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兴平市行政区划边界及多时相TM遥感影像为基础,基于e Cognition、GIS等空间分析软件平台,运用缓冲区分析方法,提取城市建设用地信息,并利用年均扩展强度指数、年均扩张率、城市用地扩展弹性等特征指数指标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的启动促使2009~2014年城市用地扩展强度分别是1999~2004、2004~2009年的4.83、4.67倍;(2)城市用地呈显著的"圈层式"扩展模式及"过渡式"演变结构;以5km缓冲区为分水岭,5km以内,呈"快—中—慢"的空间分异演变模式;5km以外,呈"低—中—快"的空间分异演变模式;(3)2009~2014年城市用地扩展比较集中,且扩展面积比1999~2004、2004~2009年分别增大了4.83、4.67倍;兴平市十二五规划工业园区集群发展与历史文化、依傍渭河一带旅游商贸区的开发使得主要分布在西宝、西兰两条主干高速交通道所形成的象限的第I、III象限.  相似文献   

2.
构建生态网络能够促进区域生物流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嘉鱼县为研究对象,运用MSPA分析法、景观连通性提取生态源地,通过空间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综合阻力面,基于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生态夹点和障碍点,构建研究区生态网络。结果表明:共提取生态源地面积230.33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2.59%),生态廊道30条,生态夹点23个,障碍点16个。其中,面积较大的源地斑块多分布在水体区域,而中部和西南区域较为分散,生态廊道分布不均且跨度较大。在后期城市生态建设中,可结合生态夹点、障碍点的位置进行城市绿地增设和障碍区修复,提高研究区生态网络连通性,促进区域生物流动。  相似文献   

3.
农田防护林林网景观结构异质性动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计算合理林网与现有林网景观指标值之间的距离系数,利用GIS将其空间化,并通过构建约束准则,实现对农田防护林林网景观结构异质性的综合评价. 利用此方法分析了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农田防护林林网景观结构异质性的动态变化. 结果表明,1987-2008年,农田防护林布局合理区域占整个农田景观的面积比例从0.21%增加到20.84%,农田防护林建设效果显著; 但部分地区防护林分布仍存在问题,需要加大防护林的更新建设.  相似文献   

4.
提出一种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的基因调控网络重构方法LC-DBN. 该方法寻找各基因最优的调控时延;同时融合时序微阵列数据和转录因子连接位点数据,构建基因调控网络. 对25个酵母基因调控网络进行重构实验,结果显示,构建的网络敏感度较Tan方法提高0.72%,精确度提高0.16%.  相似文献   

