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正提起"垂帘听政",人们马上就会想起清朝的慈禧太后:在皇帝座位后面垂下一张帘子,慈禧太后坐在帘子后面,朝见百官,决定国家大事,皇帝实际上成了傀儡,而就是在这张帘子后面,慈禧太后主宰着中国的命运。"垂帘听政"其实并非是慈禧太后首创,在慈禧太后以前,早就存在"垂帘听政"的旧例。  相似文献   

2.
1894年恰逢慈禧太后六旬寿诞,慈禧太后下令遵照乾隆朝旧例兴办万寿庆典.甲午战争爆发后,随着战事愈发吃紧,加之清廷内部"帝后党争""和战之争",一度搅乱了慈禧太后的办寿计划,万寿庆典仍由颐和园挪至紫禁城如期举行.通过庆典,慈禧太后达到了加强其政治影响的目的,但也因故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时人将战争失败与太后奢侈办寿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慈禧太后的一生奢华享受,而且特别注意身体内外的保养,如果单从一个养生学的角度出发的话,慈禧太后可以称得上是当时中国的养生大家了。  相似文献   

4.
封建礼教成为慈禧太后称帝的最大心理障碍,帝国主义侵略及国内社会动乱失去了称帝的社会环境,同时又受到皇党的制约。近代日渐泛滥的共和思潮大势更是决定了慈禧太后不可能登上皇帝宝座。  相似文献   

5.
袁甲 《兰台世界》2013,(10):57-58
封建礼教成为慈禧太后称帝的最大心理障碍,帝国主义侵略及国内社会动乱失去了称帝的社会环境,同时又受到皇党的制约.近代日渐泛滥的共和思潮大势更是决定了慈禧太后不可能登上皇帝宝座.  相似文献   

6.
在慈禧太后统治的近50年中,中国历史的发展经历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帝国主义列强的瓜分,不断冲击着清王朝的统治,在守旧与革新的迷惘中,慈禧太后徘徊前进,太后的两张面孔,影响着这个国家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杜以同  刘泽玉 《兰台世界》2014,(10):116-117
在慈禧太后统治的近50年中,中国历史的发展经历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帝国主义列强的瓜分,不断冲击着清王朝的统治,在守旧与革新的迷惘中,慈禧太后徘徊前进,太后的两张面孔,影响着这个国家的命运。  相似文献   

8.
《全国新书目》2013,(4):71-77
《崩溃的帝国1:举步维艰》讲述了光绪十一年,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大权独揽。弱势帝王在强势太后的威逼下如履薄冰、步步妥协,而最终换来的却是大权旁落和国土沦丧。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即将亲政的光绪皇帝该怎样在慈禧太后的威压下谋求机会、中兴大清呢?  相似文献   

9.
清德宗光绪皇帝,名爱新觉罗·载湉,是清朝第11位皇帝,4岁登基,由慈禧、慈安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至18岁。此后虽名义上亲政,然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光绪皇帝痛定思痛,卧薪尝胆,意欲变法图强,却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激烈反对,以致变法失  相似文献   

10.
怀仁堂,是中南海内主要建筑之一,位于丰泽园东北,原为仪銮殿旧址。仪銮殿于光绪时用三年的时间建成,慈禧太后迁入居住并在此殿召见大臣并处理政务。戊戌政变之后,慈禧太后把从事过变法维新的光绪皇帝囚禁于瀛台,自己就在仪銮殿亲自训政,使得仪銮殿取代了紫禁城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政治中心。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皇权制社会,实现对"皇家"与"国家"的稳定治理始终是最高统治者着力追求的终极目标。但这种"家国同治"的传统模式却因清末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的权力关系和家庭角色而不得不改为"家国分治"。光绪帝作为"国主"在实现变法图强的过程中侵犯到了作为"家主"的慈禧太后的利益,为维护"家主"权威,在基于"家庭伦理"所产生的"政治伦理"的逻辑关系下,慈禧太后凭借出色的政治能力收归皇权,通过训政的方式又恢复了"家国同治"的统治模式。由此可见,"家国分治"和"家国同治"的转化既与清廷的政治传统有着密切关系,也与时局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透过戊戌政变后光绪帝与慈禧太后之间的微妙关系,可管窥清末"国主"与"家主"异化与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慈禧太后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不凡的女性,她操纵中国几十年,可谓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相似文献   

13.
晚清时候,国运衰微,大清王朝已成强弩之末.慈禧太后本人骄奢淫逸,上行下效,各级官僚贪污腐化;内忧外患之中,慈禧太后也看到了这一点,想搞一场“反腐运动”,但不知从何处下手.就在这时,一部《官场现形记》成了慈禧反腐的导火索. 《官场现形记》写于20世纪初,作者李宝嘉在动笔写这部小说后,就开始在他自己创办的《世界繁华报》上连载.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作者之一的根正是叶赫那拉氏的后人,慈禧太后是他祖爷爷的姐姐。文中从几个方面讲述了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流苏 《湖北档案》2009,(8):35-36
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北京政变,疯狂捕杀"新党",戊戌变法失败,"钦犯"梁启超在日本公使林权助的帮助下,逃亡到日本.  相似文献   

16.
正庚辛之乱作为近代中国的一个"历史时刻",几乎在所有的经典叙述中都会提及。那么作为事变聚焦点的北京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本文以"仓猝出宫:慈禧太后携帝西逃出城路线"、"督抚转圜:从攻占到开献"、"京官:走与留的分野"、"百姓与拳民:天气作用下的身份转换"四部分,勾勒出历史瞬间的几个画面。一仓猝出宫:慈禧太后携帝西逃出城路线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1900年8月15日)清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慈禧太后仓猝间携光绪帝出宫西逃,由此开始了历时一年零四个月的流亡播迁生涯。关于两宫的出城路线,时人记载至少有三种说法:(1)出德胜门。如朱寿朋《光绪朝东华  相似文献   

17.
周明 《出版视野》2009,(6):46-46
许多人认为“老佛爷”这个称号是慈禧太后专朋的、独有的,这是误解。实际上并非如此,清朝历代皇帝都特称“老佛爷”。  相似文献   

18.
近日,四川省南充市档案馆在整理馆藏照片时,意外发现一张清代慈禧太后的照片(如图)。  相似文献   

19.
笔者和杜心五的幺徒弟朱元廉先生既是同乡,又是莫逆之交,从他口中得知一个关于杜心五受命刺杀慈禧太后的秘闻.  相似文献   

20.
1900年,八国联军迫近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皇帝经太原逃往西安,当时一班人马走到太原时,就缺少接济了。慈禧太后叫找山西银号钱庄界的人来商讨借银钱的事。老板听说朝廷借钱都吓得纷纷逃避了,因朝廷借钱不是小数,起码几十万两银子.不还的话,谁又敢去讨,所以只留下伙计在家看门,当时丧俊臣也只是不到甘多岁的青年伙计.被找去的人都没有敢答应借款的,而丧俊臣大胆的出来,答应借款几十万两解决了朝廷的燃眉之急,后来贾俊臣所在钱庄的老板回来了,知道他借出几十万两,大为光火,把他开除回家了。慈禧太后到到西安后,安定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