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拍摄地点: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拍摄主题:释放心情故事的天地星湾学校的心情坊,去过一次的孩子往往都惦记着下一次什么时候去。原因很简单,他们喜欢那里无拘无束的氛围。尤其是3个沙盘和4排玩偶柜,是孩子们的最爱。每次去心情坊的时候,他们都欢呼雀跃地围聚到  相似文献   

2.
宽容显奇效     
"每个学生都可教,每个学生都可以犯错误。"这是我在近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渐渐得出的感悟。古语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此,我经常思考:当我们总是抓住学生的一点小错误而大做文章的时候,学生心中会怎么想?是否和我们受到批评时是一样的心情呢?答案是毋庸置疑的。谁也不愿意总是被批评、被责骂,谁都希望得到原谅。那么将心比心,身为教师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对犯错的学生宽容  相似文献   

3.
陈曦 《家教指南》2005,(6):20-21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孝”是爱的基础,一个人连一点孝心都没有,怎能去爱他人呢?而当今的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习惯着被人宠爱,却不知道怎样去爱别人,更谈不上孝敬了。但值得欣慰的是,当我引导孩子给妈妈洗脚时.孩子们虽然带着好奇的心情给妈妈开始进行孝的尝试,但他们却洗出了孝心和爱心,有了从未有过的体验。不难看出,这对每个孩子来说,  相似文献   

4.
想哭就哭吧     
刚刚离开父母的孩子,要在教师的帮助下过上独立的生活,难免会感到恐惧和不安。正如我只身一人在异乡工作,偶尔也会有这些感受一样。在幼儿园里,孩子们采取最直接的方式———哭,来发泄他们的感情。成人对哭喊的声音总会感到厌烦,但我也能理解,因为只有哭喊声才能真正地、直接地表达他们的心情,才能引起别人的关注,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孩子们也不会无时无刻地大哭大喊,大部分的孩子都能高兴地投入到我们的游戏活动中。据我观察,孩子们往往会在需要自己动手做事情的时候,比如在要自己脱衣服,穿衣服的时候,在要自己动手吃饭…  相似文献   

5.
为学生鼓掌     
我曾经给学生布置过一个作业:给妈妈洗脚.孩子们的经历大致相同.唯有一个学生说,当他端着水走到母亲面前时.母亲问:做什么?他说:洗脚.母亲说:你这么大了还要我给你洗脚?我累了.他说:不是,是给您洗脚.全班哄堂大笑.其实,父母、老师很多时候都没意识到孩子懂事了,长大了,以致忽略了他们的进步,不但不能及时地给他们掌声与赞扬,反而会说出不合时宜的话,伤害了孩子.  相似文献   

6.
一个弯腰、低头走路的孩子,他的脊椎必会弯曲;一个自卑、闷头走路的孩子,他的心灵必会扭曲。这些阳光下的孩子需要昂起头来走路,更需要挺起胸来做人。到底是什么使这些孩子滑向了自卑的深渊?经笔者调查发现,让学生产生自卑的因素很复杂,有自身的因素,也有环境的因素每个自卑的孩子心里都有很多个故事,从孩子们特殊的言语和眼神里我读出了"渴望"二字。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渴望得到别人的帮助渴望得到真诚的友谊,渴望与别人交往……同时我领悟到"悦纳"是让他们抬头挺胸、回归群体的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7.
午饭后到下午上课前的这段时间里,孩子们都能够随心所欲地支配自己的时间。他们有的在屋外玩耍,有的读书,交换邮票,下棋,当然也免不了有些孩子淘气。我呢,却常常利用这段时间和孩子们谈心。每个孩子一般都有自己的苦恼,他们需要倾听别人的有益的建议,接受别人给予的微笑、求得安慰、支持和帮助。孩子们也有他们的秘密,通常他们只向他们认为可以信赖的人公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个胖胖的女生,别人都喜欢给我起难听的绰号。有些时候我宽容别人,觉得他们很风趣,但有些时候心情糟糕,他们再火上浇油,我就会忍不住埋头大哭。  相似文献   

9.
毛丽福 《湖北教育》2007,(11):43-43
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心情比较沉重。一天我搭公交车回家,恰逢放学时间,开始车内还比较空,上车时碰到几个本校的学生,他们看见我还很有礼貌地和我打招呼。过了一个路口,陆续有人上车,且大部分是各校高一学生。车上的人慢慢多了起来,只听到有几个学生非常大声地在讲文理科分  相似文献   

10.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幼儿也是如此。他们虽然年龄小,但同样具有人格和情感,也需要别人给予尊重和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提醒幼儿在表示歉意的时候,要说“对不起”。当老师们有失误的时候,向孩子们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我认为并不会有碍于师道尊严,反而是应该的,必然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师幼在情感上的和谐,处事上的平等。记得有一次,我和孩子们在户外游戏。操场上大树边有一些没有融化的积雪,我正蹲着和一位小朋友说话。忽然,从大树方向飞过来一个雪球。来不及躲闪,很准地打在我的眼睛上,我顿时感到一阵疼痛,立刻用手…  相似文献   

