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经常有学生问我:老师,我们到底为了什么读经典名著?是为了出去聊天的时候多些底气。还是为了汲取做人的道理?是为了增长知识,还是为了“书读的多了自然就会写了”?很多学生甚至坦白地说:“我就没有干过比读经典名著更吃力却不讨好的事情。”的确,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支配下,很多学生“功利思想”严重,拼命挣分数,沉重的学业负担压抑了他们读名著的愿望。加之社会上的动漫、游戏、网络小说以及各类时尚读物充斥着青少年的视野,读名著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成了一种负担。  相似文献   

2.
谷底的名著     
一、名著与经典什么是经典?马克·吐温说:“经典就是人人都想读却都不去读的东西。”而今的年轻人却说:“经典就是人人都不想读却不得不读的东西。”看来“老马”的言论确已过时了。名著是经典吗?  相似文献   

3.
“你每天都读书吗?”“你每天都思考吗?”“你每天都在实践吗?”要是有人问你这些问题你肯定会感到可笑,因为我们每天无时无刻不在读书(读教材、读教参),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思考怎样让学生考高分),又无时无刻不在实践(天天都在上课)。但如果再问你“每天都在读什么书?”“每天都在思考什么?”“每天又在实践着什么?”这时你的回答恐怕不会那么坦然、那么自信吧。  相似文献   

4.
徐爱莲 《现代语文》2013,(12):129-130
新课程下的名著阅读教学有两种极端的做法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一种是重“读”轻“讲”,一种是重“讲”轻“读”。重“读”轻“讲”是指教师只要求学生阅读哪部名著,至于该如何阅读,需达到一个怎样的目标,一概不做出具体明示,学生只是囫囵吞枣地阅读,读完了事。重“讲”轻“读”是指教师代替学生的阅读,把名著的相关资料发下,如整理好的故事梗概,历来中考中常见的题目及答案,至于学生是否真正沉心阅读,名著到底给学生带来怎样的感悟,教者并没有关注。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学生拓展课外知识、提升语文素养。那么,我们的名著阅读课该教什么,又该如何教呢?  相似文献   

5.
语文新大纲明确规定了学生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教育部特别推荐了初中生必读的10部名著。近年来,大语文教学要求将名著推向中考的前台,名著类试题越来越为中考命题者所青睐。宁波市去年考了《水浒》,要求写出这部小说中的英雄及其故事的名称。今年考了《三国演义》。题目如下: 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1分) 请你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本题为加分题,每写对一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代的发展,单凭一张考卷来评价一个学生学识水平的方式,已愈来愈显示出它的缺陷和不足。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学生必须具备的“口语交际能力”就得不到考查。这个部分不去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就很不全面。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陷,江西省芦溪县“以读促说,以说带写”课题组经过“口语测试”实验发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但应该评价,而且完全可以评价。评价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具体做法“口头表达能力”要考,这是老师们的共识。但考什么?怎么考?是组织口试的两大难题。一、先说考什么。课题组在全面研究各位实验教…  相似文献   

7.
关于读名著     
某报记者在暑假中就“中学生为何不读名著”的问题,随机采访了一青年学生和家长,他们提出的理由是:名著属于“闲书”;名著太长,太厚,令人望而生畏;名著与生活没有关系……请你围绕“读名著”的话题,谈谈你的经历、感受和思考。题目自拟。  相似文献   

8.
晚上,我正在办公室辅导学生,家里来了电话。电话那头传来妻子气急败坏的声音:“你也不管管你儿子!你看看,他什么都不会了,连作文都不会写了!”话筒里,我还听到儿子的哭泣声。我很诧异:“你说什么呀?怎么叫连作文都不会写了?”“今天考语文,作文题目是《我的愿望》,咱们儿子写跑题了!”妻子仍然气咻咻地  相似文献   

9.
我看,高考考学生的语文水平,无非是考两种能力:一是“读力”,二是“写力”(过去考师范还需考说话能力)。纵观历来大学入学考试的语文试题,可以说没有离开过“读”和“写”。前几年,考缩写,考改写,岂不是考“写力”?不过,这几种形  相似文献   

10.
读书与写作     
我在高校教授写作三十多年,创作时间逾四十年,这里就读书与写作问题谈点体会。我从小就欢喜读书,找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也无什么目的与要求。后来长大成人,读书养成了一种习惯。但大部时间用于读中外名著,同时也读一些杂书。有些青年同志问我:“你用什么形式读名著?”采取集中与分散两种形式,以集中为主。我在一个时间,比方说一年或半年,集中时间与精力研读某名家名作。如鲁迅全集,莎士比亚戏剧全集,巴尔扎克小说全集和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一年或半年业余时间读完一部名著。这样读.比无目的无  相似文献   

11.
教学实录:一、出示小闹钟导入新课1.这是什么?2.板书课题,看老师怎么写课题的,学生齐读。3.问:你怎么记“闹”字?怎么写的?学生练写。4.评一评学生的作业。反思:用实物导课直接了当,指导写“闹”这个范字并由学生评一评,突出一年级写字教学这一重点。二、读课文,学生字今天呀,小闹钟有个想法,他想找个朋友。那,你们想不想知道他都找到了哪些朋友?那就赶快读课文吧!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①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并且多读几遍。②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反思:在读课文中让学生自己解决字音问题,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2.同桌合作…  相似文献   

12.
正一、高中生名著阅读现状分析上网一搜就会发现,近十年来,人们不断地在调查中学生阅读名著的情况,但结果几乎一致:大部分学生没有读名著。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真正喜欢阅读名著的人较少,他们往往是阅读积累丰富的学生,其中不乏语文尖子生。也有些学生想读点名著,但不知道读什么好。尽管不读名著的孩子一样能长大,但是可以肯定,读名著的孩子和不读名著的孩子长大了会有所不同,读名著是一种需要,读名著是一种提升,读名著是一种超越。要想解决大多数中学生不读名著的问题,首先要知道中学生不读名著根源。  相似文献   

