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6 毫秒
1.
张军  胥芝韵 《科技广场》2014,(6):234-239
星子县旅游资源丰富,宗教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佛教和道教共荣,很适合开发宗教旅游。但综观星子县整个旅游开发现状,宗教旅游并没有成为其专项旅游产品,只是作为其文化旅游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尚未得到很好的宣传和开发。本文对星子县宗教旅游资源作了粗略的梳理,对星子县发展宗教旅游进行的SWOT分析,结果表明,星子县在发展宗教旅游的内部条件上优势大于劣势,在影响星子县宗教旅游发展的外部条件方面机遇大于威胁。并进一步分析了星子县发展宗教旅游的可行方式,提出了星子县发展宗教旅游的对策,以期对星子县的宗教旅游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浅谈九华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文化旅游在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在此以中国佛教名山九华山为例,从文化旅游资源整合、旅游产品创新和生态环境保护三个方面对其佛教文化旅游开发提出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3.
施海燕 《科教文汇》2009,(15):234-234
佛教文化旅游在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在此以中国佛教名山九华山为例,从文化旅游资源整合、旅游产品创新和生态环境保护三个方面对其佛教文化旅游开发提出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4.
武汉拥有悠久而丰富的宗教历史文化,但是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容乐观。以武汉的宗教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并结合文献资料,对武汉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对宗教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龚家勇 《大众科技》2011,(3):141-143
宗教旅游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期,客源市场不断扩大,宗教旅游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湘山寺是传统的佛教寺庙,在桂林市建设国家综合旅游改革试验区的大环境中形成自己的发展规划。文章通过对宗教旅游研究的简单概述,结合湘山寺的佛教文化和全州的地方文化的特点,阐述了融合地方文化的湘山寺旅游产品体系,以期达到地方文化和宗教旅游能和谐圆融,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九寨沟旅游开发对安多藏民族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化多样性是九寨沟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文化多样性资源的保护对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意义.该项研究通过对九寨沟内居民和国内游客的问卷调查,以期了解旅游开发对九寨沟文化多样性的影响.针对沟内居民的调查问卷涉及了住房样式、语言、文字、饮食、服饰、宗教、经济等7个方面,以了解沟内安多藏族居民的文化多样性现状、变化以及他们对自身生活方式改变的态度.对国内游客的调查,问卷设计了"您觉得九寨沟的民族风情如何"、"您在九寨沟的旅游生活,能够感受到较强的民族特色吗?"和"您认为开发旅游对九寨沟的民族特色有无影响?"等和当地文化多样性相关的问题,以了解游客对九寨沟文化多样性现状的感受.对问卷进行数据总结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旅游开发后九寨沟安多藏民族在住房样式、语言、文字、饮食、服饰和宗教等方面均发生了诸多改变.其中,语言、饮食、服饰和宗教的改变率分别为79.4%、84.5%、78.4%和39.2%.对于保护九寨沟文化多样性,文章提出保护安多藏民族文化的生存环境,强调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和建立民族风情区,以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浅议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丹  万俏宇 《科技广场》2007,(10):248-249
宗教旅游资源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其宗教氛围的神秘特性、宗教文化的历史艺术价值、宗教文化的稳定性和变化性,都是吸引旅游者的鲜明特征。本文对宗教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以期对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王娟  刘杨 《科协论坛》2007,(5):222-223
武汉具有丰富的宗教旅游资源,它具有种类多样、历史悠久、文化内涵独特等诸多特点。本文基于对宗教旅游资源特性的把握,对武汉市宗教旅游资源进行了研究并对武汉市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的三层次体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宗教在中国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可以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魅力,在目前我国的旅游资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宗教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西南地区的宗教旅游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本文便是在此基础上,从空间思维概念的角度入手,深入的分析西南地区宗教旅游资源的类型和空间特征,在此前提条件下深入的归纳、总结西南地区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并提出其开发模式的运行机制和实施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著名的旅游胜地——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境内,作为闻名于世的四大佛教圣地之一,想必不少读者早已亲临其地,游览过九华山的胜迹。近年来,九华山还有一些新的景区正陆续开发出来,作为一名旅游地学家,本文作者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对九华山的花岗岩地貌景观做了科学而细致的描述,文笔优美,行文生动,无不给人以全新的感受。特此编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高艳  赵振斌 《资源科学》2016,38(7):1287-1296
文章以郎木寺为调研区域,采用相片引导的半结构化访谈方式获取调查数据。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10.0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依据特征将地方划分为11种类目,并构建8大类及39小类地方意义类目。研究结果显示:自然景点、佛教寺院、丧葬地点、清真寺、食宿地点和村子家乡是受访者认为最重要的地方;“地方特色”、“精神性”、“群体联系”及“情感与体验”构成了受访者地方意义的主体;不同人群对郎木寺地方意义的表征各有侧重,显示出了明显的差异性:当地居民(藏族与回族)依靠宗教和社区生活形成地方感,而外来者(游客与经营者)则主要依靠原生态文化和生计形成地方感;以游客为代表的外来者和以藏族居民为代表的当地居民对地方意义的表征存在竞争关系,这种地方意义的竞争反映了不同人群关于地方权力的博弈,成为郎木寺地方身份变化的动力,也为认识当地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复杂社会现象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12.
