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0世纪前期是我国法制近代化的初始阶段,作为法制建设重要一环的民法在大规模借鉴西方的同时,也开始了以习惯入律为基本途径、以增强民法社会适应性为主要目标的法律本土化探索运动。尽管在此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缺陷,但该时期重视对传统习惯的吸收和采纳的立法思路对当前我国民法典的建设仍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法国律例·民律》是法国传教士毕利干及其助手译介到中国的第一部近代西方民法著作。该书介绍了平等、自愿、诚实信用等近代西方民法的基本原则,也让中国人了解到许多与传统法律不尽相同的法律规定,并译定了一批民法学术语。由于汉语水平的限制,《法国律例·民律》晦涩难懂的语言严重制约了该书的流传。但是,《法国律例·民律》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仍然值得我们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3.
德国民法是世界立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德国民法对中国民法的重要影响已是法学家的共识。德国民法在以下方面对中国民法产生了影响:翻译德国法律、《中华民国民法》编纂模式及主要内容;德国民法的思想精神影响了我国民法的发展;我国民法在祖国法律的统一问题、法律移植问题、抽象物权行为理论问题、民商分立问题、五编制问题上借鉴了德国民法。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生活的日趋社会化、复杂化,社会法和公法不断崛起并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气势,大陆法系的民法陷入到个人化与社会化、私法化与公法化、形式化与实质化的三大矛盾之中。在社会法和公法地不断蚕食和进逼下,民法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而这三大矛盾也成为民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三大难题。可以说,大陆法系民法在整个20世纪的历史,就是一部如何应对这三大难题的历史。尽管.民法与社会法、公法三者之间的这场大战至今尚未结束,但对于我们正在编织民法典梦想的中国人来说。民法在20世纪的痛苦历程及其发展趋向,无疑是我们迈向法典化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转型比较剧烈的时期,近代中国新式女子教育发轫了.它与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大力提倡、女权运动的强烈呼唤、政府的倡导以及西方教会来华势力的办学活动的刺激和示范效应密切相关.由于时代的复杂性及办学为主体的多元性,新式女子教育又具有曲折性、渐进和突进相交织、社会化、政治化的特点.新式女子教育是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不仅是社会进步的反映,而且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之所以可以完成伦理与法律的分野,那是因为西方市民社会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在其无伦理性的地方恰恰有自己的伦理,而如今国际上民法现代化的过程中,民法又开始了与伦理的结合通过分析东西方民法与伦理的离舍,从而给我们思考中国此刻的民法何去何从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7.
查士丁尼立法活动的经济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主持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对后世法律特别是对当今西方两大法系——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从6世纪拜占廷农业中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手工业的繁荣、商业的发达等经济层面剖析了查士丁尼立法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各国历史上,近代民法往往先于宪政而存在,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壮大、权利意识的觉醒、公共领域的形成,从而对宪政的产生和发展起到过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传统制度和现实危机的影响下,清末时的中国既不存在近代民法,也缺乏促进近代民法发展的社会激励,这无疑是当时这场改革最终以失败收场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天再走发展宪政之路,我们应注重制定一部突出权利本位思想的民法典。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关于民法典的制定在学界讨论甚为激烈,民法作为私法的母法,在私法体系的构建中是最基础、最根本的,文章分别概述了我国古代固有民法、清末修律、民国旧法统等时期固有民事立法概况或言民法因素,归纳其表现的特点,分析固有民事立法得失,总结立法经验,进一步探讨中国固有民法对今天民事立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法基本理念是指民法所体现的深层次的人文价值追求和内在的人类基本精神意蕴,它以主体平等、意思自治和追求公平为最高理念诉求,调整着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市民社会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秩序.民法基本理念的形成和发达在西方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在我国,由于缺乏其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和法律环境,它们从来没有成为社会政治和民众生活中的主流意识,因此,中国正在制定的民法典必须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1.
经济法产生的社会背景是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向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转变及市场主体后果的社会化,同时法哲学领域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转变、凯思斯经济学的出现、民法调整现代市场经济的缺陷、国家调节经济职能的专门化等。经济法的产生有其深厚的社会基础及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中,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型法律问题,法律研究与变革不仅要立足本土的特征了解自身,还需要有宽阔的视野与前瞻性来不断学习。通过介绍民法立法进程中法律精神、法律制度两方面的法律移植以及移植过程中本土化的制度创新,论述在民法中进行法律移植与创新的可行性。继而针对如何根据本国法律环境辨析适用的情况以及如何使法学研究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的两大困境,提出辨析法律文化的不同组成部分以进行区别性移植,及在民法中发展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建议,以期能够很好地运用法律移植来推动民法的发展,更好地推动法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维拉是罗马社会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现象,反映了罗马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庞贝古城等遗址考古活动的开展,西方对罗马维拉研究开始兴起,早期维拉研究严重依赖传统考古证据,因而限制了维拉研究的深度和广度。20世纪下半期,西方学者更多关注维拉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功能,侧重于考察维拉的经济生产活动,维拉在行省罗马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维拉所承载的罗马人的价值观念等。21世纪初至今,罗马维拉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研究方法和视角逐渐多样化,跨学科研究成为普遍趋势,对罗马维拉进行长时段综合性研究的成果开始涌现。  相似文献   

