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什么是爱     
在小学校的一间教室里,有几名学生。一个学生天真地问老师“老师,什么是爱?”老师觉得这个孩子提出的问题十分有意思,值得好好回答。当时正是课间休息的时候,于是老师要求学生到校园里去玩儿,并在重返教室时带回一样他们喜爱的东西。孩子们都迅速地跑到外面。在他们回到教室后,老师说“:我希望每个同学都拿出自己带回的东西。”一个学生回答说“:我带回了这朵鲜花,它好看吗?”第二个学生说“:我捉到一只蝴蝶,你们看,它的翅膀多漂亮呀!我会把它收藏起来。”第三个学生则说“:我抓到一只小鸟,它是从树上鸟巢中掉出来的,你们看,多好玩儿啊!”就…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常要求学生“把话说完整”。例如,老师问:“这一课我们学了几个生字?”学生答:“十一个。”老师便说要“把话说完整”,然后重新找人回答,直到答出“这一课我们学习了十一个生字”,才算符合要求。这个要求有无必要呢?  相似文献   

3.
近日,笔者与同事闲聊时,问他们:“学生是不是教育的资源?”同事们都说是。“为什么说学生是教育的资源?”同事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回答的很模糊。问完他们,自己也在想,学生到底是不是一种教育资源?一日,一位教师教学《加法应用题》一课,当他给学生讲解“树上有8只鸟,又飞来了7只,一共有多少只”时,一位学生举手,也说一个题目:“妈妈昨天买来了15个果冻,我吃完了,要妈妈今天再给我买20个果冻。”没说问题他就坐下了,老师请他再补充上问题。“妈妈一共给我买来多少果冻?”经他这么一说,其他的学生也跟着来了,也要出题目。有爸爸买鸡蛋,又买萝…  相似文献   

4.
上星期,一堂以“侃闲”为题的语文活动课,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课前布置学生课外阅读,并在生活中去观察、积累,课中不受时空的限制,侃出自己认为精彩的“闲话”。只要求每个人侃完后.留给听众一道思考题。当学生主持人宣布“侃闲”开始时,学习委员“蹭”地一下站起来,用洪亮的声音说:“我侃成语,班门弄斧也好,一鸣惊人也罢,来个抛砖引玉,提个问题请回答:才疏学浅,鼠目寸光的反义语各是  相似文献   

5.
在历史课上,教师要求学生先阅读课文的一段文字,然后根据这段内容提了几个问题,可是学生们回答问题时还到处去找。看着他们的表现,教师很无奈地说:“答案就在刚才你们阅读的内容里。”  相似文献   

6.
近日,到某校听课,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院“圆锥的高有多少条钥”一名学生回答院“老师说过,圆锥的高是顶点到底面圆心之间的距离。因此,圆锥的高只有一条。”后来,不少学生回答问题时,都以“老师说过”开始,再说出相关定律、定义或公式。  相似文献   

7.
一、鼓励学生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和“难”都反映出学生在思考问题的途径上产生障碍。因此,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让学生讨论回答,或教师作答,回答时围绕阐明思考问题的途径为准则。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学生问:“通分母”和“通分子”都能比较分数的大小,为什么计算异分母加减法时,只通分母不通分子呢?  相似文献   

8.
朱芳 《阅读与鉴赏》2008,(10):32-32
有一个智者。他的身边有一大群慕名向他拜师学艺的学生。一天凌晨,天还未亮,四周一片漆黑,智者问了他的学生一个问题:“你们谁可以告诉我,什么时候才可谓黑夜的结束、白天的开始?”学生们面面相觑,大多都回答不上来。这时有一个比较机智的学生说:“是不是可以说,当你能看见前面走过来一个动物,并能分辨出它是一只绵羊还是一只山羊时,就是黑夜的结束、白天的开始?”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天,在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回答说“弯弯的月亮像小船”时,星子——一个胆大的女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弯弯的月亮像豆角。”老师不高兴地说:“你的回答是错误的。全班同学都说像小船儿,你为什么偏偏要说像豆角呢?”几年过去了,星子也当了老师。有一天,她同样问学生“弯弯的月亮像什么”这个问题,学生们还是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像小船儿。”星子期待地注视着大家,“有没有和这个答案不一样的?”此时,一个叫田菲的女生站起来:“弯弯的月亮像镰刀。”星子很高兴:“田菲的回答是正确的,当然其他同学的回答也是正确…  相似文献   

10.
《蒸发》一课的教学任务之一是让学生知道水在蒸发时要吸收热。第一次上这部分内容时,我按照课文安排,先是让学生回忆:“夏天,刚从游泳池里出来,身体有什么感觉”,想借学生回答“凉快”说明水的蒸发是需要吸收周围的热,可没想到学生只  相似文献   

