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城出版社的《古代笔记小品选读·谲僧》中,把“坐关”一词注为“坐在县城门口”,我认为这是不妥当的。过去,僧人常以“禅定”修行。所谓“禅定”,就是安心静坐,止息杂虑。《五灯会元》卷一记“初祖(菩提达摩)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可能由于“面壁而坐”仍免不了尘俗官绅应酬的干扰,所以出现“安禅”的措施。《梁书·张缵传》记其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思茅市是世界茶树原产地,普洱茶故乡。与普洱茶有关系的佛教,在思茅有:汉传大乘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滇西北迪庆及西藏地区的藏传佛教。佛教修炼“禅定”时,以茶助兴,以茶敬佛祖,僧人受戒前后均饮用“受戒茶”。这些诸多佛事活动都离不开普洱茶。通过茶最终表达出佛家“明心见性”的道德现。  相似文献   

3.
姚贾诗派是中晚唐之际重要的文人群体和诗歌流派,幽居是姚贾诗派的生存状态与人格精神;禅定与苦吟,体现了姚贾诗派的禅学观与创作风度;《极玄集》内蕴着姚贾诗派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4.
八高僧故事     
达摩面壁
  达摩,是古印度香至国的王子,后在佛教嫡脉27代传人般若多罗尊者门下出家。北魏时,来到中土,在嵩山少林传播禅法。
  起初,少林寺的老和尚对这位异国僧人心存芥蒂,没给他安排住处。达摩便选择五乳峰高临山顶的一个天然石洞,设个蒲团盘腿坐下,面壁修习禅定。  相似文献   

5.
禅 ,是梵语“禅那” (Dhy仭na)之略称 ,意为“静虑”、“思维修” ,它不同于一般哲学上的范畴 ,而是佛教的一种修养实践活动。它原来是印度各派宗教和哲学共同修习的方法 ,而在佛教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因而成为佛教戒、定、慧三学之一的“定学”中最大的一种 ,通常把“禅”与“定”合称为“禅定”。所谓禅定 ,即是通过精神的高度集中 ,观想特定对象、摒弃杂念 ,以臻明镜般的宁静、空纯状态 ,同时在身心上产生异乎常人的功能 ,以泯灭主与客、今与来、可能与现实的对峙。佛教的一切内心修习的实践活动 ,几乎都伴随着禅定而进行。佛祖释…  相似文献   

6.
唐代的僧人本是不能参加科举的,但是我们从《全唐诗》中却能看到很多僧人关于科举的诗篇,这是因为唐朝的科举制度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从唐诗中僧人与科举有关的诗篇入手,分析了唐代僧人与科举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还有一些寺院常住斛斗的支出项目虽非由僧人直接享用,但亦与僧人有关.  相似文献   

8.
敦煌写本P.2041题记为我们展现了道宣律学在长安与西北边陲之间流转的场景。这只是道宣律学传播的一个缩影。道宣的《行事钞》因"其文也,不繁而不略。其义也,不少而不多"而颇受僧人推崇,以之为代表的道宣律学在敦煌、吐鲁番广泛传播。在太原寺海达、西州义琳等僧人的努力下,以《行事钞》为纽带,长安与吐鲁番、敦煌之间的联系搭建了起来,为我们初窥三地互动、文化双向流传的历史场景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东晋南北朝时期, 分裂对立的南北王朝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佛教交往。许多僧人跨越南北国界, 到对方政权地区驻锡、取经, 传经、游方观听、寻师访道、授戒收徒。各国统治者也争相礼敬交通他国高僧。每当某国法事兴盛之时,都有大量对方僧人移居于此。而在北方的几次动乱和法难中,又有大批僧人逃往南方。南北之间僧众和书信往返不断, 动静相闻。因此到了南北朝后期, 南北佛教教义出现了一体化趋势。南北之间密切的佛教交流, 维系了双方共同的意识形态, 为隋朝统一奠定了深厚的文化背境  相似文献   

10.
寺院地主经济的产生与佛教传入我国有关却并非同步,寺院财产的私有化和富有僧人的出现是寺院地主经济形成的标志。寺院地主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寺院地主经济是添加了佛的风韵的封建地主经济。本时期的寺院地主经济呈现出一种渐起大落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