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河西学院学报》2016,(6):28-31
吐鲁番葡萄沟出土有7件回鹘文叙利亚语诗集残片,其中4页属于叙利亚文《圣咏集》的回鹘文转写本,另有三页属于圣义范著《圣神论》的回鹘文转写本,均为元代之物。这些写本的发现,表明直到元代,吐鲁番操回鹘语的景教信徒,尤其是葡萄沟的景教教会,仍然非常珍视《圣咏集》和《圣神论》。这一文献对西域景教,尤其是回鹘景教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初,德国先后向新疆派遣了四次探险队,于吐鲁番等地发现了大批出自敦煌、吐鲁番等地的古代遗物,其中有不少回鹘文文献。此外,俄、英、法、日本及中国也有大批回鹘文文献入藏,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关注,涌现出大批研究成果,本文针对与宗教(包括佛教、摩尼教、景教)有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回顾。  相似文献   

3.
劳心 《家教指南》2002,(1):81-88
本文试图运用敦煌文献对西州回鹘和龟兹回鹘的形成及兴衰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用吐鲁番出土回鹘文木杵文及汉文史料论证沙州回鹘来自甘州回鹘.  相似文献   

4.
在敦煌、吐鲁番、哈密、库车、莎车等地相继出土的数百件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中,内容涉及古代回鹘人文化生活、土地制度、赋役制度、高利贷、阶级关系、民族关系、社会习俗及宗教等诸多方面,对于研究9-14世纪的回鹘社会历史具有重要价值,百年来一直深受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涌现出相当多的研究成果。本文对20世纪的这些成果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5.
回鹘文本《慈悲道场忏法》是现存最重要的忏悔文文献,对研究回鹘语文及回鹘佛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文对吐鲁番发现的七叶回鹘文《慈悲道场忏法》原文进行了拉丁字母转写及注释。  相似文献   

6.
敦煌吐鲁番出土回鹘文佛教愿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敦煌、吐鲁番等地发现的回鹘文文献中,有11件属于独立的佛教愿文,此外,还有数量更多的以题跋形式出现的愿文,系回鹘佛教徒用于表达发愿超度、祈福禳灾,及兼表颂赞的应用性文字.其中既有印本,也有写本,更有碑铭题刻.从这些文献看,功德主在布施时,一般都要留下自己的姓名、官职及发愿文或功德记等,以表明自己的愿望,体现出济世度人的大乘佛教思想,是回鹘佛教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从其内容与形式看,回鹘文佛教愿文较多地受到了汉传佛教文化的影响,其中不少作品以其形式灵活,韵律和谐,感情笃实,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情而生动感人,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河西学院学报》2017,(3):29-39
在蒙古统治时期,定居在吐鲁番地区的回鹘人不仅将汉文佛经翻译成回鹘文,而且还直接从汉文著作中摘录原文或依据汉文经典进行创作,《因萨蒂经》就存在这种现象。在柏林藏吐鲁番文献中有回鹘人书写的汉文写本《佛说法宝礼》和《弥勒启请礼》,在俄藏敦煌写本中有用回鹘字母拼写的汉语文献《黄昏礼忏》,而柏林藏回鹘文写本U5923则为汉文《弥勒启请礼》之逐字逐句翻译。这些现象的发现与研究,无疑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元代回鹘文佛典和汉文文献的杂混问题。  相似文献   

