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单独会见的第一位香港同胞是查良镛--金庸. 那是1981年7月18日上午,邓小平以中共中央副主席的身份会见香港<明报>社的创办人和社长查良镛.当时,历时十载的<金庸武侠小说全集>(15种36册)修订工作将近完成,金庸宣布从此"挂印封刀",不再写武侠小说.  相似文献   

2.
1945年11月,年轻的查良镛先生来到杭州的《东南日报》社,担任了外勤记者。这位后来被称为金庸大侠的人,就从这里开始了他的报业生涯。查良镛,笔名金庸1923年2月出生于海宁袁花镇的一个大家族——查家。家境富裕,藏书甚丰,学习氛围很好。金庸从小好学,博览群书,打下了良好的文学基础。早年入嘉兴浙江省立第二中学学习,初三时他编写了一本题为《给投考初中者》的学习辅导书。年轻的金庸认为当外交官能更直接地实现他报国的愿望,于是在1944年考入设在重庆的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因为对当时横行于校园中的一批学生的不满,出于强烈的…  相似文献   

3.
金庸,本名查良镛,以其笔名“金庸”行世。金庸有两支笔,一支是为《明报》写社论,一支是写武侠小说。金庸的《明报》成功,除了它的武侠小说、新闻报道等因素外,也离不开金庸以他本名查良镛发表的社论。金庸写了30多年的社论,当时,世界发生了什么事,不仅香港人会习惯性地想到看看《明报》社论怎么说,海峡两岸的政要也非常重视他的社论,国际上对《明报》“路易—查”(笔者注:金庸的英文名)的评论也非常看重。他的社论为知识分子所欢迎,有些人买《明报》就是为读他的社论。笔者认为,金庸的社论,在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史上应该有一席之地,值得我们进…  相似文献   

4.
赵弢 《新闻爱好者》2006,(2S):39-40
金庸,本名查良镛,以其笔名“金庸”行世。 金庸有两支笔,一支是为《明报》写社论,一支是写武侠小说。  相似文献   

5.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在人民人会堂正式单独会见的第一位香港同胞是查良镛——金庸。  相似文献   

6.
1999年10月24日-29日,笔者参加了在杭州举行的“新闻业机制改革与经营管理”国家鉴定会暨研讨会。会议由文汇新民报业集团与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主办,会议主题为国家级研究课题,成果以65万字的专著形式体现。新闻界著名人士马达、丁锡满、丁法章、石俊升、李孟昱、康健、查良镛(金庸)等,羊城晚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长江日报、大连日报、辽宁日报、华西都市报、浙江日报、杭州日报和广播电视系统主要传媒的负责人或代表及新闻研究学者共60余人与会。会议除预定程序外,集中探讨了机关报组建报业集团的问题。会上丁法章(文…  相似文献   

7.
内地大量翻印新武侠小说的风潮虽然过去了,但海内外舆论界对此的议论和责备却不能立即消除。新武侠小说作者金庸先生和梁羽生先生,对此也有抱怨甚至愤怒。 1985年10月8日,查良镛(金庸)先生致信国家出版局局长边春光先生,在谈过有关“中国书展”一事之后写道:“弟以‘金庸’笔名  相似文献   

8.
作为报人的查良镛一定比作为武侠小说作家的金庸名气小,知道查良镛与金庸是一个人的就更少了,但是细心的人还是可以发现“金庸”二字原来就是“镛”字一分为二.他的武侠小说风靡大陆、港台及海外华人地区,说他是世界上读者最多的华语作家之一,是一点也不夸张的.然而他自己在一次演讲中却说,他写小说仅仅是“附属于新闻工作的副业”,他解释说,写第一部小说时,在《新晚报》当编辑的他,是为了副刊的需要而写,后来的小说则是为了《明报》的需要而写.  相似文献   

9.
浙江海宁市籍的香港《时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武侠小说作家查良镛(金庸)先生,捐赠给嘉兴市港币300万  相似文献   

10.
武侠小说大家金庸的本名也许没有他的笔名更为人所知。他的笔名由来也是许多人知道的:1955年,金庸因友人介绍开始写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动笔之前,他从未想过要使用笔名。小说在《新晚报》连载时,主编希望他选一个具有“侠士味”的笔名发表。几乎是不假思索,金庸将他的本名查良镛的镛字拆开,于是如雷贯耳的笔名“金庸”便由此产生。此外,金庸还有“姚馥兰”、“林欢”等笔名。姚馥兰由英文。您的朋友”(Your Friend)读音而来。当时香港报纸副刊相当男性化,金庸就以一个女性化名字写影评,冲谈一下男性的阳刚气。“林欢”的笔名也是金庸写评论用的。  相似文献   

