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距离”是一个用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程度和相互理解程度的深浅度的概念.本文对前人的研究进行分析,就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段的人的人际心理距离的表现、成因、以及对策进行综述,意在使后人能更加清晰的认识以及继续研究心理距离问题.  相似文献   

2.
《小学生》2007,(9):20-21
一群豪猪在寒冷的冬天相互接近,为的是通过彼此的体温取暖以避免冻死,可是很快它们就被彼此身上的硬刺刺痛,相互分开,当取暖的需要又使它们靠近时,重复了第一次的痛苦,以至于它们在两种痛苦之间转来转去,直至它们发现一种适当的距离使它们能够保持互相取暖而又不被刺伤为止。同样,人与人之间也应有一定的距离,即“身体距离”和“心理距离”。“身体距离”即“私人空间”;“心理距离”即“孤独感”。  相似文献   

3.
远程教育教学实践正以一种超越时空界限的方式拓展教育,不断推进。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在线教育机构进行投资,目的是增强学生在网络学习中对学习体验的沉浸感。然而,尽管如此,在包括在线教育在内的远程教育中,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距离并不能完全消除。本文将探讨"距离"及其在在线教育中的心理表现。它将被证明,在线教学实践可以被塑造和组织。这样,学生和他的机构之间可以达到一个最佳的距离,并在需要时超越,以减少孤立感和增加学习责任感。建议将学习情境化,缩小学生与彼此、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心理距离。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科技可以帮助人类测量出任何宏观的或微观的距离,但是,有些距离,科技似乎也会显得束手无策,譬如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迄今还没有谁能够测量出来,当我们说"距离产生美"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用文学的语言来进行描述和感知,如"天涯若比邻","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虽然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心理距离从来没有人能够对它进行量化,我们对它却充满了探寻的执著和美的追寻。但是,由于这  相似文献   

5.
布洛和葛兰西分别提出过"距离说",两人主张的内涵并非恰恰相反,而是能够相互补充的。同时,他们提出各自的主张时,并不是站在同一语境之下,即布洛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距离说",而葛兰西则是从审美批评的角度提出"距离说"。  相似文献   

6.
略论人际交往中的距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往往为“距离”所困,所以常常迁怒于“距离”。其实交往距离是一种心理距离,它的存在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必要。笔以为要摆脱“距离”之祸,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与他人保持适当的交往距离;根据自己与交往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在交往中选择恰当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通过对空间、时间距离的巧妙选择调整交往双方的心理距离;通过对方与自己交往过程中所选择的空间、时间距离来判断对方与自己的心理距离;要善于识别伪装的心理距离;要遵循循先淡后浓,先疏后密,先远后近的交友之道。  相似文献   

7.
心理距离是指人们在群体或组织的共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近或疏远,互容或对抗的程度,校长与教师的心理距离,是指在学校教育和管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校长与教师之间关系亲近或疏远,相容或排斥的  相似文献   

8.
审美的主客体之间有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而从物理与心理相统一的角度来认识审美距离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电影审美距离为出发点详细阐述了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心理距离对电影审美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赵亚勇 《考试周刊》2011,(46):142-143
为探讨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心理距离,寻找解决的科学途径,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分析了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产生心理距离的原因,以及危害,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缩小心理距离的方法,以及运动心理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0.
艺术欣赏活动中,欣赏者面对艺术作品往往在心理层面上存在距离感,即心理距离.心理距离太远或太近都不利于获得理想的审美效果.当欣赏主客体之间距离太远时,就需要一定的辅助手段来缩短距离,使欣赏成为可能,想象便是其中有效的手段之一.欣赏者在想象力的催化作用下,拉近与作品之间的距离,进而步入奇妙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1.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校长与教师之间时常发生矛盾并产生心理距离。文章认为,使校长与教师的心理距离保持或缩短在一定程度,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人的距离知觉与距离感觉在非语言符号传递过程中,会影响其情绪的变化并由此产生某种行为反应。我们所说的嫉妒的距离性,既有一维时间距离,也有三维空间距离,还有四维心理距离。招致嫉妒情绪的距离,有时是其一,有时是其二,有时则三者兼而有之。心理距离最终是产生嫉妒与否的关键性因素。嫉妒距离性的实质,即嫉妒主体与嫉妒实体之间的关系能否沟通,以及这种沟通受时空、心理距离影响的程度问题。人们在生活或工作中应掌握好嫉妒的距离艺术,这包括两个方面:不嫉妒的距离和避免嫉妒的距离  相似文献   

13.
齐艳冰 《考试周刊》2009,(4):136-138
第一人称复数we在不同语言环境中使用,透视出说话人与听话人或所指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对于心理距离的分析,在礼貌原则指导下的we的使用,使学习者更加理解第一人称复数we在语境中的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校长与教师之间时常发生矛盾并产生心理距离.文章认为,使校长与教师的心理距离保持或缩短在一定程度,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5.
“距离”本为测量学上的概念,是指相关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一种间隔,这种间隔反映了事物间的远近关系。本文的距离是指人与人的远近关系,它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通常情况下,人们将“距离”分为“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三个层面。其中,心理距离是核心层面,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是两个并列的外围层面。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是心理距离的外在表现,心理距离是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的实质和内化。本文研究重点放在心理距离的层面上。师生距离是把距离的概念应用于教育领域,师生心理距离指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心灵上的远近关系,它反映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间隔程度(以下将师生心理距离简称为师生距离)。  相似文献   

16.
尤靖希 《人民教育》2012,(24):28-30
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空间里,人与人之间在特定空间里的距离,传达着丰富的人际关系信息。体态语言专家马兰德罗指出:"通过空间的使用,人们传递出从地位、身份到兴趣爱好的种种信息。"国外对"个人空间"使用所进行的研究,称之为空间语言学。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拥有"个人空间","个人空间"的大小与人的地位、影响力密切相关。与"个人空间"紧密相连的是"人际距离"。所谓"人际距离",是指人与人之间相处时距离的远近,这种距离折射着人际  相似文献   

17.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究竟应该怎样处理,这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进展和教育的实效.教师选取一个恰到好处的"距离",也就是在教育之前已经得到了"地利",对学生的教育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育的"完美距离",是宽容,是等待,是爱与尊重.  相似文献   

18.
爱德华·布洛的"心理距离"美学理论从"距离"这一特殊角度描述了审美过程中既有距离又有人情的矛盾,并最终使审美过程中的功利与非功利统一在"距离"这一概念之中,这符合审美实践经验.以此为依据,论文对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审美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猪和蝴蝶     
世间存在距离。距离有许多种:月亮与地球之间,是空间上的距离。孔子站在河边,说“逝者如斯夫”,你和孔丘之间,是时间上的距离。白发如新,往事如故,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身边的姑娘不懂爱情,人与物与我之间,是心理上的距离。  相似文献   

20.
"心理距离"是一种心理现象、一种心理认知规律,在我们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涉及和应运到"心理距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遵循"心理距离"的规律,指导学生认识和感知这种规律,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