有蟾蜍,故称月宫为“蟾宫”。如李俊民《中秋》诗:“鲛室影寒珠有泪,蟾宫风散桂飘香。”古时科举考试中,称登科为“蟾宫折桂”。《晋书第五十二卷·诜列传》载:“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后世因以“折桂”比喻科举及第。…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查阅资料时,看到贵刊2007年刊发署名为丁浩然的一篇文章,题目为《“九原”还是“九泉”》,文中作者认为白石老人诗中的“我欲九原为走狗”中的“九原”一词当为“九泉”。作者通过引用《国语·周语下》的材料析得“九原”一词为“九州”和“古代地名”两个意思。作者最后得出结论:“由此可见,‘九原’当为‘九泉’才能在诗中正确地...  相似文献   

18.
《语文知识》1993年8期《“东西”一词渊源趣摭》一文认为,“东西”一词用来指事物源于盛温如回答朱熹的问话,即为什么只能买“东西”,不能买“南北”。盛温如(误为“和”)答道:“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属‘木’和‘金’的物品,我这篮子里装得;南方属‘火’,北方属‘水’,‘水’和‘火’之类的物品,我这篮子岂是装得,  相似文献   

19.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以下简称“苏词”)下阕:“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句中的“了”字,究竟应该断入何句?数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早在清代,朱彝尊在《词综》卷六中就指出:“至于‘小乔初嫁’,宜可绝。‘了’字属下句,乃合。”但因他仅从合律的角度提出问题,而未指出“了”字属下旬后该作何解释,故此正确见解反遭后人非议。为张宗  相似文献   

20.
“返射’指的是把对方说的话,借用来作为反讥或戏谑的手段,即以其人之“言”,还治其人之身的修辞手法。(参阅谭永祥《修辞新格》第58页,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该手法要达到讽刺幽默的效果,必须借助人物之间的对话,要有一定的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