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物小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体裁,通常有叙事模式可寻。笔者以沈石溪的动物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和文本分析的方法研究其叙事模式,结果发现,描写动物与人相处的动物小说中广泛应用"动物在人群中成长——被迫离去——感情回报"的模式,我们在文本阅读中可以感受到动物身上的人性之美,从而对人类与动物间的关系进行深刻的省思。  相似文献   

2.
胡燕怀的小说《洞火》借助于一个古矿井寻宝的故事,对人性的奥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文章从小说文本寻宝传奇的叙事结构与内容、“我”讲述个体生存体验的叙事视角等方面,探寻了作家胡燕怀关于人性复杂而含混的表现与思考,分析了该作品叙事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学习和借鉴"五四"新小说以及西方小说创作技法的基础上,张恨水在其小说文本的叙事中表现出不同于传统小说的显著特征.他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时间三个方面均对传统章回小说做出了富有现代性的改造.相对传统小说以"情节"为结构中心的全知全能叙事,张恨水小说的主要叙事特征表现在以"人物"为结构中心的限知叙事,及其文本的缓慢叙事和多变的叙事顺序上.  相似文献   

4.
文本从多重视角和独特叙事方式两方面来探讨须一瓜作品。她的作品通过她在简单故事中进行复杂叙事,从道德、人性层面及对社会现象的普遍关注等多视角来探讨生活,关注人性。较之九十年代的都市小说,须一瓜的作品更加富有深度,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及其在叙事方式上的突破,为都市小说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表现出别一样景观。  相似文献   

5.
阿来在写作《尘埃落定》时,试图唤醒沉淀于民族历史中的文化碎片,从而编织出他心目中的原乡神话。由于小说文本对原乡想象与狂欢化书写之间张力的精彩呈现,这种神话建构并未如愿以偿。然而,这种张力叙事不仅使自然丰富的人性得以从文本中浮现出来,也从文学史的角度重写了乡土小说的传统叙事机制。  相似文献   

6.
李冯的戏仿小说是以经典文本为故事材料而产生的新文本,是"对摹本的摹仿"。它对前文本的主题立意进行消解,在叙述方法上创新,带有强烈的颠覆意图和反讽意味。其叙事的主要动机是对以往小说的宏大历史叙事予以无情的解构,并探索叙事的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安妮·普鲁是美国当代区域文学的代表,其作品《船讯》一经问世便揽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小说奖。本文拟结合文本的生态主题及其独特的叙事策略来探析小说深层内涵:文本双重空间的塑造彰显自然的强大力量及环境与人的相互构建作用;叙事视角的多样化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多元化文本打造多层次的文本叙事结构,同时也在更深层次上完成了生态主题的构建;而小说的反讽叙事则在平淡叙述中鞭挞都市恶化的环境、人性的异化及工业化给当地原生态和居民带来的毁灭性破坏。  相似文献   

8.
小说和电影都属于叙事艺术,很多电影的拍摄都离不开小说。但是电影又不是对小说文本的直接复制,而是根据电影拍摄的需要,或者创作者自身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对小说文本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和改动,这样的变化对于不同文本情感的表达有着一定的影响。在《活着》这部笼罩在悲剧之中的小说和以这部小说为基础改编拍摄的电影悲剧情感的表达也不尽相同。本文从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中的"个体体验"与"叙事方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之间的相互作用,比较两个文本之间悲剧精神表达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张翎的中篇小说《余震》以唐山大地震为背景,从心理干预和人性反思角度书写了经历大地震的普通人的心灵史诗,表达了人道主义的题旨。与作品深邃的客观世界层相对应的则是文本精巧的叙事艺术。主要从叙事视角、不可靠叙事两个维度探析了小说文本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以来小说"走向城市"叙事蕴涵着浓厚的悲剧色彩,这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英雄悲剧的普通人的悲剧。从美学的角度看,悲剧在文本中主要表现为社会悲剧、性格悲剧、命运悲剧、人性迷失的悲剧等四种形式。文本呈现悲剧风格缘于特定历史阶段的矛盾、作家的立场和视角等。  相似文献   

