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艺术(包括电影)的终极是诗意,诗意的根本是能够像诗那样召唤出人们内心的诗情。诗意电影是靠电影的视角、叙事、人物的塑造、光影画面、声音等电影软技术和硬技术的手段来产生诗的联想、隐喻、象征、节奏,创造出诗意电影作品的。诗意电影的诞生不仅仅源于娴熟的电影技能,它更来自大师们的诗人人格,源自于诗意电影人对诗意元素的运用,从而达到对人类终极关怀的伟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2.
林格伦的《狮心兄弟》具有鲜明的"诗意"特征。这些特征主要体现于作品中独特的叙述视角、细腻的心理展示、梦幻色彩的人物和环境设置、富于想象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本真纯美的感情迸发以及意味深长的生命哲理几方面。"诗意"给儿童文学作品增添了文学美感,同时又对促进儿童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3.
孙犁的小说,因其创作时代的特殊性而带有浓郁的政治色彩,又因对抗战生活的独特书写从而具有了浓郁的诗意,呈现出孙犁对主流话语的疏离和他徘徊于政治与诗意之间的创作姿态。无论其作品行走于历史还是当下,都展现了孙犁独特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东西短篇小说《大路朝天》的人物世界和艺术表现为审美对象,深入探讨该作品在人物刻画方面的诗意特性及其艺术表现上的丰富与娴熟。  相似文献   

5.
于淼 《文学教育(上)》2014,(19):145-145
《竹林的故事》是废名早期的作品,本文通过对叙事人称,人物,诗意等方面的解读入手,了解文本内隐藏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6.
毕淑敏作为当代文坛上不可多得的集医生、心理咨询师、文人三个身份于一身的作家,她所创作的作品也往往带有这些独特身份赋予她的独特的生命感悟和认知。她的作品《血玲珑》在2002年被改编成电视剧上映,反响热烈,但改编后却缺少了她独有的那份对生命意识的书写。拟从人物的缺席和人物身份的改变、人物命运的改写以及人物性格重点的偏移三个方面窥探改编过程中对生命书写的迷失及其改编效果。  相似文献   

7.
《拇指姑娘》是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全篇流淌着迷人的诗意美。特别是在人物塑造与环境描写中体现得最为突出,有机地把人物美与环境美完美地统一,营造了一种浑然一体的和谐美,为作品带来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小说《边城》对爱情的描写、人物的生存方式、地域特色三个角度阐释了小说所构筑的诗意世界,并结合沈从文的文学理想和自身际遇,探索作品在诗意之中隐伏的有关人生命运的顿悟和对现实生存状态的深沉隐忧,如隔膜与误解、人心的孤独、对命运无从把握的绝望。  相似文献   

9.
阅读迟子建的作品,可以发现其创作风貌广博大气,作品内容丰富深厚,相较于女性意识张扬激越的当下,文坛呈现出不同的写作特点。在"超性别写作"的理论和创作背景下,迟子建从女性主义诗学的视角,展开其"超性别写作"下的女性书写,此外,其创作中还表现出独特的自然和社会视角。不管是在对女性人物塑造上的独特价值关怀,还是对于朴实纯净的大自然的诗意描绘,或对于广袤复杂的社会图景的写实揭露,迟子建都坚持站在"人"的视角以有节制的情感进行创作。  相似文献   

10.
池莉是新写实主义小说代表作家,其小说?烦恼人生?书写了与宏大叙事不一样的生活真实,在艺术形式上呈现出原生态的美学特征。 ?烦恼人生? 的世俗书写,凝聚着池莉独特的生命体验:不断突破生存困境、不断追求美好生活。 对自然自在人生状态的探寻,对诗意人生的呼唤,使池莉的作品有着更为广泛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施蛰存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出浓郁的诗性特征,颇似李商隐《锦瑟》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复杂韵味。对此富有诗性韵味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笔者认为其诗性由三种因素构成:施蛰存人生感悟及情怀与对古典女性美的文化怀旧情调;弗氏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及施蛰存自身的诗人的气质。  相似文献   

12.
在日益边缘化的时代,当代文学小说创作当中的人文精神是在“文化的回跃”中的建构。当俗世启蒙理想、技术主义消解了生活的诗意和理性,“犬儒主义”度浑噩人生,精神荒漠化之后,人文精神的进行时建构表现为以知识分子写作对抗商业化写作、直面物化状态下的人生、呼唤媚俗文化中的“血性”。  相似文献   

13.
从生存的惯常性、美好性和神圣性三个方面分析了郭文斌乡土小说诗意世界的构成。认为郭文斌的乡土小说创作具体面对的是西海固的民间生存,但其写作的气质却远远超出了地域的界限,而提供了一种普遍的生存范式。  相似文献   

14.
萧红的小说创作,借鉴吸纳了诗歌的创作技巧,故而其作品蕴含了浓浓的诗意,使小说平添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高了作品的文化品位和欣赏价值。其具体体现是:小说具有天然脱俗,诗的语言;和谐有致,诗的韵律;水乳交融,诗的情景;含蓄淡远,诗的意境,为此,茅盾先生、胡风先生都对萧红小说这种独特的追求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萧红小说的诗蕴品位,对文体间的渗透创新,亦是一种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李碧华是香港著名作家,她行文别出心裁、风格瑰丽诡异。其小说在港台及大陆都拥有相当可观的读者群,细究其小说所以会令人着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她塑造了不少神态丰满、各具性情的人物。就人物行为特征而言,大致可以分为刚、柔两类。李碧华的小说有浓郁的宿命论色彩,但在宿命轮回的大背景下,作者着意发掘人身上的超越性——即人物身上所具有的理想品格。本文先是展示人物的生存境遇,在此基础上突显人物类型,并进而分析此类型的成因及作家在人物身上所寄寓的理想,力求进一步发掘李碧华小说的人文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6.
铁凝是运用语言的好手,她在小说中,成功地使具象的事物负载了抽象的内容,并有效地利用了语言的掩饰功能,大大增强了语言的张力。她的小说语言表达方式丰富多彩,产生了诗意化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自登上文坛之初,迟子建就坚持将目光和笔墨投注在故乡,执著地发现黑土地上生命的"美"与"痛",以怡人的温度、氤氲的温情建构起独具一格的个人风格,并在长达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将自己的文学信仰与理想贯彻始终。虽然迟子建并未确认自己"启蒙精英"的身份,但通过对其作品的细读我们可以发现,她的温暖和温情是有力量的,其意义便在于对人和人性再次启蒙,帮助人们完成对美好和谐生活的寻觅与构建。  相似文献   

18.
语言问题决定着历史小说创作的真实性程度及艺术成败。凌力历史小说注重探索语言的“历史/现代”形态;适度掌控叙述节奏,形成适中有度、放任中有收束的叙事风格,含蓄蕴藉的情感表达方式;努力发掘语言背后的历史情韵与文化意蕴等,形成了鲜明的诗性特征,为近年来历史小说创作的语言探索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19.
王安忆女性小说总是通过象征、暗示等手法去表现女性的人生经历以及她们的内心困惑、抗争,以凸现女性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在她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纪实与虚构》、《乌托邦诗篇》、《长恨歌》等的诗意叙事中见出批判的力度和个性化色彩,语言也注重语用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方方是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但其作品并非都是客观地原生态地反映现实,“零度情感”地观照生活。在其系列爱情题材小说中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小说“诗意”的追求,这种“诗意”主要表现在小说中浓郁的主观抒情色彩、具有象征性和丰富涵义的意象的选用、人物形象的简化以及语言的诗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