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清代闽台郊商是主要从事台海贸易的地域海商群体,他们一般都聚集在闽台沿海沿河靠近港口的地方,开行设栈,囤货发运或储货待售,逐渐形成了逐港而居、各聚街衢等空间特征的海商聚落。闽台郊商活动的这种空间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闽南海洋社会经济的复兴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年第一期发表林仁川、陈杰中《试论明代漳泉海商资本发展缓慢的原因》一文。该文提出了一个值得商榷的论点,认为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东来,“从当时整个世界形势看,对我国私人海上贸易的发展,还是十分有利的”。所以有利,林文指出:其一,“这时西方资本主义虽然已经兴起,但尚未进入大规模发展时期,殖民主义者之间又矛盾重重,争夺激烈,……这种争夺战,必然会消耗殖民者之间的彼此力量的”;其二,“而这时的中国海商,既有丰富航海经验,又掌握了先进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国内又有大批可供出口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上都有很强的竞争力”。我们认为明代漳泉海商资本所以发  相似文献   

3.
明代闽南私人海上贸易十分活跃,相继出现月港海商集团、诏安海商集团、安平海商集团,成为东南沿海甚至东南亚海域的一股重要的海上势力。闽南地方乡绅不仅参与海上贸易,加入反海禁的斗争,还形成了反封建的比较开放的自由思想,泉州乡绅李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李贽同情、赞扬海盗商人的言论,表明闽南的海上贸易给闽南地方乡绅在思想上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同时,从闽南乡绅的海洋意识也反映了闽南私人海上贸易的发达,也说明在中国,闽南一向是比较开放的地区,闽南文化自古具有开放、自由、拼搏的海洋性格。  相似文献   

4.
借助于社会流动的分析维度,可以进一步揭示特定历史时期牙商群体的动态特征和一般趋向,为牙商群体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民国时期,华北牙商形成了上下流动、职业流动和区位流动的现象。从本质上讲,牙商的社会流动是牙商群体社会作用日益凸显的必然结果,并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牙商阶层在近代发展演化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5.
17世纪,中国和荷兰都出现了追求利润的海商集团,但是郑氏集团和荷兰东印度公司商业组织的产生形式、组织形式、决策模式均不尽相同。荷兰东印度公司是大规模经营、以国家政权为后盾运作的股份制垄断公司。而郑氏集团区别于中国传统的组织松散的、基于血缘、地缘结合的海商联盟,建立起一个复杂的商业—军事复合体,即依靠血缘、地缘为主、指令性结构的军事组织,集中管理的海陆五商和具备海关功能的海商管理部门。中西出现差异的原因在于形成垄断的方式与国家的关系不同,中国的海商集团立足于某一区域内的垄断和强大,而西方的海商集团则不计成本的全球扩张。  相似文献   

6.
重庆渝东南地区乡村旅游扶贫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渝东南地区是乡村旅游资源聚集的区域,同时又是国家级贫困区县.本文在分析渝东南地区乡村旅游扶贫意义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渝东南地区乡村旅游扶贫发展思路,并提出了适合于渝东南地区乡村旅游扶贫的三种模式,旨在通过发展渝东南地区的乡村旅游,推进旅游扶贫,为渝东南地区脱贫致富提供了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明朝的对外经济政策从官方和民间两个层面上严重阻碍了明朝的对外经济活动,这与当时的国内外经济发展要求严重背离,因而成为海寇滋生泛滥的经济根源。徽州海商正是这一矛盾的产物。从本质上说,徽州海商依然是以追求自由贸易,追逐商业利润为特征的具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海商。他们通过大规模的民间海上贸易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明朝工商业城市的发展、加快了明朝白银货币化的进程、促使了明朝实施更加开放的对外贸易政策、推动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从而在客观上为明代商品经济和世界贸易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在岭南社会历史化条件下和经济活动中,粤商形成了讲求实际、敢想敢干、灵活善变、迷信及淡泊政治的人格特征。探讨粤商人的格特征,分析粤商在岭南社会历史化条件下和经济活动中巡逐渐形成的各种心理和行为特征,粤商在现代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粤商以其独特的经营战略,使一代经济之新风,使整个珠江三角洲成为最具经济活力和最具时代想象力的地区之一。粤商的经营方略也意为国人瞩目。在逐步形成职业经理人的职业阶层的今天,走近粤商、认识粤商、研究粤商、学习粤商。这成为每一名CEO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9.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把两位数除数看做整十数试商、调商的方法,认识初商偏大或偏小的规律,根据计算的实际情况,比较熟练地进行商的调整,提高试商、调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宋代的漳州商人──黄琼与林照庆土肥子随着宋代的福建开发,被称为闽商的福建商人,在海内外十分活跃.究其背景,如福建缺少耕地,“福建一路,以海商业”一样,多数人以海商为业.特别是沿海地区的漳、泉、福、兴化几地,人人都造船进行贸易活动,其中泉州商人最为活跃...  相似文献   