蒋依依  张敏 《资源科学》2013,35(2):332-340
研究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了旅游地生态持续性评价体系,以云南省玉龙县为例,将旅游活动集中区作为评价单元,定量评价全县旅游生态持续性状态的空间分异,以综合反映旅游地内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和稳定性,以及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各种需求的满足程度与制约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指标体系反映了生态环境结构与功能、旅游者与当地居民需求满足程度,以及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管理之间的联系与反馈,能够辨识这些关联作用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以旅游活动集中区作为空间评价单元,能够直观反映与分析生态持续状态的区域差异与根本原因,有助于生态管理措施的制定与空间落实;虽然旅游者的大幅增长导致对资源和能源消耗量的增长,同时也提高了当地居民生态保护的意识,奠定了生态保护的经济基础,形成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促进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大尺度区域旅游规划兴起背景下,本研究以陕西省秦岭旅游发展专项规划为例,基于客源群体差异角度,运用认知度和偏好度等值线图对大区域旅游景区认知和选择偏好规律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①成熟型和稳定型旅游景区形成认高知度聚集区,成长型和开发型旅游景区形成低认知度分散区;②旅游景区选择偏好形成聚集区和辐射区,数量选择偏好存在差异,旅游景区空间显示偏好与交通通达性密切相关;③大区域旅游景区认知度和选择偏好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形成了以认知为基础的旅游景区偏好和出游倾向。  相似文献   

14.
哀牢山地理位置特殊,风景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然而却鲜为人知。本文根据笔者实地调查资料和阅读有关文献资料,首先对哀牢山风景旅游资源特色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开发前景,最后提出了全面调查、统一规划等开发保护意见。  相似文献   

15.
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景区(点)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以4A级景区(点)为例,基于GIS技术,通过地理集中指数、分布椭圆、最近邻指数等方法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厦门是旅游景区资源最丰富的城市;旅游景区总体上在市际尺度呈集中分布趋势,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自然景点、红色景点和客家景点是主要景点类型和特色景点类型,其分布范围与区域自然地貌特征、历史文化渊源相符;自然景点、红色景点、客家景点在市际尺度上都呈集中分布趋势,在空间上自然景点、红色景点呈均匀分布,客家景点呈聚集分布。本文认为自然地貌特征与历史文化渊源、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参与是影响海峡西岸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并基于此提出一些优化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伴随世界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形式不断丰富,旅游内容日益多元,众多的旅游形式中,节庆旅游异军突起,成为新时代的宠儿。节庆旅游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受到国内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的,它的产生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地方旅游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进一步将地方的旅游资源特色展现在旅游者面前,带动了地方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本文从节庆旅游的概念、发展状况、存在问题以及解决对策等方面入手,对国内节庆旅游进行了全面阐述,并对节庆旅游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了总结,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7.
澜沧江流域旅游资源空间分异与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域旅游资源形态与特征是流域自然演化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流域角度分析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能够更系统地解析旅游资源的自然特征和变化规律,有助于科学合理地保护与开发旅游资源,促进流域旅游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澜沧江流域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水平地带性方面,随着纬度变化,各类旅游资源主要类型均表现出纬度地带性空间分异;②随着海拔的变化,局部资源单体景观具有垂直地带性分异特征;③旅游资源沿澜沧江干流和支流水系呈带状空间分异;④主体旅游资源主要沿交通干线G214分布;⑤建筑与设施类资源单体围绕城镇集聚分布。基于流域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从空间发展、产品开发和区域联动的角度提出了澜沧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结果可为澜沧江及其它流域旅游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合理开发提供理论指导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李耀锋 《未来与发展》2013,(10):109-113
旅游地开发对当地居民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本文以海南和江西两个旅游村落为例。通过比较分析揭示了旅游地开发后当地居民在心理、社会关系和权力三个层面的变化特点及内在规律,重点关注于其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在此基础上,以构建民生改善为导向的旅游发展模式为-l=lj~.点探讨了对江西旅游发展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9.
农业文化遗产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是一种刚刚引起关注的遗产类型。学术界对该类遗产的研究才刚起步,其中关于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方面的研究更少。农业文化遗产地具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其合理开发能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区域社会经济各要素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也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讨论了“稻鱼共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目前遗产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地区GDP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旅游就业以及传统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而青田县区域经济较为落后、华侨之乡带来的适龄劳动力缺乏对于旅游资源有保护作用,瓯越文化、石雕文化、名人文化、华侨文化与田鱼文化综合形成的特定地域背景和文化形态,对于青田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张安民  赵磊 《科研管理》2020,41(3):142-150
依据自我调节态度理论,采用回归分析探讨了旅游获益感知对居民参与的主效应、交互效应,居民满意度的中介效应以及地方依恋的调节效应。通过对浙江省特色小镇旅游发展过程中居民参与问卷的大样本调查,研究发现:⑴居民参与特色小镇旅游发展不仅受到旅游获益感知主效应的形塑,各种旅游获益感知维度之间也彼此交错协同,型塑出居民参与的鲜活图景。尤其是旅游经济获益感知和旅游社会文化获益感知两维度间存在显著的正向交互作用。⑵居民满意度在旅游经济获益感知-居民参与、旅游社会文化获益感知-居民参与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在旅游环境获益感知-居民参与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⑶旅游经济获益参与机制和旅游社会文化获益参与机制具有普适性;旅游环境获益参与机制受地方依恋的显著调节,具有一定的边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