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华岳为南宋后期“以气节特闻”的爱国诗人。他的诗风格多样,主要以粗豪使气、悲愤沉郁、真率浅显、清新自然为主,与诗坛流行的。江西”、“四灵”、“江湖”诗风迥异,在南宋后期诗坛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
杜甫是一位极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的诗风以沉郁顿挫、悲凉慷慨为特征。不过,人们常以《秋兴八首》、“三吏三别”那些忧国忧民、感慨良多的篇什为其代表作,而对这首写春雨的诗,总觉得它与心目中的杜诗不相符,或者认为这首诗体现了杜甫的另一种优美柔婉的诗风。问题是,这首诗果真没有体现杜甫的一贯风格吗?或者说,从这首诗中,我们真的会发现另一  相似文献   

3.
有的人写了很多诗 ,却不是诗人 ;有的人即使不写一句诗 ,也象个诗人。诗是一种气质和情怀 ,一个人有了这种气质情怀 ,写不写诗就不重要了 ,他已从这种气质情怀中感受到生命的深度和意蕴 ,诗在他的生命中 ,在他的呼吸中。不写诗 ,他已是个天然的诗人 ,他很可爱 ;若写诗 ,他除了自己感受诗还要把感受到的诗记录下来让别人分享 ,他就更可爱了。姚轩鸽就是这种可爱的诗人。我总认为 ,真正的文学家、诗人 ,是一些“超额完成任务”的人。比如屈原 ,做政治家他是个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好政治家 ,他的政绩肯定出色 ,他已完成了任务 ,但他除了关注现世…  相似文献   

4.
戴望舒在中国新诗史上,无疑是一个独特的诗人。现代诗人番草曾说过,“从境界方面来说,戴望舒似乎不能算是我们当代的大诗人,在他的诗作里,我们很难看到时代的影子,听到民族的声音;在风格方面,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他由《雨巷》而一举成名,被誉为“雨巷诗人”,诗风与象征派很为接近,诗中音乐的成份也较浓;到了《我的记忆》,诗人则以“散文入诗”,为中国的现代诗开辟了新的蹊径;到了后期,《我用残损的手掌》等作品则转向了深沉朴实的现实主义。他在诗歌风格、形式以及技巧等方面的探索,使他在中国新诗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他的诗风则代表了新诗发展史上三个不同的阶段。由此,我们有理由  相似文献   

5.
顾城 (1 956 - 1 993) ,是一位极有个性的朦胧派诗人。他认为“诗就是理想之树上 ,闪耀的雨滴”,他要写的是雨滴中闪现的世界 ,写那“遥远而清晰”的梦 ,写梦中的“天国”。他善于以一颗童真的心 ,展开奇谲的幻想 ,创造奇异的意象 ,隐曲地表现诗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理想 ,因此 ,他被称为“童话诗人”。在《我总觉得》这首诗中 ,诗人以孩子的心灵去观察和感受世界 ,透过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表现了自己对生活的理性思考 ,道出了人与人之间缺乏心灵沟通的遗憾与无奈 ,是一曲发人深省的理想悲歌。这首诗由三节构成 ,每一节的前三句是写“我”理想…  相似文献   

6.
李白是我们最为熟知的唐代大诗人。他的诗“逸气凌云,天然秀丽”,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为众多的诗评家所赞美。他的诗风,热情奔放,雄奇豪迈。但也有的诗却写得恬静自然,纤巧明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就是具有这种艺术特色的名篇之一。  相似文献   

7.
“唐律”是指唐代诗人贾岛、姚合等人的诗歌创作所形成的风尚。南宋后期四灵、江湖诗人致力于追踪这种诗风。刘克庄对“唐律”的特点和它的优缺点,都有很深刻的认识。他对这一问题的阐论,构成了他的“唐律”观,是其诗学思想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8.
臧克家30年代以“泥土”诗风驰名诗坛,被誉为“泥土诗人”。爱农民爱乡村是他的诗品,也是他的人品。他与祖国同命运,抗战时期赴前线,以诗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喊,诗风一改苦吟为激越,精雕细刻琢句炼字不见了。然而抗日时期写成的三千余行的《感情的野马》则不同;这几十年来似乎有意不被诗人提起,也似乎被史家评家有意忽略的长篇,却反映了诗人的一段生活,记录了诗人一个时期的感情(特别是婚变),贯穿并发展了诗人前后诗风的基本特征;现实主义的,又权力追逐美;倾诉的情感,又字斟句酌;是自身吟咏,又未记时代之声。  相似文献   

9.
杨万里(1124—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合称“中兴四大诗人”。他的诗以七绝见长,多为描写自然景物之作,也不乏关心民间疾苦和讥议朝政的篇章。诗风清新活泼,语言通俗浅近,擅用白描,别具一格。这些特点从下面列举的三首诗中可以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0.
乡村四月     
翁卷是南宋诗人,浙江永嘉人,也就是今天的浙江温州。他一生没做过官,一直在江南乡村生活,他的作品也以田园诗为主,这一首《乡村四月》就是其中的代表。“乡村”是江南水乡,“四月”是中国传统农历的四月,是初夏时节,这首诗描写的正是江南农村初夏的风光。诗的前两句写自然景象。诗人首先就抓住了江南水乡最鲜明的景色:绿原、白川,从视觉角度着眼,  相似文献   