5.
基于去哪儿网获取高档酒店数据,采用标准差椭圆法、核密度分析、最近邻层次聚类分析法等对乌鲁木齐中心城区高档酒店业的空间分布与集聚特征进行分析,运用有序多分类逻辑回归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2000年前、2000-2010年和2010年后3个时期乌鲁木齐中心城区高档酒店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新增高档酒店分布重心北移。2)2000年前高档酒店呈现围绕商圈扩张的特点,形成3个主要的高档酒店空间分布集聚区;2000-2010年新增高档酒店的扩张呈现围绕商圈、交通枢纽和文化体育设施扩张的特点;2010年后新增高档酒店场所主要围绕商圈和交通枢纽扩张。3)2000年以前新增高档酒店空间分布呈现离散性分布特征,2000年以后新增高档酒店空间分布呈现愈加明显的集聚性分布特征。4)各个影响因素对不同等级的酒店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6.
以ArcGIS10.5软件模拟步行、非机动车和机动车三种出行方式,结合城市人口分布数据,从公园个体和整体两个角度分析龙岩市主城区内7个城市公园可达性.结果表明:公园地理位置集中于中部,分布不均,城市路网不完善;机动车可达效果最佳,20min内可达面积比为56.62%,人口比为71.23%;整体上公园的可达面积、人口比较低,其中路网不完善是影响公园可达性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提出均衡公园及入口数量、完善路网等优化意见,为提高城市公园服务公平性及优化城市公园空间格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山东省文化与旅游厅公布的568个景区化村庄为研究对象,借助地理信息技术及测度平台,综合探究景区化村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山东省景区化村庄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总体上为“中聚周散,南多北少”的空间结构,集中分布在鲁中、胶东地区;2.从全省尺度上,景区化村庄的莫兰指数为0.278,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冷热点分布不均,热点区面积较小且集中;3.景区化村庄的分布与海拔高程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且在海拔小于200 m的分布数量较多,所占比重达到68.3%,且多沿河分布。另外,从乡村旅游发展、交通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人文要素探索了影响景区化村庄分布的因素,以期为山东省景区化村庄建设、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提出一种新的异构迁移学习方法.利用与目标数据集相关的异构特征数据集.通过把目标集和异构集的数据使用平移不变核(欧式距离核和径向基函数核),映射到一个新的再生核希尔伯特空间上.在新空间中2个数据集的特征相同,特征维度相等,分布接近,且保持数据的拓扑性质不变.实验证明,该方法特别是基于欧式距离核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目标训练集的标注数据较少时,有大于5%甚至超过10%的精度提高.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泛长三角内部制造业的空间转移逐渐兴起并快速发展,制造业空间格局不断演变.基于"核心-边缘"理论,将泛长三角4省1市分成"核心-边缘-外围"3个圈层,选取2000—2004、2004—2008和2008—2012年3个时间阶段,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将各研究单元的制造业增长量分解为份额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绘制出产业部门偏离分量图,对不同圈层之间的产业转移过程进行研究.最后基于"推-拉"模型,对泛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巴走廊沿线地质灾害频发,通过监测地表微小形变有助于对研究区内地质灾害进行判别分析,对走廊建设及走廊沿线基础工程设施的防护有重要意义。利用2015年4月5日—2018年12月9日共30景Sentinel-1A干涉宽幅模式下的雷达影像,分别采用PS-InSAR技术及SBAS-InSAR技术,对中巴走廊盖孜河谷段进行地表形变时序信息提取。结果表明,采用两种方式获取的形变信息在形变速率的空间变化趋势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中SBAS-InSAR技术所获取的形变速率分布在空间上相对更为连续。SBAS-InSAR形变提取结果表明,在分析时间段内,研究区多处发生明显地表形变,较大的视线向形变量主要分布于中巴公路两侧斜坡及布伦口以北的冰川前缘区域。在提取时序形变信息基础上,结合光学影像对研究区内典型不稳定斜坡及冰川运动进行形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不稳定斜坡上PS点在监测时段内累积形变量可达-30 mm,而在冰川运动前缘集中分布许多正负向形变值较大的PS点,其正负向累积形变量分别可达+60 mm和-80 mm。本研究为高寒山区地质灾害形变的探测和今后在中巴走廊的应用积累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秸秆的高值转化一直备受研究人员的关注。以[Bmim]Cl(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溶解小麦秸秆,经乳化-固化-冻干过程制备再生秸秆木质纤维素多孔球。比较不同浓度秸秆溶液制备的木质纤维素球。结果如下:秸秆溶液浓度为5%时球形态和微观结构最好,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和氮吸附能力;较低浓度秸秆溶液制备的球粒径分布更窄;球中纤维素结晶度与秸秆溶液浓度呈正相关。研究表明,秸秆溶液浓度是制备秸秆木质纤维素多孔球的重要影响因素。本工作对研究再生秸秆木质纤维素多孔球的理化性质和优化制球工艺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乌海市是中国西北干旱区主要的煤炭工业城市之一,其PM2.5浓度变化特征、输送路径及潜在源尚不清楚。基于2016—2018年乌海市PM2.5逐小时质量浓度数据,采用聚类分析法、潜在来源贡献函数(potential source contribution function,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oncentration-weighted trajactory,CWT)等探讨乌海市PM2.5的输送路径及潜在源。结果表明:2016—2018年乌海市PM2.5质量浓度年均值呈下降趋势,冬季PM2.5浓度最高,夏季最低。聚类分析表明西北方向路径是乌海市四季PM2.5主要的输送路径,乌海市气流在春、秋、冬三季均来自于西北长距离输送,其PM2.5平均质量浓度约97.96~151.33μg·m-3,而在夏季短距离输送气流是主要的输送路径,其PM2.5平均质量浓度约87.11~96.88μg·m-3。PSCF与CWT分析表明冬季PM2.5的潜在源区范围最大,主要源自库姆塔格沙漠、柴达木盆地、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以及河西走廊等地区;春、秋两季PM2.5的潜在源区主要位于库姆塔格沙漠及河西走廊地区;夏季的潜在源区范围最小,主要来自河西走廊局部地区。PM2.5重污染期间,其主要路径来源于西北方向,潜在源区主要分布在青海北部与甘肃交界处、新疆东部零星地区以及乌海南部地区。这些结果说明乌海市PM2.5污染的潜在源区主要集中在西北干旱荒漠区,因此,防风固沙和减缓土地荒漠化技术的实施可有效改善乌海市和西北干旱区的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13.
淡水资源的紧缺导致越来越多的污水被用于农业灌溉。通过分析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的产生、水生生物多样性以及冬小麦种子发芽率的变化来监测天水市渭河藉河段水质的污染状况。研究结果表明,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在17.67‰~59.67‰。之间;藉河水培养的冬小麦平均发芽率较对照低19%;藉河水体中有浮游植物5门25种,主要为蓝绿藻;水体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均小于1.由此可判定,藉河水质为重度污染。  相似文献   

