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明清小说作者凭借他们的科举经历和对科举社会的了解,为我们提供了一批重要的科举资料。这些资料补充了科举文献中不详细或未曾载录的内容,同时也反映了科举制度中的一些差异。其中关于科举制度的规定与实际操作之间都存在诸多差异,查阅明清小说发现,对于科举阅卷和科场的实际情况就与史料记载有着较大出入。  相似文献   

2.
科举文献是直接记载科举制度及其运作历史的文献,其种类繁多,又有着极高的史料价值。今甘肃省图书馆藏三种地方科举文献为甘肃士人刊刻的各类硃卷、甘肃乡试同年齿录与甘肃乡试题名录。  相似文献   

3.
黄明光 《考试研究》2015,(1):103-106
明代民族区域乡试主考官与监考官队伍的异种民族监控,乡试监考官由外省人员组成,乡试监考官的文化水平及科举功名的高要求,乡试监考官官位要求品级高且文官与武官结合的监考团队是明代云贵川桂四省科举乡试的特点。就借鉴明朝科举乡试考官经验,结合2014年河南高考舞弊案件,提出了在高考县市考点安排少数外地监考教师;提高高考监考人员的学历与职称要求,认真筛选监考人员;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科学选用公安、武警人员参加高考监考团队;制定《考试法》,加大对监考人员舞弊违法行为法律处罚力度等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清代后期,随着考生群体的逐渐膨胀,山东乡试录取率不断下降,至清末时经常在5%左右。由于捐输的次数与幅度等因素的影响,在人口规模庞大的背景下,山东乡试人均中式率通常低于浙江、江西、福建等科举大省,以及广东、河南、山西等科举中省。探讨清代后期山东乡试之竞争及乡试竞争的省际差异情形,对于当今部属重点高校招生名额的省际投放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5.
科举经费对科举考试的有效开展意义重大。清代科举经费名目繁多,尤以考试过程中科场运作经费名目最多,不过就其大者而言,主要包括科场食用费和员役工赏费两项。通过分析和探讨清代河南乡试科场运作经费开支情况,发现清代河南乡试科场运作经费不仅名目繁多,支出占整个乡试经费开支中比重最大,其经费支出情况还具有规范性、等级性和人文性特点。  相似文献   

6.
1903癸卯恩科乡试成为中国科举史上的末科,是时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但若将其放入20世纪初叶中国晚清的内外大势之中,末科的诞生似乎又具有着不可逆转的必然性。因而,本文拟以《大公报》中的相关文献为参考资料,对此次乡试进行探讨,以期见微知著,对晚清科举所面对的内外大势进行详细考察,同时也对晚清政府和士人的心理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7.
科举在明清社会中占有中心地位,它并不局限于文人的范围之内,明清时期许多社会风尚习俗都受到科举的影响,整个社会心理、社会习俗、社会活动都打上了深刻的烙印。查考明清小说发现,明清时人在取名、科考风俗以及科举信仰方面均形成了诸多共性,并与科举保持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8.
清代科场案接二连三,对清代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顺天乡试案在清代科场案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相对于其他省闱的乡试案,顺天乡试案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因而很值得大家关注。另外,顺天府地处京畿地区,从行政区划上来说,属于直隶省的一个府,因而对于顺天乡试案的研究是河北科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的主试文体,明清小说作者对此十分熟悉,他们在长期的习业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八股文式的惯性思维,转作小说时,这种惯性思维也随之运用其中。这不仅表现在明清小说经常提及八股文等相关内容上,更表现在深层的创作当中,在一定程度上,明清小说的繁荣也有赖于此。  相似文献   

10.
科举是明清时期文人惟一的进身之阶,它在社会中占有中心地位,文人的一切社会心理、社会活动都打上了科举的烙印,文人集会、文人游戏无不与科举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大量的明清小说描述中可以发现,文人集会的成因、内容与文人在游戏中猜的谜语,无不受到科举及其主试文体———八股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徐州是明清时期运河流经的重要地区,漕运对徐州的地方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漕运的畅通促进了明清小说和地方戏曲的传播,明清时期徐州兴盛的科举教育、繁荣的建筑文化和商业文化也都与便利的漕运密切相关。明清时期漕运对徐州地方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推动了徐州运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年在福建莆田市观察里第旧宅发现一批明清科考墨卷,计5000多件。这批墨卷的收藏整理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成之于观察里第的历代主人。今天我们看到的,是由观察里第最后的主人之一林祖藻先生整理的119卷本,定名为《明清科考墨卷集》。这批墨卷起于明洪武,止于清季,既有会试、乡试的试卷,还有道、府、县以及国子监、各级书院的季课、月课、馆课试卷,其地域则涵盖中国十八个省市。这批明清科考墨卷具有很髙的文献价值,我们可以以这批墨卷为基础,编订一部明清科考墨卷书目。这批墨卷还是集佚的渊薮,许多作家,包括名家的佚文赖其保存才得以流传至今。墨卷都有评语,如果把所有评语汇集成册,就是一部制义文话。墨卷中约有1/8为抄件,尤其珍贵,抄件中有部分可能出自收藏者之手。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黄河三角洲进士的地域分布出现较大的变动,这与黄河三角洲科举世家的兴衰有着直接关系;科举世家主要是由移民的后裔发展起来的,在科举竞争中占据很大的优势;经济、人口、教育等因素可以作为考察进士地域分布不平衡的总体观照,但对移民区域来说,更应该关注主导性的因素——移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试律诗,又名"省试诗"或"州府试诗",清人多称之为"试帖诗"。作为科举文体的一种,很多人认为它与明、清八股文类同,并无多少艺术价值可言。其实通过对试律诗题材、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试律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诗的审美传统。而诗歌所流露出的举子心态也正体现了其在强大科举攻势下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15.
人们一般都识认为王国维参加过两次“乡试”,事实上他只参加一次“乡试”,那唯一的一次也是通过走捷径,王国维在科举试场上极为不顺,分析其中原因,我们可以窥见他自开始读书时便与社会读书气氛格格不入,他对应试内容极为反感,不屑于八股时,却醉心于史地考据,义无反顾走他、独学的道路,以此成就了他日后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6.
山西书院文化的历史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书院兴起于宋辽的时期,在山西书院近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宋辽金的发轫期、元件第一个兴建热潮、明代的成熟期和清代的黄金发展期四个阶段,而每一阶段又都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兴衰过程。在明代书院发展史上曾经历过四次禁毁,清代由清初的低迷徘徊到康雍乾时期的大发展,使山西书院发展走向鼎盛,后经嘉道咸的平稳发展和颓败,终于在光绪二十七年与科举制度一起寿终正寝,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郑润培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9(1):105-109,120
以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的《儒林外史》,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明清时期士人的学习观念。这一学习观认为,儿童在七八岁甚至更小时就应该开蒙读书,以反复背诵的方式学习《四书五经》,熟悉八股文格式,为将来的科举考试作准备。在一般读书人看来,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因为高中进士就能平步青云,享受荣华富贵。也正因此,《四书五经》和八股文成为士人所学习的主要知识.其他无关应考的知识一概被摒弃.这一倾向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常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