11.
重农抑商与中国商人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商人自产生之日起 ,就始终处于受贬抑的地位 ,为追求秩序稳定的封建王朝 ,“重农抑商”一直作为基本政策沿袭下来 ,造成了中国商人社会地位的低下 ,恶劣的成长环境是“奸商”大量产生的土壤 ,商人最终追求“官商”结合 ,严重地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20年代,以商会和丝业公会为主体开展的中关丝商交往,直接促动了中国丝业的改良。丝业改良一时成为中国丝业界议论的焦点,但讨论和建议多于行动:作为丝业改良的中心环节——蚕种改良和缫丝技术改良难收成效;谋求生丝直接对外贸易的活动也仅仅处于探索阶段。而美国丝商支持和参与的中国丝业改良活动也并不顺利,他们以高校为依托的丝业改良与推广,以及参与的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困难重重;而中美合建的上海生丝检查所只能勉强维持。中关丝商交往的直接动因是美国丝业界为谋求充足而廉价的生丝原料,但改良华丝,扩大对美生丝出口对于中国丝业来说也不无益处。从这个意义说,中国丝商错失了扩大对美出口的极好机会。  相似文献   

13.
中世纪西欧商业意识在民众中没有根基,王权弱小和领主之间的争斗使社会动荡不安,商路失修,商人遭劫,商业环境恶劣.造成商业衰落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穆斯林对西欧基督教世界封锁了地中海,西欧对外贸易联系被切断;其二是北欧人的入侵和长期的劫掠,使原本存在的地区性贸易遭受沉重打击,西欧内地的商业也萎缩了.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大量的沦陷区人员西迁,形成了巨大的移民潮.当时大后方之一的西北地区,移民数量也很庞大.总体来看,这些移民的素质和层次相对较高,知识阶层和各类技术人员众多,工商人士聚集,为抗战大后方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对当时西北社会影响巨大,在教育、科技、工农业生产和商贸等方面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西北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论明代福建商人的海洋开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海商在明代实行海禁的特殊情况下,仍控制了浙江和广东沿海的海上贸易,几乎垄断了当时中国的对外贸易市场.本文通过研究明代福建沿海的漳州、泉州和福州三大海商的特点,阐述福建海商在当时以及现今对中国海上贸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明代与西域的商业往来主要体现为贡赐贸易的形式,穆斯林商人们以西域贡使的身份来到中原,将商品以贡物方式出售,明政府则以赏赐的方式偿付,西域贡使在明王朝境内受到热情的款待,且其货物也得到高额回报,商贸风险不大,最大的威胁来自于旅途中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盗匪的劫掠。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7.
明清晋商研究是对明清时期中国晋商进行的多角度的一系列研究。“诚信,仁义”是明清晋商的金字招牌,但诚信是无论古今及无论任何地方的商人都提倡的公序良俗,并非晋商独有。明清晋商对内部的管理强调等级制官场文化的“官僚君主制”,这种明清晋商特色的管理模式尽管对明清晋商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也为明清晋商走向衰败埋下了伏笔。只有给明清晋商一个清晰、准确和基本的定位,才能为后续研究明清晋商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19世纪,从事中暹海上民间贸易的商人由侨商、海商和外商组成,其资本经营方式有自船自营型、合资型等类型,并体现出分散性和家族性的特点;商品结构主要是一些农副产品和日用生活必需品;商品的交易过程包括收购、贮存、运输、销售和结算等环节。  相似文献   

19.
旅蒙商兴起于清朝初期,是清朝统治者为征伐蒙古各部需要而建立起的一支随军服务贸易商队,因从事随军赴蒙贸易而得名为"旅蒙商"。旅蒙商在蒙古地区迅速崛起并发展壮大,不仅因其善于经商,还得益于一些客观条件的促进。在鸦片战争前,部票限制着进入蒙地的商队数量,使其减少了竞争对手;蒙古市场对茶叶的大量需求使他们赚取着丰厚的利润;《恰克图条约》拓展了他们的国际市场;海禁政策又使陆路贸易更加繁荣。这些客观条件的推动,使得旅蒙商在蒙古的贸易更加顺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垄断着整个蒙古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