11.
《伤逝》作为鲁迅唯一一部爱情题材的小说,历来受到人们普遍关注,这不仅与小说独特的思想内蕴有关,更与文本形式本身所产生的多层意蕴分不开.本文基于小说文本叙事,从文本形式、叙事语言两个方面探析其叙事的"悖论"特征,进一步揭示小说超越爱情意义之上形而上的时代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2.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文学作品阅读的要求,结合小说特殊的文体特征,我们应该从"揣摩叙事之工""品悟人性之真"这两个角度对小说阅读教学的内容重新构建,着力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叙述故事的叙事视角、叙述者和叙述时间,从而品悟到作品揭示的真实而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  相似文献   

13.
陈忠实在《白鹿原》这篇小说中运用了多重感官的叙事技巧,除了大量视觉的叙事之外,对于听觉的叙事策略值得去探讨。小说文本中构建了在白鹿原上由一系列的声音事件汇集而成的景观,奠定了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而《白鹿原》小说之中的听觉叙事策略运用了音景、声音的"在场"与"缺席"、听觉的"视觉感"等策略,塑造出了丰满的人物形象,传达了作品的主题意蕴以及深化小说中的神秘色彩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把握《白鹿原》的听觉叙事策略,更有助于呈现出陈忠实小说文本中广阔的研究空间,发掘出听觉叙事的效果和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社会历史角度看,虎妞作为"恶女"形象是文本启蒙现代性叙事的必然选择,但若把"性别"概念引入话语修辞层面,以此重读虎妞形象,可发现文本在完成对黑暗旧时代与国民性双重批判的启蒙叙事的同时,却因性别视阈匮乏而流失了对女性人性与生命价值的理性关怀。性别修辞凸现了现代性叙事的尴尬与局限,意识形态修辞淡化了文本应有的"复调"色彩。  相似文献   

15.
微型小说言简义丰,运用短小的篇章浓缩复杂深厚的情感蕴藉,《夏日里的最后一朵玫瑰》凸显了微型小说在悬念设置、结构架设、主旨隐喻方面的优势,用精简凝练的笔触刺痛人性复归的深层问题。笔者着重采用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从情节的悬念设置、故事的结构架设、主旨的深层隐喻三个维度,揭示微型小说的叙事结构和隐喻内涵层面的复杂技艺性,读解小说在传达美好人性思考的背后,对时代和人性的潜在的感伤书写。  相似文献   

16.
现代作家深层心理结构中的"围城意识"进入家族文本空间,形成现代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在家族文本中,"围城意识"与叙事形式是一种双向阐释、互相印证的关系.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可分解为三个阐释向度:家族故事的横向组合关系(即故事生成);家族故事的纵向聚合关系(即叙事模式);家族故事的语言构成机制(即叙事话语).  相似文献   

17.
刘恪是在先锋小说热潮冷却之后,坚守先锋阵地的作家。他的先锋小说被称为"先锋文学的集大成之作"。通过对其先锋小说的叙事模式进行研究,认为刘恪的先锋小说的欲望叙事是通过对前文本的戏拟消解了道德救赎的神圣。  相似文献   

18.
十七年抗日小说的传奇叙事不是偶然的文学现象,它是人类文学园地中传奇文学的一种微型表现,是对中国传奇文学传统的继承、创造与转换,也是文本外讲述历史的时代和文本内历史讲述的时代"共谋"的产物,同时是创作主体对历史的叙事欲望和叙事动机"合力"促成的结果。自然,小说本身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  相似文献   

19.
"叙述视角"是理解小说的关键因素之一,其选择不仅直接影响作品的结构与内容的表达,也关系到读者对作品的接受情况。运用叙事理论与具体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现代市镇小说的全知叙事、限制叙事、纯客观叙事视角进行深入的探讨,叙述视角不仅具有结构功能,更具有意义内涵;不仅是形式的表达,更是内容的呈现。中国现代市镇小说作家对叙事视角的探索与运用,呈现了文本形式和故事内容相互依存的意义与价值,体现了作家独特的艺术眼光与审美敏感。  相似文献   

20.
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是对他叙事艺术的全面总结。在该小说中,叙事视角的自由转换、元小说叙事等多种典型特点都有所彰显。文章以《生死疲劳》为线索,主要分析莫言小说中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并探究各个手法在莫言的"文学王国"中的初显、成熟运用和不同文本中所展现的具体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