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的拔河戏在民间广为流行,并逐渐演化成为一项平民性质的运动,有着丰富的宗教、民俗记忆。宋代的拔河戏不但能表达一种祈求国泰民安的愿望,还能增添节日的气氛,因此受到朝野上下的欢迎。  相似文献   

2.
刘丰 《兰台世界》2015,(3):84-85
拔河是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项传统民俗体育运动,至唐代时发展到一个顶峰。唐代拔河运动盛况空前,动辄上千人参与比赛,围观观战者亦是成千上万。唐代几代帝王对拔河运动的喜爱是其盛况空前的主因,而它所流传的地域也十分广泛。  相似文献   

3.
戏神信仰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同时也浸染了浓厚的宗教色彩。文章从历史文献入手,推考出中国古代戏神信仰产生于宋代。在此基础上,将中国古代戏神信仰的历史分为萌生期、发展期和繁荣期,并探讨了清代中叶戏神繁盛的原因是源于戏曲声腔的多元化和地方剧种的大崛起,而明代存在的"二郎神"信仰在清初被"老郎神"取代,则是政治势力和社会舆论双重压力下改弦易辙所致。  相似文献   

4.
唐代的拔河运动非常盛行,特别是在暮春的清明节气更为风行,同时还因为皇帝的推崇,所以拔河运动作为一项重要的健身娱乐活动在朝野内外非常受欢迎。  相似文献   

5.
《水浒传》是明代人施耐庵的作品,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的社会生活.讲座《从<水浒传>谈宋代社会》,让高俅、宋江、茶园子张青、花和尚鲁智深、鼓上蚤时迁、拚命三郎石秀带你进入宋代的夜市、早市,领略那时的球鞠之戏和商品化了的蔬菜种植业.  相似文献   

6.
拔河运动,最初被称为"钩强",六朝为"施钩",隋朝为"牵钩",直到唐朝才被称为"拔河"。它是中国古代一项民族传统运动,起源于春秋时的楚国,在唐朝达到鼎盛,明清以后无从考证。拔河运动的起源与当时的水上战争密切相关,起初是一种军事技术手段。之后,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其军事意义逐渐淡化,娱乐、游戏性逐渐加强,同时还有了娱神、祈禳,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等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7.
屡见于清代文献记载的连厢并不是同一种民间艺术。从它们的艺术形态来看,清代的"连厢",实际是同名的两类艺术:一是以唱小曲为特点的歌舞艺术,又可分为连像、连相花鼓和霸王鞭三种;二是一种口技表演,又称为间壁戏。这四种连相具有不同的艺术渊源和发展轨迹,连像、间壁戏来源于傀儡表演,而霸王鞭和连相花鼓分别来源于宋代的杵歌舞队的转踏队舞。  相似文献   

8.
自唐以降,弄孔子、戏儒流、渎圣侮贤之优戏表演,绵廷不绝,其尤以宋代优戏为著。它以讹语影带、插科打诨的形式,渎经侮圣、诋贤叛道,戏儒刺奸、讥时揭弊,牵动道德、政治与学术文化的敏感神经,演绎了儒家思想民间接受的另一面,显示了戏剧文化与社会政治渗透消长的态势,以丰厚的文化意蕴,成为早期戏剧民间形态孕育中不可多得的“真戏弄”。  相似文献   

9.
么长青  高宣 《兰台世界》2012,(13):54-55
隋唐时期,拔河运动活跃盛行,无论是皇亲国戚抑或平常百姓都非常热爱这项运动,但其形制较之前朝历代有所创新变化,也体现出了多样化的作用和功能。一、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拔河是隋唐时期人们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据《隋书·地理志下》记载:"二郡(南郡、  相似文献   

10.
据诸多史料记载,拔河运动被唐中宗、唐玄宗重视,经常在宫中举行拔河比赛。在民间,由于统治阶层的重视,普通百姓在节假日以拔河运动为形式欢庆节日也是司空见惯。  相似文献   

