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大学教师关系伦理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教师的关系伦理存在于教育与社会、教学与科研、师生交往以及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而当前社会责任感缺失、教学与科研关系失衡、师生关系异化及学术道德失范等大学教师关系伦理错位问题的存在,必然要求我们重建和谐的大学教师关系伦理。这就需要大学教师形成独立的人格,教学与科研并重,建立和谐的师生伦理关系,同时要完善伦理规范,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  相似文献   

2.
大学学术管理制度伦理建设是提升大学学术管理制度效能和制度伦理道德水平、激发大学学术活力的有效途径和机制。大学学术管理制度伦理建设不仅是满足大学学术活动范式现代转型以及大学学术管理实际的需要,也是解决大学学术管理伦理诉求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大学学术活动的底线伦理、责任伦理、交易伦理与诚信伦理、合作伦理与共享伦理以及价值伦理与身份伦理等构成了大学学术管理制度伦理的内涵和特性。构建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大学学术管理制度体系不仅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章程,建立以伦理道德规范和要求为基础的学术管理制度体系,而且需重视学术管理制度伦理自身建设的完整性,并健全大学学术道德规范相关制度建设,强化制度伦理在学术管理中的权威地位和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3.
高校教学评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不仅需要斟酌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也要考虑参与评价活动的个体或组织之间行为伦理的合理性、公正性问题。大学作为伦理性实体不仅自身存在着伦理关系,还要以自身伦理的实践为学生和社会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高校教师作为教育者担负伦理道德代言人和伦理道德教育家的角色,高校教师作为“学术人”也要遵循一套学术伦理规范。大学教学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所以大学教学内在地具有伦理属性。教学评价是对大学教师的教学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其具有特殊的伦理品格。在实践上,教学评价的目的应为师生的全面自由发展,在评价主体应包含教师本人,评价内容应该全面且侧重师德的发展性,评价过程应公开、公正、公平。  相似文献   

4.
导学关系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基本的师生关系,它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导学关系出现了一些失范的现象,主要有经济雇佣型失范、社会伦理型失范、自由放任型失范三种。为规范这三种失范的关系,就应该在导师和研究生之间构建协同型导学关系,使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平等的深度合作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5.
网络给大学生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问题也接踵而来.大学生网络失范主要表现在意识、规范和行为等方面.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的对策,以期规范大学生网络伦理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已经进入阶层利益分化、利益博弈与利益冲突时代,政府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与协调者,理应具有公正、宽容、责任与协调的伦理情操,在阶层利益整合中树立人格榜样。现实中,行政伦理失范增加了政府整合难度,甚至使其陷于众矢之的境地,在阶层利益整合中研究行政伦理失范原因与规范措施是阶层和谐建设的必然抉择。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初的中国,其文明形态、经济体制等各方面都处于一个激烈变革的转型期,行政伦理也不例外。旧的伦理规范失去了效用,而新的伦理规范尚未完全确立。这导致了诸多的行政伦理失范问题,如权力寻租、权钱交易等。文章对行政伦理失范的表现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系统的治理对策,以期尽早地解决行政伦理的失范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中国行政决策过程中,行政决策主体往往会置行政决策伦理规范和原则干不顾,导致损害公共利益的腐败现象时常发生,行政决策权力经常被用来满足个人利益。阐述了当代中国行政决策伦理失范表现和危害,分析了当代中国行政决策伦理失范的成因。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由于制度本身的弱点及行政领域公共资源存在的特殊性,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行政主体的失范.这些失范主要表现为:权力依附型、权力本位型、权力寻租型、权力泛化型.加强行政伦理建设,规范行政伦理,需要切实把握公共原则,不断健全行政伦理制度体系,积极开展行政伦理教育,努力完善行政人员的行政伦理修养.  相似文献   

10.
大学学术道德传统的探讨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学术道德传统中,德性道问、行己有耻、於穆不已、兴灭继绝的学术伦理道德思想对古之学者在为人和治学上都曾起着重要的约束、规范作用.对学术道德传统的探讨,对于当今大学树立正确的学术伦理观念、推进学术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学术道德失范行为问责机制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