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一、语言、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 1.符号 符号又叫做记号、指号,是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包 括形式和内容两部分。符号的形式是物质的,具备指代他种 事物的能力,所以又叫做“能指”。相应地,被代表的事物就是 符号的内容,被称为“所指”。能指和所指共同构成符号实体,  相似文献   

2.
能指与所指是艺术符号的一组基本关系,用它解读中世纪与艺复兴艺术作品的演化史,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世纪艺术符号的所指大于能指,能指为所指服;艺复兴艺术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处于一种和谐、平衡的相互依存中,能指、所指相互为对方服务;从印象派到现代主义艺术符号的能指大于所指,或所指意义抽象、模糊,或所指意义被能指形式抽空。  相似文献   

3.
在结构主义语言观里,语言是能指和所指相互作用而自成一体的符号系统。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对应的,一定的能指代表一定的所指,两者不可能分隔。在语言运用过程中,能指和所指是不具备任何的独立性的。人们一方面习惯性地遵从语言符号中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固定关系;另一方面,对这种关系的长期不变又会感到单调和乏味,因此,要求新的语言因素的注入。这种要求较好地体现在现代诗歌领域。现代诗歌语言打破了能指与所指的单向对应关系,创造出各式各样的“单一的能指”对应“无限所指”的诗歌形式。  相似文献   

4.
语言符号系统中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一直颇有争议性。作为辨识或诠释语言符号意义的依据,语言理据可以反映能指与所指的联系。本文从语音、形态、语义、词源和文字五个层面分析英语词汇的理据性。  相似文献   

5.
语词与概念的关系也就是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本从新词产生时能指和所指的任意结合,随着历史的发展能指和所指关系发生的变化(所指相同,能指不同;能指相同,所指不同)以及流俗词源中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几方面进行论述,以期通过一些具体的语言现象剖析汉语语词与概念在历史发展中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前面两篇文章中,我们考察了同源词词义运动的轨迹以及生成同源词的条件。这对我们认识语言的基本属性,认识汉语词汇的系统结构是有所裨益的。同时这种认识对正确地进行训诂工作,探求汉语词汇的发展规律、辞典编纂、汉字研究工作都具有应用价值。下面,我们择其荦荦大者,作一点举例性的阐述。 (一)关于“任意性”与“必然性”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说:“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或者,因为我们所说的符号是指能指和所指相联结所生的整体,我们可以更简单地说:语言符号是任意  相似文献   

7.
艺术与语言一样,都是由能指与所指构成的符号实体。艺术作为一种具有形式性与结构性的感性具体存在,由于所指具有非固定性与生成性,其能指便有着相对独立的本体地位。而语言只是一种纯粹的符号存在,能指仅具有传达固定所指的作用。诗歌要把语言符号转化为艺术符号,就必须充分利用语言潜在的诗化基因,使抽象的符号存在成为具有形式性与结构性的感性具体存在。因此,突出能指、塑造能指、追求能指与所指的相互转化性,就理应成为诗语言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符号论美学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风靡欧美的美学思潮。它认为,符号是揭示意义的一切现象的集合。符号美学主要是围绕“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这一命题而展开,它由能指和所指两部分构成。以符号美学的观点看来,古诗词阅读也是一种符号,这种符号是由外在的语言形式(能指)和这种语言形式所揭示的文化内涵(所指)所组成,而这种文化内涵的实质就是人类生命活动历程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索绪尔将符号定义为能指和所指即音响形象与概念结合所构成的整体。此概念的提出对符号学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简单分析能指和所指的概念及其任意性,并通过具体的事例分析说明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帮助语言学习者更深刻理解他们含义。  相似文献   