11.
一、我国古代拔河运动的产生与发展 1.最古老的拔河产生于水战需要.拔河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在当时被称之为"钩强".战国时期的<墨子·鲁问>最早记录战器"钩强":"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作为钩强之备,退者钩之,进者强之,量其钩强之长,而制为之兵.楚之兵节,越之兵不节,楚人因此若势,亟败越人".  相似文献   

12.
史志明 《兰台世界》2012,(25):73-74
水戏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项出现较早、历时较长的运动项目,到宋代这一运动达到高潮,而任何运动形式的出现、发展、高潮和衰落除了自身的特点之外都与一定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与此相伴的是一定的社会状况必然会在各个方面制约和影响一项体育运动的产生、发展以及衰落,在整个运动过程当中必然会带上当时社会的烙印,因此,这种双向的研究和互照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就水戏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其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呈现的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武术表演历史源远流长,不同时期展现出不同社会风尚和时代特征。宋代宫廷表演性武术上承唐制下启元明清,呈现出多种演出形式,在前朝的基础上有所改革和发展并对民间武术表演以及元明清的宴乐和杂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宋代画家梁楷,性格狂放不羁,被世人称为"梁疯子"。中年之后,其继承并发扬了前人之画风,绘就《泼墨仙人图》、《六祖破经图》等墨戏作品,"意思简当,不费装饰",却又表达得淋漓尽致,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5.
徐斌 《新闻实践》2011,(8):F0003-F0003
看到这张照片,让人猛然想起一种众人即可参与的运动——拔河。那是一种极简单、极热闹的大众游戏,合力的较劲、来回的拉锯、助威的呐喊……轻而易举地构成。幅充满张力的牛动画面。眼前的这幅画面,它当然不足拔河,它名叫《求救》,是今年第七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战争灾难与突发事件类新闻单幅金奖作品。  相似文献   

16.
朱敬 《兰台世界》2014,(4):21-22
宋代画家梁楷,性格狂放不羁,被世人称为“梁疯子”。中年之后,其继承并发扬了前人之画风,绘就《泼墨仙人图》、《六祖破经图》等墨戏作品,“意思简当,不费装饰”,却又袁达得淋漓尽致,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7.
王瑶 《青年记者》2001,(4):51-53
媒体与名人之闻如同在玩一场拔河游戏,绳子中间的红色标志就是名人的隐私。隐私有时还成为吸引公众兴趣进而带动旅游业促进国民经济的一个手段。  相似文献   

18.
禹银花 《今传媒》2016,(7):108-109
传统戏的推陈出新并不少见,一出好戏能不能为历代人反复传唱,一方面是该戏本身的价值所在,另一方面也是它的主题可以不断与时俱进.本文主要从新编川剧《马前泼水》来分析它的文本流变、产生背景、社会影响及该剧的艺术价值,通过该戏的解读,来探讨新编戏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9.
东坡栽松说     
<正>我昔少年时,栽松满东岗……我国劳动人民栽培松树有悠久的历史,并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早在11世纪就有了关于栽松的文字记载。回顾11世纪的宋代,有文献这样写道:"宋代,蜀人热爱植树,尤好种松,一是渊源于太祖课民种树,神宗蠲免竹木之税;二是受制于畲田撂荒地的大量出现。"其实,北宋大文豪苏轼,就是当时一位喜好栽松和倡导栽松的热心人,他在《种松戏作诗》中写道:"我昔少年时,栽松满东岗。初移一寸阴,琐细如插秧……不见十余年,想作龙虬长"。关于苏轼爱松植松之事的确切性,虽然  相似文献   

20.
任洪涛 《新闻世界》2010,(10):153-154
影视剧本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然而,就"出戏"与"凑戏"来讲,多数人却并不熟悉。笔者在分析和体会近期典型影视剧的基础上,提出了"出戏"与"凑戏"的概念,并对其加以概括和解释。希望通过对"出戏"与"凑戏"的解读给影视剧本的创作提供借鉴,同时也希望能对我国影视业的发展有所助益和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