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供需、动力、行动、效果4个维度,分析新发展阶段体医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逻辑。从认知观念、供给主体、科学技术、服务模式、产业发展5个方面,探讨体医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阻滞因素。本研究发现,重“医”轻“卫”思想藩篱顽固尚未完全破除;多元主体协同供给的体医融合发展格局尚未形成;数字赋能体医融合发展的程度偏低;体医融合发展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创新;体医融合产业化发展较为迟滞等因素制约新发展阶段体医融合高质量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发展阶段体医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路径:培育新观念,凝聚体医融合价值共识;引入新生力,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体医融合发展格局;应用新技术,促进体医融合提质增效;探索新模式,丰富体医融合服务应用场景;创新产业链,促进体医融合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培养服务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体医复合型人才是现代教育的时代使命,全民健身战略的持续推进离不开体医复合型人才的保障。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体医复合型人才进行定位,分析体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然之需,实然困境。认为当前体医复合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有:(1)政府统筹力度低:继续教育多主体的协同能力薄弱;(2)高校教育资源滞后:院校教学供给失调;(3)资格认证制度缺失:体医融合职业发展受阻。建议:(1)政府统筹引领:构建协同治理机制;(2)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重置院系供给资源;(3)完善资格认证制度:推动“体医“职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体教融合是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创新举措,是助推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为推动体教融合多元主体的治理效率,借助SFIC理论模型,从协同治理参与体教融合的现代语境入手,在诊断我国体教融合发展样态及困囿的基础上,探讨协同治理的推进路径。研究发现,协同治理是体教融合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但在具体实践中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举措“疏堵”效果不明、制度空间落后、联动机制单一等方面的桎梏。为此,提出基于SFIC模型的体教融合协同治理推进路径:厘正多元主体协同目标及动机,夯实启动条件;实现“国家—政府—学校”的纵向贯通和“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的横向融通,加强催化领导;推动体制改革,简政放权,完善监管评价主体及体系,升级制度设计;以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为平台,推动“六方联动”,促进协同过程;形成制度、资源、学训及赛事“四方融合”局面,巩固协同成果。  相似文献   

4.
新发展阶段全方位提升居民健康水平,保障全生命周期健康,是推进我国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任务。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实现我国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研究认为:新发展阶段体医融合人才培养应以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服务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提升学生公共健康服务能力的目标为导向。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体医融合人才培养困境并提出,以树立“主动健康”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生成体育与医学交叉的运动医学专业,构建以预防和健康促进为核心的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多元主体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四个方面,来实现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的过程设计和路径优化。  相似文献   

5.
我国体育产业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机遇期,强力有效的政策支持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必备的动力基础。以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产业政策文本数据为样本,采用LDA主题模型挖掘样本中的核心要素,运用QCA方法探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组合模式和变革路径。研究发现: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组态由“3工具+9要素”构成,需要多种政策工具有机组合与协同联动;供给—需求型质量变革路径、环境—需求型动力变革路径和供需—环境型效率变革路径是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三大政策适配路径;体育产业政策区位组合异质性较大,政策制定和实施应立足区域要素禀赋,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精准匹配,进而提升政策扶持效果。  相似文献   

6.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以及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建设的深入推进,为体医融合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府际协同合作提供了规划支撑和战略引领。对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制定发布的242份体医融合政策文本进行定性和量化分析发现,现行体医融合宏观政策与国家中长期战略(规划)紧密关联,中央和地方各自横向府际政策协同体系基本形成,其年度发文总量和共同发文量呈同步协调特征,表明府际体医融合政策协同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但客观上存在央-地纵向府际政策协同性不足、横向府际政策协同的协调与运作机制不完善、府际政策体系不完整等问题。由此,围绕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提出完善府际纵向和横向协同机制与制度供给、建立高效协同的纵向和横向府际关系、健全府际体医融合政策协同体系等体医融合府际政策协同策略。  相似文献   

7.
“体医结合”到“体医融合”的核心是摸索一条体育与医疗深度融会贯通的道路,其目的是响应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将体育锻炼方式和医疗技术手段有机融合,提升社会公民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减少医疗资源的占用,缓解巨额的医疗财政开支。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叙述从“体医结合”到“体医融合”的现状并解析及其内涵,从理论体系、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监管体系四个方面深入探究其处于过渡时期理念捆绑和实践脱节导致进展缓慢的困境;主要研究路径分别为理论体系上推进“五位一体”建设,以技术、理念、策略、价值、资源融合为载体;服务及资源上实施“供给侧”转型,平衡区域体育健康资源布局,实行社会参与机制,推行区域内体医融合示范区建;人才培养上落实“求同存异”方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监管体系上加强政策导引,达到顶层设计目的,使“体医结合”通过合适的路径升华到“体医融合”。  相似文献   