14.
当前,基于时序特征提取的农作物遥感分类方法需要较多先验知识及人工干预,难以自动化,且易因忽略部分有效特征而导致精度降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基于时序光谱重构的卷积神经网络农作物分类法。为充分利用时间序列多光谱中丰富的作物物候与多光谱信息,对每个地面像元构造以时间维为纵轴、光谱维为横轴的时序光谱图,采用Adam梯度下降法与Dropout 40%连接率优化后的卷积神经网络对时序光谱图进行分类。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减少“椒盐”噪声的产生,且地块边界轮廓线清晰,总体分类精度达到95.12%,高于时间序列多光谱+随机森林(88.58%)、时间序列NDVI+随机森林(90.25%)、时间序列NDVI+卷积神经网络(91.79%)等对照实验组;对于“异物同谱”现象明显的春玉米与番茄,该方法的F1-score分别达到95.9%与89.9%,相比各对照组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该研究结果可为遥感农作物的自动化精细制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根据黄伞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 ,筛选了适宜于其生长的母种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和栽培料培养基。结果表明 ,母种培养基的最优配方为 :马铃薯 2 0 % ,红糖 2 % ,蛋白胨 0 5 % ,维生素B10 0 0 1 % ,琼脂 2 %。液体培养基的最优配方为 :马铃薯 2 0 % ,红糖 2 % ,酵母膏 0 5 % ,KH2 PO40 2 5 % ,MgSO40 1 5 % ,维生素B10 0 0 1 %。栽培料培养基的最优配方为 :棉籽壳 2 8% ,木屑 5 0 % ,麦麸 2 0 % ,白糖 1 % ,生石灰 1 %。  相似文献   

16.
采集兰州冬季采暖期及夏季PM2.5样品共60个,通过DRI 测定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 结果显示:冬季OC和EC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5.39±13.88)μg/m3和(13.80±5.41)μg/m3,夏季分别为(9.74±3.30)μg/m3和(4.44±2.00)μg/m3,冬季污染远高于夏季. 冬夏季OC和EC相关系数分别为0.91和0.76,表明冬季兰州PM2.5中OC和EC的来源相似. 二次有机碳质量浓度冬夏季分别为(8.48±6.10)μg/m3和(3.07±2.20)μg/m3,约占OC含量的(22.46±11.93)%和(31.29±18.51)%,表明兰州冬夏季PM2.5中OC的来源均以一次排放为主,夏季二次源贡献高于冬季. 对8种不同温度段碳质组分分析表明,兰州冬季生物质燃烧较夏季有所增加,夏季可能主要为机动车尾气.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中国25个水稻主产省主要种植的水稻品种,探讨我国水稻品种改良进程和水稻品种性状的变化,并采用水稻成本数据研究品种改良对水稻生产的贡献。结果表明我国品种改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对水稻生产贡献份额达30%。与20年前相比,水稻审定的品种个数增加了1.5倍。抗病虫害品种的种植面积提高了10%;优质品种的种植面积增加了50%。然而,从90年代中后期品种改良对水稻生产的贡献逐渐下降。鉴于此,政府应鼓励育种人员进一步发掘优异种质,提高水稻育种水平,突破目前单产停滞不前的现象,从而更好的为水稻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18.
于2004年~2005年采集厦门市三个代表性季节大气气溶胶PM10样品,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离子色谱、热光碳分析仪分析其主要化学成分。结果表明: 气溶胶的化学成分浓度呈现春季最高、冬季次之,夏季最低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二次离子SO42-、NO3- 与NH4+ 占到近40%;总碳TC浓度占21%;Al、Si 、Ca和Fe等地壳元素仅占总质量浓度的13%;海盐离子占7%,二次离子污染是影响厦门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9.
基于Landsat TM影像的水体信息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Landsat 5 TM影像,以芜湖市沿江区域为试验区,利用水体指数模型(NDWI、MNDWI)、单波段阈值法(LBV变换的B分量)、波谱间关系模型(KT3+TM4>TM2+TM7),以及新提出的波谱间关系模型(KT3+TM2>TM4+TM3)进行水体信息自动提取的试验,从定性与定量2个方面对5种方法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波谱间关系模型提取水体的精度最高,为93%;受到植被和建筑物等因素的干扰最小.  相似文献   

20.
利用四川盆地50年(1961—2010)来122个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分析盆地年均干能见度时空分布特征和年际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干能见度多年均值为18.8km,并存在与气候、人口分布、工业和城镇发展紧密相关的4个低值中心(约11km左右).2)盆地中约71%的站点(87个)的干能见度呈下降趋势,其气候倾向率在-4.5~-0.07km/10a之间;约29%的站点(35个)的干能见度呈上升趋势,其气候倾向率约在0.08~3.3km/10a之间,干能见度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于盆地的北部边缘.3)盆地干能见度存在明显季节变化,夏季最好,冬季最差.4)干能见度下降趋势主要与风速下降、气温变暖、能源消耗和人口增加带来的人为排放的增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