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古人云“诚,天之道也;诚之,人之道也”。姑且不论有无天道,而把“诚”作为人道的准则,作为人际的基础性道德规范,则颇有见地。以培养学生道德素质为根本任务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将诚信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以期教育引导学生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以信待人,以信取人,以信立人。  相似文献   

2.
《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南宋朱熹把它纳入“四书”体系,达到与“五经”同尊的地位。“诚”是《中庸》的核心范畴,诚分为天道之诚和人道之诚,诚道横通内外,是内圣外王之道;纵通天人,是天人合一之道。求城、思诚可以把握中庸之道,修道进德、至诚不息是致知成功之路。1“诚”的内涵 孟子和荀子最早从哲学意义上论诚,《孟子·离娄上》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尽心上》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以诚为自…  相似文献   

3.
诚信,是最为古老的德目之一。“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古老命题,何以成为时代焦虑?因其重,也因其急。  相似文献   

4.
陆子曰:“子之辞辩矣,顾未入吾室。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dí,相见),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客去,陆子叹曰:“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因书以自警。——选自陆游《渭南…  相似文献   

5.
王进恒 《甘肃教育》2013,(21):28-28
“诚”乃为人之本,“信”乃做人之道。为人以诚,待人以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和起码的道德修养。但当前,学生的诚信问题令人担忧。那么,如何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呢?  相似文献   

6.
人无信不立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日:“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  相似文献   

7.
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它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诚”是一种美德。《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可见。“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切忌大话、空话、假话,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  相似文献   

8.
信说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予以为:仁义之首当为信。信者,所以度人品行之优劣也。有信者敬,失信者恶。其与诚并存也,谓之曰:诚信。其顾名思义者,言信乃人之言,诚乃言之成。凡言出必行者,人皆信;凡言出有失者,人皆疑。曾子烹明不欺幼;范臣卿会友言而有信;魏文侯守言赴约风雨无阻;陈德言千里寻妻破镜重圆……嗟夫,此乃君子也!但口约,出尔不返,虽可不赴,理曰:“吾亦有因乎云尔。”然此真金也,不因火烈而熔。此友可深交也,此夫可深信也!人非生而知信也,学于亲,受于师,律于己。宁舍生而取义,毋舍信而取悦。权财名利横流于世,此乃身外之物也,君子不屑,惟…  相似文献   

9.
课文内容: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  相似文献   

10.
诚信者,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做人之本,处世之态,立业之端,其不可或缺也。古人云: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水;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诚。曾子杀猪,为一“信”字,孔明接受“托孤”为一“诚”字,固有了“诚信”二字,上千  相似文献   

11.
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之一。在古人看来,诚信不但是立人之道,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则之一,而且是执政者重要的行为规范,是立政之本。因此,作为政治道德的诚信,一直受到思想家们的高度重视。本文从分析中国古代政治诚信资源及其限度的角度,对政府诚信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加以探讨。一所谓“诚”,很多的思想家都解释为诚实无妄,不自欺,表里如一等,如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它是指一种真实不欺的品格。所谓“信”,是诚实无欺,遵守诺言之意。诚与信最初是分别使用的,到了春秋时期,管仲首先将“诚”与…  相似文献   

12.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这是两千多年前孟老夫子对诚信的呼唤。他大概没有想到,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诚信危机依然在困扰我们这个社会。对于一名企业的政工干部而言,当他每天面对这些现象时,心中的困惑与迷惘却会油然而生: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还要不要做?应当怎样做?作为一名国企的老政工,我们认为,正因为如此,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做,而且还要加强。因为历史的经验证明,坚实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曾是我们战胜敌人,克服困难的有效保障。破题的办法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以“诚”为本,以…  相似文献   

13.
课文内容: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相似文献   

14.
宝历年间,冬雪纷飞,余独立梅园。坐于亭,自酌。有朋自远方来,余大喜,宴于亭,朋李某,俗人也,风趣之极。吾与之坐饮,友谓余曰:“吾方自太宰府中闻一奇事。”余曰:“何芽”友人遂絮絮道之:“近日,太宰新得一猫,稍异于常,纹理若虎。宰喜之,常于人前道。有一谀者闻之,便于深山之中捕  相似文献   

15.
《老子》二十一章论“道”有云:“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儿所谓的“精”,指精气,犹《管子·内业》所谓“精,气之极也”,“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而《庄子·大宗师》云:“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此言“有情有信”,语本《老子》;“无为无形”,则进一步推衍为不可知“道”。“有情”即“有精”,“精”、“情”二字古本  相似文献   

16.
王瑾 《零陵学院学报》2004,25(4):193-195
“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阐述“诚”与“道”、“仁”、“信”、“真”、“义”、“慎独”的关系,发掘、继承、提升儒家的“诚”说,以丰富社会主义道德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7.
“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阐述“诚”与“道”、“仁”、“信”、“真”、“义”、“慎独”的关系,发掘、 继承、提升儒家的“诚”说,以丰富社会主义道德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8.
诚信机制与大学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是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影响社会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学作为道德建设的前沿阵地,是诚信机制贯彻的源头。在德育中将诚信原则贯彻到底,培养学生成为讲诚实、守信用的合格公民,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一、诚信的内涵“诚”与“信”在古义中是相通的,《说文解字》:“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言声”。“诚”指“内诚于心”,“信”是“外信于人”,即所谓“忠诚发乎心,信效著乎外”。“诚”是道德主体的道德修养,“信”是“内诚”的外化。虽然“诚”与“信”各有侧重,但“诚信”的总体涵义是…  相似文献   

19.
恶人为邻     
韩非 《现代语文》2004,(3):10-10
韩非有与悍者邻,欲卖宅而避之,人曰: “是其贯将满矣,子姑待之!”答曰: “吾恐其以我满贯也。”遂去之。故曰: “物之几者,非所靡也。”——先秦《韩非子》  相似文献   

20.
武帝克京城,从何无忌求府主簿,无忌进穆之。帝曰:“吾亦识之。”即驰召焉。时穆之闻京城有叫声,晨出陌头,属与信会,直视不言者久之,反室坏布裳为裤往见帝,帝谓曰:“我始举大义,须一军吏甚急,谁堪其选”?穆之曰:“无见腧者。”帝笑曰:“卿能自屈,吾事济矣。”即于坐受署。从平建邺,诸大处分,皆仓卒立定,并穆之所建,遂动见咨询,穆之亦竭节尽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