11.
陈晓红 《考试周刊》2009,(8):234-235
音乐,是孩子们喜欢的艺术手段之一。音乐课要成为孩子们喜欢的一种形式,关键是看教师怎么去引导,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作用,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我曾经被高年级的学生气得大哭一场,觉得这些孩子真是不可救药。可是渐渐的.他们让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我也终于决定不放弃每个孩子,让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在集体合作中受到熏陶和感化。事实证明,我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们也没有辜负我对他们的一片期望。在十二载的课堂器乐教学巾,我摸索出了一些路子,现在的教学工作也越来越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12.
平时批改作业,我经常用一种方式,就是在孩子的作业后面写一些批语。如:“孩子,你的作业写得很漂亮,老师真为你高兴。”“孩子,你有进步,希望你好好努力,相信你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你上课有发愣的时候,能告诉老师你遇到什么不高兴的事了吗?”等等一些鼓励孩子们认真学习的话,一些探索他们内心活动、和他们进行交流沟通的话。这样的批语曾经被领导表扬过,也曾经得到家长的认可,我自己也一直觉得挺可行。因此,虽然在批改作业时常常为写评语而忙得不可开交,但是我却总是因为它有助于学生的成长而乐此不疲。新学期伊始,我任教小学五年级语文不…  相似文献   

13.
前几天,趁天气好,我们幼儿园在体委大草坪里举行了一次集体放风筝活动。活动中,大多数孩子玩得都很尽兴。只是由于风筝是由孩子们自己准备的,质量有好有差。有的孩子的风筝没玩多久就飞不起来了。他们就坐在草地上,抬着头,仰望着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别人的风筝;有的低着头,看着自己手上那不争气的风筝发愣。这些孩子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他们多想和别人一样继续玩下去呀!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放风筝的乐趣,我想到了一个办法,决定  相似文献   

14.
平时批改作业,我经常用一种方式,就是在孩子的作业后面写一些批语。如:“孩子,你的作业写得很漂亮,老师真为你高兴。”“孩子,你有进步,希望你好好努力,相信你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你上课有发愣的时候,能告诉老师你遇到什么不高兴的事了吗?”等等一些鼓励孩子们认真学习的话,一些探索他们内心活动、和他们进行交流沟通的话。这样的批语曾经被领导表扬过,也曾经得到家长的认可,我自己也一直觉得挺可行。因此,虽然在批改作业时常常为写评语而忙得不可开交,但是我却总是因为它有助于学生的成长而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15.
主题由来 有一天我问幼儿:“你们看到的海是怎样的?”孩子们纷纷说起自己对大海的印象。胡班拮说:“我看到的海水黄黄的。不是蓝蓝的。”其他的孩子也都觉得我们这边的海不是很美。徐子鸣等几个孩子都说:“我们看到海里有许多垃圾。海水发臭了。把小鱼都臭死了。”顺着他们的话。我问:“那这些垃圾该怎么办呢?”于是。有关“海洋环保”主题的生成活动生成了。  相似文献   

16.
上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大人们常常管他们叫“半大孩子”,不要小看这些“半大孩子”,如今的他们,可真是了得。家长拿他们没办法,老师也常感困惑。可你们知道他们的伤心事吗 ?   古人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辞强说愁”。可能这种观点早已跟不上时代了。“半大孩子”们的那些“伤心事”可真有一大堆呢。我曾做过的一次调查,使我了解了一些他们内心的“疾苦”。   一、不被尊重   得到尊重,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半大孩子”自己觉着已是个“大人”了,对别人怎么看待自己很在意。他们希望家长、老师把他们当成大人看。…  相似文献   

17.
道理很简单     
有几个孩子很想当天使,上帝给他们每人一个烛台,告诫他们说:必须保持烛台的光亮和清洁。过了一段时间,上帝没有来,几乎所有孩子都不再擦拭那烛台了。有一天,上帝突然来到孩子们身边,发现每个  相似文献   

18.
妈妈常常说起我还没学会说话的时候,不管我表达什么,一个眼神,一声呢喃,一个手势,都一定要得到别人的回应。妈妈还说,如果得不到回应,我就孜孜不懈,坚持不放,直到别人回答我为止。爸爸妈妈和年长我三岁的姐姐,他们听力都是正常的,语言环境很丰富,口语十分流利。我一岁那年,被确诊为聋人,全家上下都很震惊,而且父母也从来没有碰到过任何失去听力的人。  相似文献   

19.
杨自娟 《考试周刊》2012,(85):174-174
“老师,我到现在还记得你在开学那天,穿着一件蓝色小花的旗袍,你那天很漂亮……”其他的孩子听到后也都争先恐后地夸我这好那好,说很喜欢我的课……没想到三十多岁的人让一群七八岁的孩子“哄”得乐开了花,心里美滋滋的。正因孩子们给予的表扬,在以后的工作中让我总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去上好每节课。看来无论年龄大小,职位高低.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希望受到别人的赞赏与激励,激励性的语言充满着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每个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都需要别人的鼓励;在出色完成任务后,都渴望别人给以应得的承认。”成年人这样,孩子更是如此。孩子的心理有两个基本需要:被爱与自我价值得到肯定。而鼓励与承认,恰如柔风细雨,滋润孩子心灵,使他们的这两种需要同时得到满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