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视对学前儿童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动画片,在幼儿社会化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孩子的社会认知和行为.近年来,出现了不少渲染暴力倾向内容的动画片,对孩子起着负面导向作用.以孩子最喜欢的电视《奥特曼》为例,了解暴力电视给幼儿带来的影响、分析孩子的心理特点及如何更好地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2.
什么因素易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呢?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后果如何?又该如何减少和避免孩子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呢?一、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一)挫折是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心理学家多拉德认为攻击性行为的起因是挫折。当一个人朝着特定目标前进时,一旦受到阻碍,就会产生挫折感,而这种挫折感在行为上就表现为对物或人产生攻击性行为。对孩子而言,家长或教师态度和行为的不公正是挫折感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常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幼儿有玩具可玩时,没有一个儿童会有挫折感,也就不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但当一部分孩子得到有趣的玩…  相似文献   

3.
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小攻击性强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容易犯罪。因此,孩子3岁以后还经常出现打人、咬人、掐人等攻击性行为时,家长不可掉以轻心。 孩子辨别是非能力差是形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之一。家长对孩子的攻击行为既不能袒护,也不能轻描淡写地批评了事,而要严肃认真地指出其错误及可能造成的不良结果。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暴力行为不加以限制,孩子就无法养成控制暴力冲动的能力,发展下去将会形成狂妄、贪婪的不良品德。 有的父母脾气不好,对孩子不讲究教育方法,孩子做错事,就不分青红皂白打一顿。孩子挨打以后,易产生对抗、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一旦“转嫁”到别人身上,就会找别人“出气”,逐渐形成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4.
有些家长常常抱怨自己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好斗,爱和小朋友打架,甚至惹祸。在幼儿园里,老师们也有同感,总是能发现有些幼儿既会拳打脚踢,又会口头攻击别人,还会抢夺别人的玩具或其他好玩的东西,真是让人伤透了脑筋。对于这类事情,我认为,家长和老师不应只停留在责罚的水平上,而应仔细探查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以便根据具体情况加以教育引导,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一、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关于攻击性有一种比较流行并且已得到实验验证的假说,认为攻击是对挫折的反应,而干扰或阻碍达到目的就是挫折。如幼儿在想…  相似文献   

5.
攻击性行为是常见的幼儿行为问题,不仅是孩子亚健康心理状况的反应,更折射出家庭教育的诸多缺失。正确及时的引导是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并帮助其掌握正确的同伴交往方式的关键。对案例中的一名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教育观察,并深入家庭分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包括缺失的亲子陪伴、专制的家庭教育、二胎出生的影响、沟通交流的无效等。对于攻击性幼儿园的教育,应立足"家园合作"的视角,要理解孩子的情绪、多陪伴多鼓励、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和支持,才能较好地削减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相似文献   

6.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在成长时期表现出的一种非常不良的行为,这种行为对于幼儿的成长以及身心健康发展都将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导致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可分为幼儿自身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本文将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具体表现进行概述,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探究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有效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正>模仿性攻击行为是模仿别人以伤害另一生命的身体或心理为目的的行为,即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包括身体、心理或言语等方面。一、模仿性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1.家庭教育因素(1)家庭的环境氛围如果孩子成长在一个矛盾重重、你争我吵的家庭里,父母在孩子面前大打出手,那么孩子也会耳濡目染,学会一些攻击性行为。(2)家庭的榜样作用有些家长习惯于用暴力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在某些方面也为孩子提供了  相似文献   

8.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攻击性行为侵犯了别人的利益,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这种行为还可能造成破坏社会秩序、影响社会治安的不良后果,既不利于健全个性心理品质形成,又是日后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潜在影响因素。本文针对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实质,从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方面探究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实质,从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方面探究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预防和矫正的应对性策略,为家庭和学校教育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正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常见的不良行为。攻击性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意的、伤害性的或破坏性的行为,是社会规范所不允许的行为。幼儿期的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在行为攻击和语言攻击上。行为攻击包括打人、咬人、推人、抓人等行为;语言攻击包括骂人、威胁别人等。针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积极预防,同时一旦发现幼儿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就要  相似文献   