8.
在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背景下,为研究体医融合发展的财税激励模式及其激励作用,运用理论分析、文献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政府财税宏观调控政策促进体医融合发展进行研究,对国外体医融合财税激励模式及其政策经验进行具体比较。研究表明,一方面,政府财税宏观政策与体医融合服务具有紧密的关联度。另一方面,在体医融合进程中,中国应积极借鉴国外体医融合财税激励模式的国际经验,立足中国体医融合的现实国情,取长补短,为我所用。构建政府主导推进,市场供给为主,政府与企业协同合作的体医融合财税激励模式,走出具有中国特色和符合中国国情的体医融合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对“乡村体医融合”实践之路及意义、现实困境和发展路径进行梳理和总结研究。研究表明:“乡村体医融合”在我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乡村体医融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它是实现健康中国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催化剂,然而我国乡村体医融合建设面临诸多困境:体医融合政策宣传不到位、配套政策制度缺乏,乡村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不足、村民体医融合理念缺乏、乡村体医融合设备设施匮乏、缺乏专项经费保障。建议:政府应配套完善乡村体医融合政策法规统筹推进乡村体医融合协调发展,培养吸引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建设乡村体医融合健康服务中心,提高村民大健康意识,拓宽体医融合专项经费渠道,为“体医融合”在乡村培育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逻辑、困境及纾解对策进行分析。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呈现总量持续增长、能力明显提升、体系不断完善的现实特征,但也面临转型过程中政府治理能力偏弱、供给能力与实际需求发展不匹配、“体医融合”协同发展水平有待提升、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和力度不足的困境。提出纾解策略:夯实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的制度保障;加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的智慧化、科学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体医融合”协同发展模式;强化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的力度。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阐述中国式现代视域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困境,并提出发展路径。困境:政策供给动力仍需激发,业态融合不紧密,产品供需不匹配,新质生产力赋能创新能力挖掘不足。路径:完善政策供给体系,加快培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多元主体,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机制,优化新质生产力赋能产品供需有效衔接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2.
随着“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体医融合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主要途径。基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政策及当前我国体医融合的发展现状,发现我国体医融合在体医融合政策及跨部门间合作、发展思路及服务模式、试点形式及服务范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数量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在体医融合理念及顶层设计、体医融合机制、支撑服务体系、全面发展等方面还略显不足。基于此,提出重塑理念,完善顶层设计;转变职能,构建体医融合机制;强化供给,健全支撑服务体系;统筹兼顾,促进全面发展;科学布局,实施系列工程等促进我国体医融合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体医融合是通过整合体育与医疗系统资源,提高健康服务效益,最终促进全民健康水平提升的一种协同方式。在健康中国战略导向下,通过文献资料与实地调研,探析黑龙江省冬季运动领域中体医融合存在的多重问题与纾解路径。认为传统医疗惯习误识是难以去除的藩篱,复合型人力资本短缺是亟待突破的瓶颈,医疗部门利益固化是难以克服的缺陷,医疗行业壁垒坚固是难以突破的障碍。提出提升龙江体疗的场域地位,为体医融合达成理念共识;培养龙江复合型人力资本,为体医融合提供技术支撑;实现对称性利益分配,为龙江体医融合提供利益驱动;推进龙江跨部门协同治理,为体医融合提供制度保障,是推进黑龙江省冬季运动领域中体医融合的有效路径,有利于增强龙江人民的冬季运动健康素养,助力健康龙江建设。  相似文献   

14.
“双减”政策的实施不仅规范了体育培训市场秩序,也提升了体育培训服务质量,为促进体育培训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引擎。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基于“双减”背景剖析体育培训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要素与阻滞因素,提出应对策略。研究认为,体育培训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要素主要是:国家政策导向引领体育培训创新发展的行动力、国民体育消费需求急剧上升的拉动力、体育中考促进体育培训市场日趋增量的驱动力、企业间的博弈竞争促进体育培训业提质增效的推动力。目前在体育培训业发展中存在的阻滞因素主要有:(1)监管障碍:体育培训市场监管机制缺乏;(2)融合壁垒:体育培训与学校体育协调不足;(3)创新不足:体育培训服务内容同质化严重;(4)思维固化:应试思维与学生焦虑风险并存;(5)粘性不高:难以提升体育消费忠诚度等。据此,建议:(1)建立多元协同监管体系,完善体育培训市场准入机制;(2)加强政策支撑,深化校企协同发展;(3)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提升体育培训服务质量;(4)降低升学压力,树立体育健康价值理念;(5)拓展多运动项目导读,提高体育消费粘性等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与数理统计法,以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导向,以2015—2021年全国体育产业统计数据为主要分析资料,从“量”与“质”两个层面分析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研究发现:(1)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持续增长,对GDP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体育服务业“量”贡献率高,其他门类的贡献率低,且受产业发展环境影响较大;(3)体育产业整体生产率逐步提升,主要源于体育服务业生产率的转化;(4)体育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低,其中,体育产业3个门类的结构合理化相对稳定,11个大类和体育产品链结构合理化程度逐步降低;(5)以服务业为导向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高,以本体产业为导向的结构高级化程度低;(6)体育产业发展韧性总体呈上升态势,其中体育产业结构韧性动态下降,体育产品链韧性动态上升。基于体育产业“量”与“质”协同的问题梳理,研究提出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前提、实现“量”的快速增长为逻辑起点、提质增量为现阶段目标、分类发展为推进机制、创新驱动为动力的规定性,进而探讨优化高质量发展生态、促进要素协同、有效提质增量、破解发展瓶颈、全领域创新等路径。  相似文献   

