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世纪初兴起的西方现代神话思潮于沈从文的创作有极为深远的影响;沈从文小说所营构的湘西艺术世界蕴含了诸多神话因子,主要表现为:总体象征模式,对人物原始心态、神话思维的现代描绘。  相似文献   

2.
不同的身世阅历、艺术个性使张爱玲、王安忆的小说具有不同的审美风格,张爱玲的小说执着于故事本身,追求一种传统的"传奇"笔法,她的奇异的叙事与质感性的华丽语言,透露出凝重苍凉的格调;王安忆则更注重小说的讲述方式,力图通过虚拟建构一种"神话",她的带有强烈感情意味的抽象性语言的叙述,显示出宁静平和的风貌,形成与张爱玲迥然不同的叙事风格.她们的小说创作可说是两种个性化十足的美学建构.  相似文献   

3.
《九月寓言》采用被述世界自在的“感觉器官”的叙述身位,形成了作品独特的解释系统。这一解释系统的独特性,一方面表现为物候时间所提供的解释视域,淡化了故事的历史背景,消解了特定的意识形态内涵,使历史走向了神话;另一方面表现为对于“苦难”与“欢乐”观念的反常性扭转,使小说越出了启蒙主义的叙事传统而别开生面;更由于这部小说的解释系统,在整体上是建立于未化之民的心理状态(即创造神话的原始人的心理状态)之上的,这一切使这部小说一则中国乡村自三四十年代至70年代的历史去历史化,成了一个写实的神话世界。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小说已经深入发展为一种有着重大影响的文学派别.本文浅析了<看见父亲在哭泣>的人物描写、滑稽模仿和碎片艺术的叙述手法,从而窥视后现代主义小说中充满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使读者被迫参与到小说的创作中,从而揭示出小说创作性和虚构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故事新编》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与史实,是鲁迅先生的最后一本小说集。它以古代神话英雄、圣人贤士等已故去人物为创作对象,构思和传达死亡意象,将死亡转换为审美体验,使之成为精神观照和想象的境域,凸现了艺术主体对于死亡意象表现的总体美学趣味。  相似文献   

6.
在以小说叙说历史的传统中,作家常以主体一客体的关系模式为前提,将小说主体意识的叙述身位设定成为超越叙述对象的“通古今之变”的理性主体,而《九月寓言》采用被述世界自在的“感觉器官”的叙述身位,为故事带来了物候时间的叙事视野及其对这一时间形式特殊的叙事处理。一方面,这一叙事视野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淡化了故事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意识形态内涵,走向了历史的神话化;另一方面,对物候时间特殊的叙事处理,更在总体时间效果上消除了历史现身的形式,向神话发出了召唤。  相似文献   

7.
清代言小说创作在乾嘉时期进入全面繁荣阶段,作交游对于乾嘉言小说创作有重要影响。其时谈异之风极盛,所谈故事即是言小说故事题材的主要来源之一。友人之间在写作趣味与风格上互相影响,对于言小说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化层次较高的士人圈中,提供“寓言”类故事颇为流行,小说作由此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叙述方式。  相似文献   

8.
伍艳萍 《广西教育》2013,(47):121-123
奥斯汀成功地将“真实”、“模仿自然”、“理性”、“朴素”、“教化作用”等文学思想融入小说创作中,丰富了小说的艺术,提高了小说的地位。她创作了结构完整的小说,成功地运用了艾弄尼;继承菲尔丁的全知的第三人称叙述模式和理查逊的书信体小说第一人称叙述模式,成功发展了全知的第三人称叙述与有限的第三人称叙述相结合的模式,其小说已经具备意识流小说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与王安忆都受到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方式的影响。前者更看重传统小说的传奇性“故事”,注重故事本身的独立性、完整性;后者更重视神话式故事的建构方式,即如何“讲故事”,更注重故事的讲述方式,而非故事本身。前者采用的是波澜起伏的传奇性情节与传奇式再现性语言,后者采用的是神话式逻辑性情节和创造性语言。张爱玲和王安忆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建构故事的方式。新传奇与好神话代表着两位作家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0.
王松近年来创作了一系列情节丰富、想象奇特的小说.这些小说在传奇叙事中悬置了知青历史的意识形态性,体现出对人性的深刻审视.作者凭藉叙述视角转换和叙述标记设置,使故事在日常与奇幻的演进中彰显出"传奇性"的张力.  相似文献   