10.
<正>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述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内涵攻击性行为是指故意对人身和财产造成伤害并且没有社会理由的行为。幼儿表现出的攻击行为更多的是打人、说脏话和以其他行为方式给人带来不快。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中也有一些行为是不明显的,如生闷气、故意伤害自己的身体、告诉他人不和某人玩等。在幼儿初期,幼儿的攻击行为趋势不明显,如果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就可以让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种攻击便可转化为勇敢、坚强等积极方面的个性品质;但如果忽略  相似文献   

11.
攻击性行为是指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或者是和其他同伴发生一些小矛盾冲突时所做出侵犯他人的行为。例如抢别人东西、打人、骂人、对他人蛮横无理等。攻击性行为虽然属于个别幼儿行为,但也影响着整个班级的班风、常规,甚至是幼儿的发展。带着这个问题,我以《指南》中"以人为本"理念为指导,走到孩子中间发现问题,并进行了相应的个案观察和指导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2.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最常见的行为问题,通常表现为:身体攻击(推人、咬人、拽人)和言语攻击(骂人)。有攻击性的幼儿不但给他人和整个班级带来不好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幼儿自身的发展。攻击性行为较多的孩子一般与同伴的关系较差,得不到同伴的接纳和认可,也成为教师眼中不受欢迎的人。如果幼儿长期生活在这样一种消极的环境中,其身心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幼教工作者要重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认真查找原因并想办法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13.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在幼儿时期较为常见的问题行为.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由于得不到周围环境的认可和接纳,其身心发展都会受到明显的不利影响.探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早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干预与矫正,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黄如珊 《成才之路》2014,(17):56-57
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比较常见的,其发展状况影响幼儿人格和品德的发展,是一种不良行为。开学后的第一学期,是刚离开家庭融入集体的小班幼儿发生打人、推人、踢人等"攻击性"行为的高发期,不利于幼儿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也不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为什么小班是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的高发期,其影响因素是什么,小班幼儿都有哪些攻击性行为,对个体"攻击性"行为如何矫正,值得我们思考。一、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低龄犯罪"、"校园暴力"、"欺负弱小"、"幼儿园中儿童之间的打架"等事件增多,已引起人们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关注.儿童的攻击性(或称侵犯性)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减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李珍 《考试周刊》2010,(53):250-251
在生活中,常可见到一些3-5岁的儿童暴怒之下产生打人骂人等现象,我们称为攻击性行为. 一 攻击性行为是指对人与事物带来有害结果的行为.根据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模仿型获得的.一个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但随着生理心理发展,这种攻击倾向可能会指向一些有意义的目标,如征服外部环境,在驾驭环境中取得成功.朝这个方向发展的"攻击性",会变成人心理中的积极成分,如坚忍性、毅力、意志品质等.但是如果这种与生俱来的攻击倾向指向一些不被社会赞许的目标,如伤害别人,这种攻击性就是有害的.但如果男孩子只是为了争夺女孩子手中的玩具而打她,则属于工具性攻击.  相似文献   

17.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家庭预防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攻击性行为指人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幼儿攻击性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一般在3岁至4岁出现一个高峰,以后逐渐减少。家庭教育不当是滋生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温床。所以在家庭中,家长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攻击性行为是指对他人或事物采取有意侵犯、争夺或破坏的行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成人的有所不同,它不是因根本的利害冲突或极端的对立关系引发的,而往往是由一些日常生活小事或纠纷引起的。不同年龄阶段的独生子女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直接攻击和间接攻击两种形式,其程度可轻可重。如:吵架、打架等身体上的攻击;谩骂、诋毁等语言攻击;或抢夺玩具,甚至毁坏物品;或聚集小团伙,挑衅打斗,伺机报复等等。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婴幼儿阶段。因而,重视儿童,特别是早期幼儿攻击性行为表现的次数和强度,及早采取积极有…  相似文献   

19.
"攻击性"和"情绪化"是幼儿的天性。"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是天生的攻击性本能与后天的环境诱导共同作用的结果。攻击性的行为具有一定性的合理性和积极性,但是幼儿的情绪却是不可控制的,幼儿缺乏自我约束能力,情绪化较为严重,因而如何矫正幼儿的行为以及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是家长和教师共同关心的话题。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中,幼儿做出攻击行为是很常见的事情。对于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若不及时加以矫正,不仅会影响到他们道德行为的发展,而且容易形成后天的攻击性性格,使其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紧张的人际关系和社交的困难,有的甚至还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那么如何对待这些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呢?作为多年从事幼儿教学工作的老师,我想先从孩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入手,深入探索如何对待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