16.
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可以有效促进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的形成,但体医融合项目治理初期仍然受到理念融合、体医融资、部门协同等因素的影响。该文以病毒、人体免疫与体育运动的体医融合关系视角,依据共生理论对体医融合项目的风险治理逻辑进行了阐述。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对体医融合项目风险治理的相关个案进行了整理,并基于NVIVO11.0质性分析软件对体医融合个案进行识别分析,构建了体医融合项目风险治理的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包括13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最后提出了体医融合项目风险治理的路径选择(1)将体医融合理念提升至构建公共卫生保障体系战略的高度;(2)落地变现体医融合项目购买方案;(3)打造政府精准购买体医融合项目区块链。  相似文献   

17.
社区体医融合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为国民提供全流程、覆盖生命全过程的发展保障。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审视我国社区体医融合治理的机制建设状况和困境。研究发现,我国社区体医融合治理中存在基层治理权责设置失衡、综合治理工具运用匮乏、服务主体协同供给能力孱弱、专业职能部门和社区居民话语权缺失等困境。健康中国背景下我国社区体医融合治理的实施方案:1)优化基层治理权责匹配,强化治理运行监督力度;2)组合运用多类型治理工具,优化体医融合治理结构;3)深化体医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供给路径;4)畅通利益表达渠道,保障专业职能部门和社区居民的参与权与话语权。  相似文献   

18.
“健康中国”战略明确了我国在大众健康保障问题上,将以“治病为中心”转为“健康为中心”,“体医融合”则是保障大众健康的有效途径。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体医融合”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现阶段正是我国“体医融合”发展的历史机遇,在实践中已初见成效,“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医院健康指导中心”、“社区体质监测中心”等模式已初具成型;同时也存在相关政策法规缺失,体育与医疗部门协作不足,专业体医人才的缺失,配套实体产业的迟滞等问题;由此提出:创建“体医融合”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体医部门协同治理机制,培养“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探索多渠道的“体医融合”模式,优化体育与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等符合国情的“体医融合”发展路径,以期为促进“体医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并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体医融合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途径,本研究探讨当前人们对体医融合的服务需求和制约体医融合发展的因素,并据此提出健康中国背景下我国体医融合的发展思路。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来了解合肥市不同年龄阶段居民的体医融合服务需求;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等来研究制约体医融合发展的因素以及发展思路。结果显示:中老年人群、离退休人群及慢性病患者对体医融合表现出更强烈的服务需求;人们最渴望的服务对象为体医复合型人才;服务内容以运动处方和体质监测为主;服务模式以社区体质监测中心模式和医院健康指导中心模式为主。在我国体医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体医融合观念淡薄、缺乏完善的保障体系、组织及管理体制尚不完善、体医融合对"运动三性"的改善效果不显著以及体医复合型人才不足等成为制约体医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理念政策创新、多部门协同、跨行业资源融合、传统医学和竞技体育成果应用于体医融合中以及因地制宜创新体医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等体医融合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围绕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政策协同展开研究,从美国的市场化与多元主体协同体系,日本的政府主导与家庭、学校、社区联合监测模式以及俄罗斯新版“劳卫制”下的政策协同与组织过程保障模式中得到启示。研究认为,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政策协同具有主体多元、政府主导、过程渐进、效果有限等时代特征,应在“社会-学校-国家”关系视角下协同推进体医融合,培育核心素养。在社会层面促进多元主体参与,跨部门推动体医融合政策协同;在学校层面以“教学-监测”双循环同向发力培育核心素养;在国家层面优化制度设计,引入“政府主导-市场监督-家长监督”全监督链条,构建管理创新机制,推动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政策协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