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王蒙新时期的小说批评体现了作家的写作体验,有作家对作家的理解。他从鉴赏出发,用对话方式,以宽容,理解,关怀的态度评价作家作品,营造出宽松的批评氛围,既不“骂杀”,也不“捧杀”,客观,中肯,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他的批评文体别具一格,既有分寸感,又有灵活性,在批评界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2.
辨体批评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批评方法。王夫之对“诗史”的批驳,对不同类型诗歌文体特点的精审辨析,对诗歌文体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特征,都结合具体作品进行了细致分析,他的辨体批评体现了学者的严谨,形成了从体裁规范的角度分析评价作家作品的批评个性。  相似文献   

3.
<正>苏雪林作为中国二三十年代闺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在她的作品中,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和西方文学的博大,呈现出古典和现代兼具的特点,内容清新脱俗,笔触自然灵性,情感至真至诚,给人以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同时,她对生命、对真诚、善良、人性爱的关照,也集中地体现在她的作家批评当中。她在进行作家批评时,着重从真、善、爱的角度挖掘蕴含在作品中的自然美、人性美和艺术美,将这种唯美的元素相辅相生地演绎在批评文章中。  相似文献   

4.
艾丽丝·门罗,加拿大女性作家的代表,其代表作品《逃离》更是体现了女性主义的特点。本文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批评分析艾丽丝·门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女性主义特点。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的文学批评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沈从文有意识地实践着各种文体形式,尤其在语言风格上表现出独创性。在其作品论中,大量色彩鲜明的文学词语以及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本呈现出不同于一般文学批评文本的面貌,形成沈从文独特的语体风格。另一方面,沈从文对现代作家的作品进行了文体层面的评价,表现出对文体方面的高度重视。批评的文体和文体的批评可以说是沈从文文学批评有关文体特征的两个相辅相成的侧面,两者从同一个出发点分别指向主体和客体,构成了沈从文文学批评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6.
马塞尔·普鲁斯特是法国著名作家,他的《追忆似水年华》以独特的形式和技巧成为意识流小说的先驱之作.普鲁斯特的艺术观念也很有价值,他反对十九世纪在文学研究上流行的实证主义,主张文学批评要向内转,要从研究作家的生活背景、人生经历、人际关系转向研究作品的形式.他的批评观念体现了世纪之交的文学批评转向,即从实证主义转向形式主义.  相似文献   

7.
曹乃谦因小说《到黑夜想你没办法》饱受争议,有些学者认为曹乃谦是一位天才作家,大陆研究者一直没能发现他的价值;有些学者则认为曹乃谦的作品有特色,但并不突出。这些并非都是公允之词。试通过剖析曹乃谦的作品及作品相关的批评,发现曹乃谦作品的闪光之点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8.
利维斯小说批评弊病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维斯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渊博的知识对小说批评做了不懈努力,他的小说批评对英国小说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但是他的小说批评有自身的弊病:他关注局部肌理,忽视整体结构;他的小说批评有时关注小说体现的伦理道德、宗教、历史价值等,滑入了另类批评;有时他没能给自己的判断以任何理由;他对一个作家的赞扬往往以贬损另外的作家为前提.所有这些不足之处影响了利维斯在小说批评方面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是一篇历代作家通论,他对先秦到魏晋的近百位作家进行了评论,集中体现了刘勰的作者批评观,也是中国古代作者批评观的代表作。在《才略》篇中,刘勰用了三种作者批评研究法:一、作者比较批评法;二、结合作家和作品来分析的作家批评法,三结合作者与时代的关系来分析的作者批评法。  相似文献   

10.
革新后《小说月报》的编辑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建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在编辑的自觉实践与读者的广泛响应下,于13卷第8号开辟了“创作批评”专栏,逐渐形成了《小说月报》自身的社会历史批评模式,体现出“以作家为主体”、“对终极意义的执着追寻”的批评风格。在《小说月报》编辑的积极引导与传播下,现代批评进入了广泛的写作实践阶段,促进了现代文学批评的建立与成熟,在某些方面奠定了现代文学批评的最初模式。但是以作家为主体的批评范式极大地束缚了批评家的主动性,对于终极意义的不断叩问使得批评趋于单一化,忽视了对于作品形式的审美分析。尽管如此,《小说月报》对于现代批评建设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却真真切切地使现代批评获得了独立品格。  相似文献   

11.
只有在文化批评的视角下解读文学文本,体会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才能欣赏到19世纪女性作家特殊的双重写作风格。随着文学批评在文学理论界的淡出,取而代之的是文化批评理论在当代中国的迅猛发展。任何文学作品必然是所处现实生活的反映和写照。我们要想深入探析19世纪女性文学的独特魅力,只能从作家所处的社会与时代去寻找答案。用文化批评作为研究方法来研读19世纪的女性文学,可以看出隐藏在作品之后的社会和政治因素,以及女性作家们艰难的生存环境和自身痛苦挣扎的心理路程。  相似文献   