8.
敦煌莫高窟北区曾发现一件叙利亚文景教 回鹘文佛教双语写本残片 ,曾由段晴和张铁山研究刊布。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写本进一步研究 ,指出了前人不足 ,并重新转写翻译了该文献。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吐蕃与回鹘的文化关系.主要探讨了吐蕃与回鹘的两次大规模接触,敦煌吐蕃文写卷对吐蕃与回鹘文化关系的反映,译自藏文的回鹘文佛经以及吐蕃与回鹘二者在文化方面的相互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蒙古窝阔台汗十三年 (公元 12 4 1年 )古回鹘文景教瓷碑的出土 ,是继《乌兰浩木碑》、《高昌王世勋碑》、《土屯木萨里修寺碑》之后 ,又一重大考古发现。碑文用亚历山大和中国十二生肖两种纪年法纪年 ,反映了景教东传时与中国文化交流的特点。碑的主人是信奉景教的汪古部将军 ,在他 71岁时 ,于今赤峰地区城子村建立宫殿并制碑纪事 ,为后人留下了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1.
耿世民先生是著名的回鹘文研究专家,对西域敦煌出土的回鹘文佛教文献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成就卓著,为国际学术界所推重。他率先刊布了中国收藏的众多回鹘文文献,如《弥勒会见记》、《十业道譬喻蔓经》、《八十华严》、《大白莲社经》、《阿毗达磨俱舍论》等,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突厥学界对回鹘文文献进行全面研究的工作。同时,他还以回鹘文佛教文献为基础,系统论述了佛教在回鹘中的传播及影响,具有重要学术意义,被称作中国突厥学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2.
杨富学 《家教指南》2001,(3):161-171
西域、敦煌出土的为数相当丰富的古代回鹘语佛教文献,是古代回鹘佛教研究的 第一手也是最为重要的资料,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填 补了西域佛教史研究的许多空白,可以说,回鹘佛教文献的研究,是20世纪西域佛教史研 究中成果最为辉煌的领域。  相似文献   

13.
吐蕃帝国于9世纪中叶结束了对河西及西域的统治之后,藏语文在这些地区继续使用,敦煌出土文献中,属于后吐蕃时代的藏语文献多达57件,时代均在10世纪末或11世纪初。既有沙州归义军政权与于阗、甘州回鹘间的通信,也有沙州与和周边地区相联系的书札,更有当地人所写的佛教典籍。藏语之所以在河西及西域长期流行,与吐蕃对这里有过数十年的统治密不可分,也与当地固有的多语言环境密切相关,自8世纪中叶始,藏语便逐渐成为当地居民母语之外的一种共用语,况且藏文字母较易掌握。这些因素促进了藏语文的广泛流行。影响所及,在西夏国境内,古藏文也得以流行,有关文献在黑水城和绿城也有发现。西藏本土缺乏9世纪中叶以后至12世纪以前的藏文文献,这些写本与印本的发现,正好有填补空白之价值,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4.
刘韬 《家教指南》2016,(6):93-101
关于库木吐喇石窟唐与回鹘时期壁画的年代问题,长期以来模糊不清,尤其是对回鹘时期洞窟壁画的分期与断代,目前条件尚不具备。本文尝试以样式论与风格学等方法,综合石窟形制、图像内容与题记等因素,试对库木吐喇唐风洞窟第15至17窟、回鹘风洞窟第12窟壁画的绝对年代进行探索,并以此为标型窟探索唐与回鹘时期库木吐喇部分洞窟壁画的相对年代。  相似文献   

15.
敦煌莫高窟壁画盐害主要来源于可溶性盐(NaCl和Na<,2>SO4)与水的相互作用.本文依据沉淀电导滴定原理,建立了一种用于分析莫高窟壁画地仗中Cl-和SO2-4离子含量的方法,对比研究了莫高窟第98窟地仗坚硬处和地仗酥碱处可溶盐阴离子含量,并与离子色谱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快捷,可用于莫高窟壁画地仗可溶盐的现场快速分析.  相似文献   

16.
公元840年,由于内部争斗、外族入侵,加上自然灾害,漠北回鹘汗国分崩离析,部族向西、向南迁徙.其中,"葱岭西回鹘"和"高昌回鹘"这两个源于同一文化母体的回鹘分支,由于不同的历史环境导致文化走向了不同的道路,但后来又逐步融合.  相似文献   

17.
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一种语言会有多种方言或地方话。喀什话作为维吾尔语中心方言的一个分支,在方言词和语音、词汇、词法结构方面跟其它方言包括自己所属于的中心方言也有一定的差距。论文对维吾尔语喀什话和维吾尔语标准语进行详细地对比,并分析其中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探析了维语的时间隐喻,阐明了维语的时间是其他源域主要是空间域映射的结果,并从隐喻角度考察了维吾尔民族认识时间概念的途径和方式,进而说明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现象。  相似文献   

19.
7~13世纪古代维吾尔人民及中亚各民族曾经相继使用过突厥如尼文、回鹘文,并用这些文字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记载并保存了大量有关社会、历史、佛教、经济等方面的文献。笔者在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的基础上对突厥碑铭文献《阙特勤碑》、回鹘文佛教文献《弥勒会见记》及另一部回鹘文文学名著《福乐智慧》的名词格位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