14.
在前工业化社会,个体农民家庭经济历来是中国经济的基础,是中国经济运行状况的主要观测点.20世纪中叶以前,中国个体农民家庭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陈翰笙先生20世纪30年代保定农村调查统计资料和50年代河北省统计局追踪调查统计资料,为我们反映和评析民国年间冀中个体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性质与状况,以及农民家庭经济与国内外市场的联系程度提供了主要依据.研究表明,20世纪上半叶,冀中农民的贫困状况似乎也没有多少改善,然而,农民经济中相当一部分份额与国内外市场联系在一起,还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总结的.  相似文献   

15.
宪法产生之前,民法扮演了法律中最为重要的地位。近代法时期,宪法产生之后,民法与宪法关系处于平行的状况。随着现代社会的变化,民法在理性追求、损害救济上也发生了变化,导致了其地位的下降。宪法则最终确立了其最高法的地位。宪法基于其根本法属性与高级法属性,成为民法的制度基础和价值依托。  相似文献   

16.
民法与商法都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法律,对人们的生活起着约束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法律研究领域中从来都是引人热议的话题。对于它们的关系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可以说人人都能说上几句。法律会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被动做出改革进而适应这个社会,因而不同的法律在不同的时代也会有着不同的关系。本文就民法跟商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且对民商法的立法模式展开了研究,为更多的人认识法律和我国的法律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曾有辉煌的国际和国内贸易,则必然存在调整这些社会关系的大量的行为规则和裁判规则。从实质意义上的民法渊源的角度看,不难发现不同于现代西方民法的中国古代固有民法体系,它在规范内容、法律渊源上体现了自身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技的发展正深刻的推动着社会的变革,现代民法所赖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动摇,许多新的现象得不到法律的规制,大量的社会立法也正侵蚀着现有的民法体系,作者对这些现象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与之结合,对现代民法中的人性,民法的调整对象与调整功能,民法的结构体系进行了有益反思。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与赫尔巴特教育学说的导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国维(1877-1927)是近代中国导入西方学术思想及研究方法的代表人物之一。20世纪初,他创办中国近代最早的教育期刊《教育世界》,在广泛介绍日本、欧美教育制度以及西方教育科学及其各分支学科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导入了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说及其理论基础——以康德伦理道德思想为核心的西方近代伦理学和心理学,对中国近代教育理论的构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及影响。  相似文献   

20.
民法精神论     
法律精神是指制约并决定法律制度在社会中地位的价值和观念。它包括对法律性质的认识,对法律价值的评断,以及对法律在社会系统中地位的理解。它可分为国家法(公法)精神和民法(私法)精神。民法精神以个体为核心,个体以意思自治为原则,独立地创设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关系。民法精神包含:契约自由观念、权利义务观念、主体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必须弘扬民法精神,完善民事立法,对中国传统及西方法律精神予以批判地扬弃、吸纳,使民法精神在今日之中国勃兴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