12.
余华是活跃在当代中国文坛的重要作家之一,其重要代表作<活着>的艺术特点向来备受关注.本文着力用荣格的原型批评方法来分析作品,并试图从中华民族千百年的集体无意识中找出"福贵"等人物所体现的种族记忆,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记忆的方向来解读作品的多层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吴伟洲 《考试周刊》2011,(52):33-34
19世纪美国女作家朱厄特被誉为出色的乡土主义作家,但近年来,她的作品中体现的生态意识逐渐到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将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朱厄特的经典短篇小说《白苍鹭》。  相似文献   

14.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自30年代始至今都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这不仅在于他所用的印象式批评方法,而根本在于他的批评理念批评是一种理解.为了最大程度上理解作家作品的本意,为了获得最大的批评公正性,他从印象式批评走向传记式批评,从艺术评价为主走向证明作品与作家性情一致的道路.然而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他的以文论人,以人论文的评价方法使得他的批评标准实际上是失效的.  相似文献   

15.
人们在分析哈代时,往往把他界定为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和多产的诗人。随着生态批评的兴起,人们越来越多地应用生态批评理论来分析他的作品。文章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分析蕴涵在他作品中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自然是哈代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也是他的精神栖息地。除了关心自然生态,哈代在小说中真实地描述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尖锐的社会矛盾以及人们的精神面貌,体现了他对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传记学批评方法要求在作家——作品——读者这一文学系统中,站在作品文本本身之外,通过对作家传记材料、生活背景等方面进行了解以正确解读作家的作品。其一方面研究作家的生平经历等,以便弄清作品的意义;另一方面,作品也成为作家生活的线索,以便进一步认识作家,即从作家到作品和从作品到作家两个维度。文章将从作家的经历、人格以及对世界的态度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来进一步解读文本以达到对茨威格、R先生、陌生女人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所谓发生学批评方法,就是分析研究作家从创作原型到作品的产生、发展过程的一种批评方法。它大概包括对作家创作过程中三个段落的分析、比较:(一)生活素材的来源。即作家据以写作的事件、人物原型、过去的生活积累等。(二)素材在作家头脑中构思情况,如动笔的契机,构思过程中所受影响的各种思想,设计的故事前后的变化情况等。(三)写成作品之后的修改情况,直到最后定稿为止。  相似文献   

18.
乔伊斯批评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伊斯批评,或者说乔学,已经成为一门学问,甚至一份产业,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可与莎士比亚批评,即莎学,等量齐观。了解乔学对于乔伊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乔学可大体上从一般性批评、《尤利西斯》之前的批评、《尤利西斯》批评、《芬尼根守灵夜》批评作总体考察。这四个方面既相对独立又在一定程度上相互重叠。一般性批评注重作家作品总体,大略包括读解性、评传性、批评性文字三大类;《尤利西斯》批评经历了一个从恶评到好评、从茫然不解到深入研究的曲折历程;《守灵夜》批评或以读解为侧重,或以批评为重点,与《尤利西斯》批评一起构成乔学中的双璧。  相似文献   

19.
司马相如作为汉代辞赋大家,是刘勰《文心雕龙》讨论较多的作家之一。刘勰《文心雕龙》对于司马相如的批评与前人对司马相如的批评截然不同,前人以"依经立论"为原则,而刘勰《文心雕龙》却是以"衔华佩实"为准则,对司马相如的作品从"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两个方面进行批评。其一,对"有韵之文"辞赋作品因其过于华丽,而提出批评和指责;其二,对"无韵之笔"诏策文、檄移文和封禅文等作品给予了肯定。刘勰《文心雕龙》对司马相如的批评,显示了刘勰对汉魏以来文学过于追求形式华丽的一种批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批评功能的角度,考察本世纪上半叶中国三种主要的文学批评形态。第一种是介入创作的批评,批评家用经验、智慧和热情拥抱作品,通过批评心得的诗意传达激活创作的灵性;它和创作一同前进,扶植文学新人的成长,推动文学流派的发展,体现了批评的“艺术关怀”;鲁迅、李健吾、胡风等人可视为其代表。第二种批评追求独立的精神文化价值,它注重阐释作品中可能存在的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意义,它为了拓展批评主体的知识领域,适应批评自我建设的需要,介绍使用西方各种批评方法,推进了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体现了批评的“学术关怀”;王国维、潘光旦、吴世昌等人是其代表。第三种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批评,它在社会矛盾尖锐的改良与革命年代发挥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批判作用,体现了批评的“社会关怀”;由于偏重于作品社会政治意义的引申发挥,批评很难在审美的层次上展开;钱杏屯阝、周扬等人是其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