11.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很难做到要言不繁,往往藏头掖尾,词不达意,需听者细加琢磨才能明白其意,这是“说”。至于“写”,作文真正“句子通顺”的不多,不少写得疙疙瘩瘩。而“句子通顺”是小学生作文训练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学生说写能力低,笔者认为与其语感能力有关。“感受→理解→运用”是语感发展的规律。语感训练作为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它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目前部分教师对语感训练只注意了“理解”和“积累”,让学生多读、多背,而忽视了“运用”。更有不少教师误以为语感训练只限于书面语言。其实,所谓“语文”,…  相似文献   

12.
我们时常会发现这样两种情景:教师提问后,学生们举起了一只只小手,当一位学生没有回答好老师提出的问题时,老师马上把脸一板,送给学生一个寒心的“冷笑”,学生不如所措,灰溜溜地坐了下来,这是一种情景。而另一种情景是学生没有回答好老师的问题,老师却送给学生一个温暖的“微笑”,让他坐下来再好好思考。  相似文献   

13.
因势利导     
【案例】前不久,听一位老师上《三只白鹤》,课堂中出现了一个意外:在初读课文后,教师问:这三只白鹤能不能找到大鱼呢?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然后用“第__只白鹤__,因为__。”来回答。交流时,学生回答第一、二只都不能找到鱼,并讲了找不到鱼的原因,当说到第三只白鹤时意外发生了,一个学生说第三只白鹤也找不到鱼,理由是河边有很多柳树。  相似文献   

14.
巧设障碍,激发学生求新求异。这里的障碍是指疑难,或“激将法”。那就是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故意设难,“挑刺”,激发学生“异想天开”。如教《桂林山水》一课,课文中“桂林的山真奇、真秀、真险和漓江的水真静、真清、真绿”时,我向学生提出文中的‘真’字可以换成别的词吗?”。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这一连六个‘真’字,都可换成‘很’字。”有的说“真”字还可变成“非常”、“特  相似文献   

15.
课堂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回答。过了一会儿,只见学生仍有些迟疑,老师鼓励道:“大胆举手,大声回答,勇于表现自我,才能走向成功的舞台!”随后许多学生举起手,坐在南墙角的一位男生此时手举得很高。老师看了看、稍作停顿之后,指着他说:“好,XX同学,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岂料话音刚落,就引来一阵哄笑和唏嘘。老师旋即以锐利的目光扫视四周,转而对那位男生说:“你大胆发言。”教室渐趋平静。  相似文献   

16.
芦世佳 《小读者》2012,(7):33-33
老师在讲课时.希望学生能充分理解慈善的含义.就举了—个例子说:“如果一只驴背着很重的东西上山,而主人仍对它拼命地鞭打,这时我上前加以阻拦.你说这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美德?”—个学生马上就回答:“兄弟般的情谊。”  相似文献   

17.
掌声应无痕     
进入新课改以来,教室里的掌声越来越多了。每次听课,总是听到教师鼓动性的话语“:说得好,掌声鼓励。”于是,伴随着有节奏的掌声,全班齐说“嗨、嗨、嗨,你真棒”。回答问题的学生在掌声中坐下来了。面对着激情的教师和面部表情、鼓掌劲头不一的学生,我生出了许多的“为什么”。掌声,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肯定。学生问题回答得好,给以掌声祝贺,学生有了成就感;学生的回答离要求有点距离,教师示意大家以掌声鼓励,回答问题的学生有了勇气。可是,对于鼓掌的学生来说呢?听一节公开课,教室里数次响起掌声。我坐在一个学生的旁边,听到他说“:又要…  相似文献   

18.
课堂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回答。过了一会儿,只见学生仍有些迟疑,老师鼓励道:“大胆举手,大声回答,勇于表现自我,才能走向成功的舞台!”随后许多学生举起手,坐在南墙角的一位男生此时手举得很高。老师看了看、稍作停顿之后,指着他说:“好,XX同学,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岂料话音刚落,就引来一阵哄笑和唏嘘。老师旋即以锐利的目光扫视四周,转而对那位男生说:“你大胆发言。”教室渐趋平静。  相似文献   

19.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沉默”成了课堂教学中必须打破的状态,于是,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许多老师精心设计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而很少思考让学生“静”下来的策略。在课堂上,许多老师经常发出的教学指令是请同学们“踊跃回答”、“积极讨论”,而很少要求学生在回答和讨论之前静静地“沉思”,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回答、这样讨论。在课后反思时,经常听到老师自责地说“这节课气氛还不够活跃,学生的讨论还不够热烈”,而很少听到老师说这节课留给学生深入思考的时间如果再充裕些就更好了。  相似文献   

20.
贾小飞 《语文天地》2014,(28):32-33
目前,语文课堂的提问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课堂效率。如果教师注重问题的有效性,注意提问方式,将会使学生受益更多,也会让自己更加成熟,成为一名优秀的有影响力的教师。一、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1.无意留白式提问有的教师会习惯性地问道:“两只黄鹂鸣什么?”学生一齐回答:“翠柳,”“一行白鹭上什么?”学生高兴地回答“青天,”……这种无意留白式提问,教师只想复习一下或只是随口一说,本来没有问的意思,但是学生的热情高涨,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