11.
正金庸(查良镛)先生去岁过世,引发很多人悼念,也引起很多人对金庸身世、经历极大关注。人们发现,竟然有很多名人与出身于浙江名门望族的金庸是亲戚关系——表姐夫钱学森、堂哥穆旦、表外甥女琼瑶……而大名鼎鼎的徐志摩则是他嫡亲表哥。金庸的母亲徐禄是徐志摩的堂姑妈。金庸出生于1924年3月10日,而徐志摩出生于1897年1月15日,因此徐志摩比金庸大27岁。徐志摩在1931年11月因飞机失事而英年早逝时只有34岁,当时金庸则只有7岁,因此金庸与徐志摩的直接交往并不多,据一些学者考证确定的可能只有3次。  相似文献   

12.
大家大讲堂     
《全国新书目》2008,(11):30-30
四十多年前的1966年,金庸在香港创办了《明报月刊》杂志。香港《明报月刊》创刊四十多年以来,历经查良镛、胡菊人、董桥等8位主编,在文化界、知识界、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金庸先生的倡导下,他们有计划地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邀请海内外有巨大影响力的学者就国家、历史、民族与当时的社会重  相似文献   

13.
正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上海戏剧学院的学友杨在葆因主演影片《原野》赴港,金庸以《明报》社长查良镛的名义,在美丽华饭店设宴款待。他得知杨在葆与我是大学同窗好友,高兴地请他带话:"那您回去后一定代为问候,我们是亲戚,不过我和他姐姐早已分手了。"邂逅提起这门亲事,说来话长。抗战胜利后不久,父亲杜宗光用八根大条在杭州直通西湖的中正街上"顶"下一栋政府官员的房子,那一带是杭城名医汇集  相似文献   

14.
纪嫣然 《大观周刊》2010,(47):27-27
金庸再被传去世 一则有关武侠小说宗师金庸(查良镛)先生去世的消息近日在网上流传,但该则消息疑点重重。香港明报发言人在接受香港中通社采访时表示.该传闻为“假消息”。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报人、报业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并以香港在近五十多年来兴起的三份主要报纸作为研究个案。查良镛在1959年创办《明报》,当时香港报业以政党报及小报为主,香港社会仍颇落后。林行止在1973年成立《信报》,正值香港经济起飞,社会重视财经信息。黎智英在1995年创立《苹果日报》,打破了报业闷局,但其编采方针又惹来不少争议。此后,三份报纸的路向和发展各异,这均和香港社会不同时期的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16.
金庸     
《出版参考》2009,(7):M0002-M0002
原名查良镛,当代著名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香港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大紫荆勋章”获得者。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被普遍誉为武侠小说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代宗师”和“泰山北斗”,更有金迷们尊称其为“金大侠”或“查大侠”。  相似文献   

17.
金庸不仅是闻名的武侠小说大师,也是一位资深的老报人。最近一本《金庸与报业》专著在香港出版了,可以说它是香港报界乃至中国报界中地域性断代史系统研究的一件大事。 作者根据自己的博士论文增删而成的这部专著,共32个章节,洋洋洒洒,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年轻的“侠客”怎样用毕生的精力去战胜自己、战胜对手,以及创业的经历。该书从1959年香港的报业形势谈起,从金庸显赫的文化家庭历史谈起,把读者引入一个奇幻的故事中去。  相似文献   

18.
1999年11月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王朔的长文《我看金庸》,这篇3000余字的专稿从不同侧面对金庸先生的小说作了锋芒毕露的抨击。11月2日,成都一家报纸又以《王朔:金庸太臭》为题在显要位置转载了王朔的文章。同日,国内多家报纸也以不同的标题转载或摘登了王朔的文章。王朔与金庸,这两位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均有影响的作家一下子成为众多读者关注的人物,尤其是金庸,在王朔“出招”后,这位写武侠小说的高手将如何“接招”,如何“应招”,更成为读者议论的话题。 我是11月2日中午才获知王朔“骂”金庸的信息的。当…  相似文献   

19.
1999年11月卫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王朔的长文《我看金庸》,这篇3000余字的专稿从不同侧面对金庸先生的小说作了锋芒毕露的抨击。11月2日,成都一家报纸又以《王朔:金庸太臭》为题在显要位置转载了王朔的文章。同日,国内多家报纸也以不同的标题转载或摘登了王朔的文章。王朔与金庸,这两位文坛上有影响的作家一下子成为众多读者关注的人物,尤其是金庸,在王朔“出招”后,这位写武侠小说的高手将如何“接招”,如何“应招”,更成为读者议论的话题。 我是11月2日中午才获知王朔“骂”金庸的信息的。当时的第一个反…  相似文献   

20.
金庸先生出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金庸作品影视新版剧的播出,使金庸又成媒体的热点话题。几部与金庸有关的著作纷纷出版,包括金庸与池田大作的对话录《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北大版)、《金庸小说论稿》(严家炎著,北大版)、《孤独之快:金庸小说论》(陈墨著,上海三联版),使金庸顺理成章地成为本刊的话题。本刊记者走访了陈墨先生,访谈的话题是金庸与经典,但金庸是否是经典并不是特别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什么是经典?这才是我们的核。X话题。记者:在您看来,金庸作品能不能成为文学经典?陈墨(以下简称陈):在我个人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