10.
按照索绪尔提出的确定语言符号价值的原则,我国学界一致认为,一个语言符号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所指和能指可以交换,而且在于它与其他的语言符号可以在能指和所指两个方面进行比较。这种解读凸显了价值的特殊性,忽略了价值的一般性。如果对索绪尔的语言价值理论进行哲学视角的分析,运用价值一般的概念,我们可以达到对同一理论多元化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本从词汇内涵和外延的概念入手,分析、对比英汉语词汇在内涵与外延方面的差异。作主要从外延相同、内涵不同;外延不同、内涵一致;外延和内涵都有差异等三方面进行探讨,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减轻其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2.
从音、形、义来说,很多英语词汇的形成都具有理据性,隐喻是语言意义变化特别是多义现象产生的重要来源,隐喻在词汇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对词汇的理据起很大作用。人类有意识、有根据地借助隐喻的思维来构建语言的内涵和外延。词汇的理据性是语言的一个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3.
《易经》的阴阳卦画纳入文字学解释模式下,将面临难以解决的困惑;将其纳人结构主义符号学解释模式下,结合符号学语言与言语、所指与能指、组合段与系统、直接意指与含蓄意指等进行考察,相对于文字学模式而言,符号学模式更符合《周易》哲学系统。  相似文献   

14.
从语义学角度透析同、近义词的意义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析同、近义词之间的差异,词汇学不外乎从字面意义、隐含意义、语体色彩、词的搭配、上下义关系等角度入手,但辨析词义的方法缺乏系统性,没有较为科学的理论体系。从语义学角度透析同、近义词的意义关系,揭示了系统而有效的词义辨析方法。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它记录着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反映着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正是历史的进步,才使得对等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产生的不同的内涵。英、汉语言中,动物词汇常发生语义重叠现象,即词汇对应关系。但是,由于英、汉两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而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英、汉两种语言中,通常会出现一种动物的概念意义完全相同,其文化内涵却有明显差异、相互矛盾甚至意义相反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比喻用法涉及言语在语义场的根本变化,使人既能意识到言语的字面的意义,又能意识到它的比喻意义。联想意义是语言符号唤起的联想或是所给予的暗示,或是其内涵、外延对读者产生的印象。了解暗喻与联想在语言交流中的意义,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7.
词源意义与词汇意义论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汉语词源学的"意义"与词汇学的"意义"二者实质不同,属于完全不同的范畴;但长期以来不少同源词研究经常不能严格区别二者,导致确定同源词"义同"、"义通,,标准的混乱.在辨析词源意义与词汇意义之别的基础上,对词源意义的实质和内涵进行探讨,进而讨论词源意义的表述问题.  相似文献   

18.
英、汉语言中,动物词汇常发生语义重叠现象,即词汇对应关系。但是,由于英、汉两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而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英、汉两种语言中,通常会出现一种动物的概念意义完全相同,其文化内涵却有明显差异、相互矛盾甚至意义相反的情况。因此,英、汉语翻译中,应该充分考虑动物词汇的概念意义与文化意义的异同,以便正确传译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Before the advent of symbolism, i.e. before the end of the 16th Century, algebraic calculations were made using natural language. Through a kind of metaphorical process, a few terms from everyday life (e.g. thing, root) acquired a technical mathematical status and constituted the specialized language of algebra. The introduction of letters and other symbols (e.g. “+”, “=”) made it possible to achieve what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greatest cultural accomplishments in human history, namely, the constitution of a symbolic algebraic language and the concomitant rise of symbolic thinking. Because of their profound historical ties with natural language, the emerging syntax and meanings of symbolic algebraic language were marked in a definite way by the syntax and meanings of the former. However, at a certain point, these ties were loosened and algebraic symbolism became a language in its own right. Without alluding to the theory of recapitulation, in this paper, we travel back and forth from history to the present to explore key passages in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syntax and meanings of symbolic algebraic language. A contextual semiotic analysis of the use of algebraic terms in 9th century Arabic as well as in contemporary students' mathematical activity, sheds some light on the conceptual challenges posed by the learning of algebra.  相似文献   

20.
汉字体系的文字符号分成三种,即表意字符、借音字符、借义字符。随着这三种字符的发展和成熟,能记录汉语书面语的汉字体系终于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