11.
主观情思的艺术奇葩--析《聊斋志异》的男性叙事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聊斋志异》中描写仙狐鬼怪与凡人婚恋情爱故事的篇章,多以男主人公的视域为界限,形成特定的男性叙事视角。这种叙事视角的形成与作者的创作目的密切相关,是由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所形成的一种角色化叙述。它更艺术更真切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理想,也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在叙事艺术上与现代小说的接轨,是小说叙述艺术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2.
仙境之说源于中国远古神话,而中国古代的小说恰恰也是源于神话的。道教作为我国本土宗教,它所构想出来的这种超人间的神仙世界,与中国古代小说的虚构艺术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并赋予小说鲜明的浪漫主义特征。仙道故事是古代小说常见的题材类型,仙境为古代小说提供了神奇的故事场景。神仙思想全面渗透到明清时期的小说创作中,对小说的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环境描写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把明清长篇小说中的仙境描写进行概括性分析,对把握小说主题思想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寒冬夜行人》中的叙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对小说艺术形式有着高度的自觉,《寒冬夜行人》是反映其艺术高度自觉的典型作品之一。在这部作品中,这种自觉体现在:其一,叙述的讲述与展示;其二,第二人称叙事。他在这两个方面的成功试验,特别是在第二人称方面的试验,达到了奇特的叙述效果。这种具有实验性质的叙述方式为其后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启发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儒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的文学审美观念是以伦理道德为本位,而着眼于政治教化。其主要特点是强调文学的伦理道德审美价值,突出文学的功利性。受此影响,中国古典小说作家自觉地以政治伦理作为小说的审美定位,以此去观照人生、反映社会现实。中国古典小说以政治伦理为审美定位,对发挥小说的社会政治功能,使之形成古典,小说的民族传统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却限制了作家的创作视野,使小说反映现实生活多停留在伦理道德审美的层面上,导致作家审美思维狭窄,作品立意浅露,故事叙述充满浓厚的说教味,人物形象塑造出现类型化、模式化的倾向,从而降低了小说的艺术品位。探讨儒学文学观念对古典,小说审美定位的影响,对指导古典小说的艺术审美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汪曾祺小说创作的散文化特点及其单纯洁净的语言风格,与其思想意识和审美取向的民间性具有深刻的联系。汪曾祺的叙述方式、语言特色与其思想内含的民间性是互为表里、谐调一致的。正是这种内容和形式的民间统一,使其小说创作不仅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个性,而且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6.
卡夫卡与《聊斋志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夫卡在创作中驾轻就熟地掌握了一种变成小动物的方法,中国学中最能体现这一方法特征的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卡夫卡恰巧读过这部小说的德译本,他的创作有意无意地受到过这部小说的影响。卡夫卡的孤独与蒲松龄的孤愤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他们创作的差异又决定了他们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的差异。卡夫卡选择了寓言作为他的写作方式和表达方式;蒲松龄则选择了隐喻作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卡夫卡是以荒诞变形的手法来表现现实生活中人的异化问题;蒲松龄则是通过志怪变形将现实诗化,以寄托作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卡夫卡将小说当作生活本身,追求最高的真实、梦幻般的真实;蒲松龄则将小说当作诗来写,通过小说叙事来言志抒情,并为小说创作开拓出一片新的艺术表现天地。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从质疑小说故事的真实性入手,着重探讨了20世纪80年代马原小说创作中的叙事艺术:用表达印象代替塑造人物和叙述情节;用强化叙事形式模糊故事内容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是我国一部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神魔小说,它以唐僧西天取经的传统故事为主要题材,以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神奇的丰富多彩的幻想世界,开拓了我国古代长篇神话小说创作的新领域。《西游记》在塑造神话人物形象方面的杰出艺术成就是采用了物性、人性和神性完美结合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创造了一批神话人物形象,例如孙悟空、猪八戒、牛魔王、白骨精等等,往往既有神性或魔性,又有人性,还有物性,作者把这三者结合得很好,因此显得妙趣横生而又合情合理。这里,笔者以猪八戒为例,着重分析这种艺术手法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文章指出乔伊斯在创作《尤利西斯》时,有意识地将《奥德修纪》作为小说的神话原型,使两者形成平行对应关系。神话史诗不仅为小说提供了一个参照框架;更重要的是,作者借用荷马史诗的原型意义和原型结构,表达了一个现代人寻找失落的自我的故事,并使之升华为一篇代表人类普遍经验的寓言。  相似文献   

20.
寻找失落的自我──论《尤利西斯》的神话原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指出乔伊斯在创作《尤利西斯》时,有意识地将《奥德修纪》作为小说的神话原型,使两者形成平行对应关系。神话史诗不仅为小说提供了一个参照框架;更重要的是,作者借用荷马史诗的原型意义和原型结构,表达了一个现代人寻找失落的自我的故事,并使之升华为一篇代表人类普遍经验的寓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