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许亚云 《广西教育》2012,(17):96-96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经常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的行为,比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互助等。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反映了幼儿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是幼儿素质水平的一种体现。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取事件取样法对100名大、中、小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是指向同伴,极少指向教师;在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为常见,再次为分享行为和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公德行为较少发生。教师通常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做出积极反应或消极反应;同伴对幼儿的合作行为多做出积极反应,对幼儿的分享行为、帮助行为、安慰行为多做出中性反应。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大多未得到及时强化。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取事件取样法对100名大、中、小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是指向同伴,极少指向教师;在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为常见,再次为分享行为和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公德行为较少发生.教师通常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做出积极反应或消极反应;同伴对幼儿的合作行为多做出积极反应,对幼儿的分享行为、帮助行为、安慰行为多做出中性反应.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大多未得到及时强化.  相似文献   

4.
张静 《成才之路》2011,(10):16-16
亲社会行为,是指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良好的社会道德行为,包括帮助、友爱、合作、分享、谦让、同情、关心等行为表现。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呢?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教师和家长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5.
亲社会行为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包括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在内的一切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1]良好的社会行为是幼儿期的主要发展任务之一,它对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及其成年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究竟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现状如何,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家庭环境作为幼儿成长的主要环境,它与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之间  相似文献   

6.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符合社会行为规范且对社会交际或人际关系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它包括分享、同情、合作、帮助等内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弗洛伊德认为,一个未经社会化过程的个体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是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具有利他倾向的过程,不仅能够加快他们由  相似文献   

7.
一、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重要性 亲社会行为是指从他人利益出发而不期望个人报偿的社会行为,主要包括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同情心与分享等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行为,是一种道德行为,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幼儿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其社会性发展的好坏,尤其是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其未来社会化发展的进程。重视和加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对于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幼儿健全的人格,矫正其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等不良行为和个性特点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  相似文献   

8.
由幼儿分享行为现状所想到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幼儿的分享行为是指幼儿在群体中生活时,把自己的物品、快乐等与别人共享的行为。分享行为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一种。幼儿是否具有分享行为,反映出他是否有体察和关心别人的思想和情感,是否具有同情心,是否乐于帮助别人,是否能和别人情感和睦、团结友爱、协作  相似文献   

9.
幼儿的分享行为是指幼儿在群体中生活时,把自己的物品、快乐等与别人共享的行为。分享行为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一种。幼儿是否具有分享行为,反映出他是否有体察和关心别人的思想和情感,是否具有同情心,是否乐于帮助别人,是否能和别人情感和睦、团结友爱、协作顺利所以,分享行为的培养很长时间以来已被认为是幼儿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被他所在社会接受和鼓励的行为。它主要包括帮助、分享、安慰、合作、谦让等。亲社会行为既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指标,又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因此,在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培养中,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可以分为认知和行为两个  相似文献   

11.
魏姗姗 《教师》2022,(5):84-86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对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文章主要围绕"从远离幼儿的生活经验转向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从抽象的理论知识灌输转向具体的社会行为引导"和"从浅显表面形式的停留转向深入本质内涵的探究"三个方面来阐述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2.
王敏 《山东教育》2002,(30):29-29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通常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引发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多种多样,如为了期待外部的奖赏,为了获得社会的赞许,或为了减轻自己消极的内部状态(例如,因看到一个需要帮助者而感到内疚或悲伤)等。亲社会行为也包括利他行为,即由同情他人或坚持内化的道德准则而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特别是利他行为,因其具有的积极性而越来越为心理学家及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就在幼儿园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中明确提出,应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  相似文献   

13.
所谓亲社会行为,就是指一切符合社会行为规范,且对社会交际或人际关系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包括互相帮助、同情关心、谦让懂礼、勤劳诚信等等,这些亲社会的行为是人在社会中生活的必备品质。对于幼儿阶段的学生来说,亲社会行为表现的不仅仅是行为,更重要的是性格和心灵,直接反映幼儿的内在素养和思想品德。从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出发,主要探索家庭和学校两方面该如何共同努力,为幼儿将来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援助、捐献等。亲社会行为是体现人文关怀的、具有奉献精神的体现,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新的教育观指出:幼儿教育应为人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培养他们终生受益的品质。  相似文献   

15.
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是指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奉献等利他的社会态度派生出来的行为。目前,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却在逐步丧失,表现在对他人缺乏同情心、冷漠、嫉妒、不满、自私、不愿与人合作、不愿帮助他人、害怕别人超过  相似文献   

16.
感情移入培养与幼儿亲社会行为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情移入培养与幼儿亲社会行为关系的实验研究李百珍一、实验目的亲社会行为(prosocialbehavior)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谦让、合作、帮助、共享、抚慰、礼貌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增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无疑会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移...  相似文献   

17.
同情心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遭遇产生的情感共鸣。它使人能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愿望和需要,进而见诸行动,给予相应的关怀、支持和帮助。对于幼儿的社会化发展而言,同情心不仅可以抑制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而且可以增加幼儿在社会交往中 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分享等亲社会行为,它被看成是幼儿产生亲社会行为最主要的前提条件。因此.探讨幼儿同情心的产生机制及培养策略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吴化婷 《知识文库》2024,(7):163-166
<正>幼儿期是个体发展的关键期,是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重要阶段。而幼儿具有独特的心理发展特点,心智发展尚未成熟,对社会的认知和亲社会行为还需要成人进行引导。绘本教学以“图+文”的形式开展,具有鲜明的视觉形象性,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特点,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更加注重幼儿亲社会行为和社会性的培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学前儿童对社会领域的相关内容进行循序渐进地学习,使其社会性发展不断完善,从而奠定良好的人格基础。而亲社会行为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能起到积极的正面作用,亲社会行为表现出来的积极帮助他人、与他人分享、愿意友好与人交往等积极品质,能增强幼儿对幼儿园环境的适应能力和降低入园焦虑等。除此之外,幼儿时期正是一个人人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是塑造各种良好品行的关键阶段,幼儿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可塑性,正是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好契机。为此,本文将以绘本教学作为载体来探讨,绘本教学在幼儿亲社会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所谓亲社会行为是一种道德行为,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及其倾向。幼儿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其社会性发展的好坏,尤其是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其未来社会化发展的进程。重视和加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对于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幼儿健全的人格,矫正其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等不良行为和个性特点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儿童的认识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因而我们的教育活动就应从幼儿现有的发展水  相似文献   

20.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他人或社会的行为。它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然而,当前作为特定群体的中学生,其亲社会行为呈现缺失趋势。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可塑性较强,对该群体进行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