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一册选用了周瘦鹃的《杜鹃枝上杜鹃啼》一文。教材编者在课后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 “通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东拉西扯’、貌似纯知识介绍中,含蓄婉转地表达的感情。”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这篇课文的“课文说明”第三段中,认为“这篇文章,就没有  相似文献   

2.
孙维民 《师道》2003,(10):25-26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在今年秋季投入使用,高一年级第一册课本第一单元编入了周瘦鹃《杜鹃枝上杜鹃啼》一文,读来兴味盎然。试教下来,感到《教师教学用书》“课文说明”的分析有值得商榷之处。特写此文,为更好地使用新教材出点力。课文5个自然段,明断实连,浑然一体,处处表达着作者一生品味杜鹃的生活体验,展示了作者雍容旷达的情怀。第1段的中心是个“缘”字,着笔于“瘦鹃”笔名的来历及含义。“鹃而啼瘦,其悲哀可知”,当时的周先生写哀情小说,悲哀自不待言。以鹃为名,是自况,也道出45年前与杜鹃的密切关系和对杜鹃的最初…  相似文献   

3.
周瘦鹃(1895—1968),现代作家和翻译家,二三十年代已蜚声文坛,主编《礼拜六》,潜心鸳鸯蝴蝶派作品创作。后拥坐书城,植花木制盆景,徜徉紫兰庭园。随兴所作诗词散文,多见于海内外报端。周恩来、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参观他的庭院盆景,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杜鹃枝上杜鹃啼》是他草木虫鱼为文中的一篇。古人曾说文章笔法,尺水可以兴波。这篇文章篇幅短小,文化信息十分丰富,这是读后给人最突出的印象。作者首先对传统文化怀有深情,在不足千字的文章中,引用诗词达五六处之多。开头引清代黄韵珊词,交代笔名“瘦鹃”由来。接着说以往诗人词客,称杜鹃  相似文献   

4.
周瘦鹃其人     
《杜鹃枝上杜鹃啼》是周瘦鹃先生的一篇小品,“短意长,要言不烦;笔底含情,涉笔成趣。”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但是对于周瘦鹃先生,我们知之甚少。对周瘦鹃先生的重新认识,对我们反思中国坛的升降浮沉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湘辉 《现代语文》2002,(2):50-51
人教版新编高中语第一册.收入了周瘦鹃的章《杜鹃枝上杜鹃啼》:在预习过程中.学生们提出了两个很尖锐的问题:一、这是一篇说明还是一篇小品;二、作是主张杜鹃的啼声悲切还是欢愉。显然,这两个问题困惑住了学生。其实,学生们能够提出这样的两个问题,为师的应该感到很欣慰;因为能够提出这样两个问题,已经离真理不远了;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整篇章也就理解了,吃透了。  相似文献   

6.
周瘦鹃的《杜鹃枝上杜鹃啼》是一篇别致的说明性、议论性、抒情性散文。它在结构安排和语言的运用上具有淡化文体的突出特色,值得仔细阅读、再三斟酌、反复鉴赏,以悟其平实中的宛转,微言中的深意,闲散中的匠心。  相似文献   

7.
周瘦鹃的《杜鹃枝上杜鹃啼》(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在结尾处有这样一句话:“我以为杜鹃叫声并不悲哀,为什么古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吧?”这句话是值得深思的。想当年,作者以“瘦鹃”为名,钟情于花鸟风月,沉湎于哀情凄艳,潜心于“鸳鸯蝴蝶”派作品创作.为什么老来却一改初衷呢?如果作者仅仅想用这句话来表达一种情感上的超脱,那就未免有失风雅。因为文中总是不经意地流露着一股淡淡的凉意。所以,这句话的底蕴应该是作者对中国文化意象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杜鹃枝上杜鹃啼》一文,大家都认可它“含蓄婉转”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但究竟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感情,相关的资料都未能解说透彻,或是讳莫如深,或是隔靴搔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周瘦鹃是值得一提的人物。作为“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其哀情小说曾畅销一时。而他的散文则吸取了魏晋南北朝散文的精髓,文笔清新恬淡,意境隽永含蓄,引经据典,学识渊博,情趣雅致,其成就远胜于小说。《杜鹃枝上杜鹃啼》堪称其晚年散文代表作。  相似文献   