11.
北宋词人贺铸填有《青玉案》词。词中云:“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写了他在江南梅雨季节里,过着孤独生活的愁闷心情。诗人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连用三个比喻,喻出了“愁”之多、“愁”之深。这种用景色来比喻愁情的写法,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而似乎可以捉摸,贺铸也因这首词妙不可言而被后人誉为“贺梅子”。北宋词人张先,其词多写士大夫诗酒生活和男女爱情。他的词善于描绘一种朦胧美,又特别以描写“影”而著称。他曾有三个写“影”的佳句最为著名:《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归朝歌》:“娇柔懒起,帘压卷花…  相似文献   

12.
初论姜夔诗歌的创作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夔不但是南宋杰出的词人,也是著名的诗人。关于他的诗歌创作道路,学术界一般均认为,“初学江西诗派黄庭坚,后转向晚唐陆龟蒙”,认为其诗在艺术上缺乏独创性。笔者则认为,姜诗的创作道路是:初学众作,再学江西黄氏,后脱离江西诗派,兼采众家之长而独创自己诗风。终为南宋中期诗坛独树一帜的著名诗人,应恢复其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这首诗写的是秋天的晚上。秋天的萧瑟往往令人产生伤感的情绪.很多诗人都会在作品中表现出“悲秋”的情感。不过引人悲伤的其实并不是秋天本身,而是诗人当时的境遇。叶绍翁是南宋诗人,他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身花异乡,那种对家的强烈思念才是全诗淡淡悲伤的缘由。  相似文献   

14.
文学断想录     
1.陆放翁诗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施把“诗”率换成“文学”二字亦无不可,这实在要算放翁最精辟的文学见解了。“诗外”是什么?是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只有生活,才是文学创作的真正源泉。因此,一切欲在创作上获得丰收的人,首先要做一名生活积累的富翁。2.盛唐诗人崔颢是以《黄鹤楼》一诗名世的,那“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空灵,那“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庄重,简直让人叹为观止了。但崔额的诗风并非一开始就如此雄浑空阔的。他早年受生活阅历所限,只能写一些闺情诗,不免流于浮艳。随着诗人…  相似文献   

15.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派诗人代表,其诗风与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徐志摩诗风迥然不同。戴氏诗风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表现为沉哀,中期为寂寞,晚期为昂扬。其诗论和新月派代表性诗人闻一多的诗之“三美论”相反,主要宣扬诗的纯粹性,拒绝音乐、绘画入诗。  相似文献   

16.
山水田园诗派是以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于世的诗派,它以平淡、朴实、清新、自然的诗风在众多诗派中独一帜,自成一派。山水田园派诗人用他们恬静、清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静谧、安逸的田园诗画,陶渊明和王维就是其中的代表诗人。 陶渊明是东晋诗人,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是他开创了山水田园诗歌,而王维则是盛唐时期一位继陶渊明之后成就较大的诗人,可以说他是一位集山水田园诗派之大成者。陶渊明与王维的诗歌格调高雅、清新,诗中都充满了二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如: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  相似文献   

17.
方敬的诗歌创作经历了三次时代大转换:他的早期作品是柔弱的歌吟;抗战时期,他的诗风“脱帽誌变”,由柔弱变为洪亮与开阔;在新时期,他的诗歌掀起了第二次高潮,保持了诗的青春。在长期的创作活动中,方敬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精巧、委婉、朴素是诗人方敬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8.
石伟 《华章》2011,(27)
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常常为分裂的祖国而忧郁,为受煎熬的人民而悲愤.朱自清先生在《爱国诗》中认为陆游“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他还认为:“过去的诗文中,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是一位创作特别丰富的诗人.”  相似文献   

19.
《游隼》是英国诗人格雷德·曼里·霍普金斯的优秀诗作之一。霍普金斯是维多利亚后期玄学派先驱诗人。他对英国文学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他的诗作大都跟宗教有关。他在创作中极力寻找神灵之美。神灵之美正是此诗的主题。这是一首意大利十四行诗。它的韵脚为 :abbaabbacdcdcd。从音步看 ,是首五音步诗 ,以最后一行为例 ,音步划分如下 :′盘旋而下 ,/′打破 /他们′自己 ,/和′赤 /金色的′云层。此诗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八行 ,是诗人对鸟之美的沉思 ;第二部分写鸟的外表和精神之美 ;第三部分写鸟高超的技艺和力量。一个…  相似文献   

20.
李勋有许多好的诗,对于他的诗,已有人作过比较客观的分析与评价,认为他的诗是富有真情与爱心的,他把对诗的态度与对生活的态度融在一起,形成诗风上“质朴浑厚,冷峻温馨”的特色。李勋的诗可以经历时段来分类,比如早期多为农家诗(我以为这是他最有价值和个性的诗种):离乡入伍之后,便开始了军旅生活诗的创作;之后,他诗歌表达的内容在扩大,他几乎整体性地向情感诗方向转折,这是他重返世俗后诗向成熟面发展的显示,尽管视野在开阔,诗之氛围却在收缩,诗风诗意内在情绪都有别于以往那种激情冲击。有人把他的“爱情诗”作为最好的诗,也许是从这方面而论。我却更喜欢他的那些用泥土包裹着富有思想力的“农家诗”,这种不仅有农家生活又有农人新思想的诗作才是他的诗的美之所在、韵之所在,也是他独特诗风的基础。《庄稼汉》(1988年)就是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