13.
正2017年秋江苏开始使用部编教材,七到九年级的必读名著有12部。镇江地区中考名著的命题范围是12部必读名著加《草房子》和《红岩》。学生读了这么多的名著,考试时得分却不理想,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容易遗忘。名著如果当课外书来读,不考查,学生谁都愿意去读。读了要考,还关系到学生语文学科的总分,这样的阅读就显得沉重了。学生不是不读,而是容易遗忘。2.重视不够。老师重视不够。语文老师布置  相似文献   

14.
古代先哲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文应是学生的心声,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作文如做人,作文教育的核心是对人的生命润泽。我们的中学作文教学,虽然提倡和鼓励学生写“真文”,说“真话”,叙“真事”,抒“真情”,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在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和想法。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许多学生的作文几乎是假话连篇,空话套话满天飞,虚情假意,空洞无物,千篇一律,读了让人生厌。当“应试教育”左右着中国教育的时候,教育就被异化为一种缺少人性的教育。当前作文出现了一种追求功利的倾向,即考试怎么考,作文就怎么写;考试考什么,作文就写什么。  相似文献   

15.
笑话口袋     
爸爸妈妈教张三早上见到老师要说“老师您早!”然后妈妈就用启发式教育问张三:“晚上见到老师应该说什么呢?”“老师您夜!”张三胸有成竹地说。作文课,老师要求同学每人写一篇介绍某种家用电器使用方法的小文章,看谁写得又快又好。同学们正在思考怎样写的时候,平平举手说他已写好了。老师惊奇地对平平说:“请你读一下你的文章。”平平大声读道:“你想知道电视机的使用方法吗?请你认真、仔细地看一看说明书,那上面写得很清楚。”小华在写作文,他有个问题搞不懂,便问当老师的妈妈:“妈妈!什么叫‘具体’,什么叫‘抽象’?”妈妈说:“‘具体’就…  相似文献   

16.
读写新闻     
某女生读了情况不妙《红楼梦》余养健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说,他读初中的女儿读完《红楼梦》以后情况不妙,首先是变得不爱说话,时常出现忧郁状,接着又发现她作业没有先前认真,甚至还有些题目做错了。父亲问她为什么,她说做人没什么意思,“反正到最后什么都是空。”父亲又问:“怎么会什么都是空呢?”她说:“你看贾府,那么富贵,那么繁华,最后不是变成白茫茫一片?”直到这时,作父亲的才感到问题严重,才知道女儿是看《红楼梦》看得入了迷。余养健由这件事情引发了许多关于中学生读文学名著的思考,他认为,在让学生读名著前要做到三点:第一,教师…  相似文献   

17.
名著导读中存在着一些现象:老师以开列书目和讲名著内容代替“导”,或导而不评,学生以做练习题和观看相关影视作品代替“读”,或读而不化,这都导致学生阅读名著的效果大打折扣。笔者认为运用以下四个方面的策略,全面地﹒辩证地、系统地构建名著导读的综合体系,能有效指导学生阅读名著。  相似文献   

18.
一个小学生在读、写、算方面应该养成哪些习惯呢?我在初中一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有如下的想法: 读1.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一般地说,学生是怕读数学课本的,是不懂得读课本的重要性的。例如考试日程是上午考数学,下午考政治,当天早自习的课堂上几乎百分之百的学生都在朗读、背诵政治试题。先考数学为什么没有人看数学呢?一个学生的回答是:“数学老师布置的作业题早做完了,剩下的作业是叫看书,没头没脑的,怎么看?反正题目会做了,还看书做什么?又不考书!政治题目,背一題是一题,总能碰上几题。”  相似文献   

19.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1.教师板书“心愿”,引导学生理解“心愿”,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有什么心愿。2.你们想知道月亮有什么心愿吗?3.补充课题,教学课题中的生字。请大家看老师写课题,仔细看老师是怎么把“亮”字写漂亮的。谁来当小老师,告诉大家要把“亮”字写漂亮应该注意些什么?学生书写练习:在书上田字格中描一个,写两个。“亮”字原本读四声,但在“月亮”这个词中读轻声。读词:“月亮”。4.齐读课题。读完这个课题,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月亮的心愿是什么?月亮的心愿实现了吗?月亮为什么有这种心愿?)(设计意图:从…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去北京参加民进中央举办的一个经验交流会,下榻在劳动大厦。凑巧的是,叶圣陶先生的长子、时任民进中央副主席的叶至善先生和我住在同一个楼面上。一天,晚饭过后,我邀请叶至善先生到我房间小坐片刻。“三句不离本行”,闲谈时,我请他介绍小时候叶老是怎样教他作文的。他带着浓重的苏州口音说:“不教的。”我好生奇怪,叶老是个作家、编辑,又是个教育家,十分重视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怎么可能“不教”自己的孩子作文呢?叶至善先生见我有些疑惑,说:“你是搞作文教学的,我说给你听,我父亲这么做,到底是算‘教’还是‘不教’?”原来,叶老从不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仅要求其子女每天要读些书。至于读点什么,悉听尊便。但是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要告诉他。除此之外,叶老还要求其子女每天要写一点东西,至于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草虫鱼,路径山峦,放风筝,斗蟋蟀,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听人唱戏,看人相骂……均可收于笔下。纳凉时,叶老端坐在庭院的藤椅上,让孩子把当天写的东西朗读给他听。叶老倾听着孩子朗读,从不轻易说“写得好”与“写得不好”之类的话,比较多的是“我懂了”和“我不懂”。如若叶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