10.
韩莹莹 《唐山学院学报》2009,22(1):85-86,89
享誉20世纪早期文坛的著名言情小说家周瘦鹃以其晚年的一篇小品文告诉人们,一切悲喜皆来源于人们的主观心态。  相似文献   

11.
周瘦鹃《杜鹃枝上杜鹃啼》的教学难点在于本文的多解读性和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及思维定势的矛盾。在于本文的文体特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矛盾,在于作者本人与时代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张祖华 《学语文》2002,(4):16-16
《杜鹃枝上杜鹃啼》(以下简称《杜鹃》,见教材高一册)与《螳螂》(见《语文读本》第一册),作为两篇风格非常接近的小品文,表面上看起来在写法上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透过貌似相同的表象,我们不难发现其本质之异。  相似文献   

13.
花,无论什么样的都很美,但我独爱映山红——那传说中杜鹃啼缸而成的杜鹃花。 “杜鹃啼处血成花。”每年农历三、四月间,当杜鹃啼叫着“不如归去”时,映山红便在大江南北漫山遍野地开放起来,一团团一簇簇,如火焰那样热烈,似鲜血那样鲜红,似乎要拼了一生的激情来报答这孕育生命和生机的大自然。  相似文献   

14.
杜鹃,既是花名,又是鸟名。动植物同名,历来少见,惟杜鹃一名而二冠。作为花,它能红艳艳簇满枝头,给春的生意再添几分盎然;作为鸟,它有许多相伴相随的传说,引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不已,成为久唱不衰的悲苦离愁的寄托。下面列举一些例子。1、“蜀国曾闻子归鸟,宣城还见杜鹃花”(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这里的子归鸟,就是杜鹃。2、“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的《琵琶行》),其情景凄苦万状。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抒写诗人内心极度的哀怨。4、“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少游《踏莎行…  相似文献   

15.
鸟和花虽有连带关系,然而鸟有鸟名,花有花名,几乎没一个是雷同的,惟有杜鹃却是花鸟同名。最为难得。唐代大诗人白乐天诗,曾有“杜鹃花落杜鹃啼”之句;往年亡友马孟容兄给我画杜鹃和杜鹃花,题诗也有“诉尽春愁春不管。杜鹃枝上杜鹃啼”之句,句虽平凡。我却觉得别有情味。  相似文献   

16.
杜鹃,既是花名,又是鸟名。现代著名作家周瘦鹃在散文《杜鹃枝上杜鹃啼》中,巧妙地将花、鸟、人融为一体,信手拈来许多诗词典故,给“杜鹃”这一特定的文化视点作了较好的注脚,让我们触摸到杜鹃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独特内涵。杜鹃作为中国古文化的产物,大约始于周  相似文献   

17.
郝利军 《文教资料》2010,(28):15-16
在《飞越杜鹃巢》这本小说中,肯·凯西将基督教文学中的“替罪羊”原型进行了移植,通过写主人公麦克默菲代替人类受罪而死这一替罪,希望以此能唤醒大众逃离非人道的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18.
杜鹃,既是花名又是鸟名。动植物同名,历来少见,惟“杜鹃”一名而二冠,颇富耐人寻思的趣味。作为花,它能红艳艳簇满枝头,给春的生意再添几分盎然;作为鸟,它有许多相伴相随的传说,而那传说却带着淡淡的哀悲、些许的孤凉,让人神伤,引得诗人们咏诵吟唱,捧掬出一瓣瓣的哀情。一个红艳秾丽,一个哀鸣声声,  相似文献   

19.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我曾上过一堂成功的多媒体课——《杜鹃枝上杜鹃啼》,课件用方正奥思制作,共收集了十余幅杜鹃花和杜鹃鸟的画片,并配上来自大自然的各种鸟  相似文献   

20.
《三国志·谯周传》记载:谯周“研精六经,尤善书札”。“书札”应是“《书》《礼》”之误,依据是:《通志》的《谯周传》“书札”作“《书》《礼》”;从谯周作品及谯周的经学承传来看,作“尤善书札”不舍理,而作“尤善《书》《礼》”则合理;《三国志》中“礼”字多讹为“札”字;“植”字很早就已写作“礼”,而“礼”字与“札”字形近,易致二者混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