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自洪武五年战争结束后,明朝在河西走廊的实际控制范围仅仅维持在凉州一线。此时,明朝西北经略的重点在祁连山山脉以南,以安定卫为代表的地区。当安定卫被朵儿只巴攻破之后,明朝才逐渐转向以河西走廊为重点。此时的沙州仍然扮演了北元与青藏高原、云南联络的关键点角色。洪武十六年之后,沙州地方势力与明朝的关系开始改善,沙州多次派出使臣入明。基于洪武朝早期沙州的表现,明朝对其政治动向始终心怀疑虑。沙州的地理位置和长期边缘化特征,导致它很难引起中原王朝更大的兴趣,也不会成为日后经营边疆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金山战役是洪武年间明朝在辽东设置卫所的重要分界线。金山战役前,明设置卫所主要局限于辽南地区。金山战役后。北部强敌纳哈出残余势力被消灭,明朝辽东防御体系向北向  相似文献   

3.
洪武十八年(1385),明朝在今贵州黎平设置五开卫,隶属湖广都司。这是明朝在贵州东部设立的第一个卫,与平溪、清浪、镇远、偏桥、铜鼓等卫并称“边六卫”,构成明代贵州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部分。五开卫的设置是贵州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为日后黎平府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对黔东南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五开卫的建置沿革,有助于深入认识贵州尤其是黔东南的地方史。  相似文献   

4.
有明一代,鉴于辽东特殊的战略地位,在辽东撤府县,专设卫所。这些卫所大多置于洪武年间,它反映出朱元璋经营东北的战略部署和辽东防御体系的基本轮廓。由于明朝遗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明洪武时期故元兀纳失里大王的考察,可以认为北元灭亡后,兀纳失里大王成为漠北西部的一支重要势力,但明太祖洪武十四年,哈梅里回回阿老丁来朝入贡,并非《明史·哈梅里传》所言是受哈梅里兀纳失里大王所遣。而且,本为故元出伯系的威武西宁王兀纳失里,其继承宽彻系肃王王号的时间,疑在洪武十四年至二十一年之间。洪武二十四年,明朝征讨哈梅里王兀纳失里之事,应是兀纳失里遣兵寇边所致。  相似文献   

6.
宣府镇(今宣化)是明朝长城九边之一。宣府镇长城初建于洪武、宣德年间,加强于正统至正德年间,嘉靖至隆庆年间完善,万历年以后因蒙汉民族和解而衰落。宣府长城由边墙、墩台、城堡等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城堡是屯兵与防守的中心。各堡城最多时屯军15万多,是名副其实的“神京屏翰”。  相似文献   

7.
1368年明朝建立,中原政局大势已定.明朗日益强盛,北元势力渐衰,一向以事大为外交原则的高丽,于辛禑王时期,一改恭愍王时期的亲明政策,恢复与北元方面的外交.这种对明朝外交倒退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受到北元势力对高丽内政的影响,另一方面归因于明朝对高丽政权的态度.辛禑十四年,高丽征辽失败恢复与明朝的外交并与北元断交.  相似文献   

8.
在明代,雁门关作为九边中的重要关隘,形成了一套严密的防御体系,该体系从属于九边中的"次边"。通过对雁门关地理位置和战略价值的阐述,表明其防御体系的历史地理基础。此后,就雁门关的军事防御体系变迁,其与北广武城和代州城的互动关系为视角,展开对明代雁门关防御体系的研究。笔者认为,明代雁门关防御体系的主体是"一网一线",即由一个险关、十八个关隘构成横向"一网";由广武营城、代州城作为前后照应构成纵向"一线"。  相似文献   

9.
明代洪武时期的北部边防一方面全力阻遏北元势力的反扑,巩固其在北疆的统治;另一方面着眼长远,完成奠基定制的目的。明王朝对北部边防进行了一定的战略规划,在军事部署上,在依托山川险隘构建东西呼应的外围防线的同时,重视边防的层次性,设置纵深防御带;在指挥机制上,形成了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防御体制;在后勤保障上,通过屯田解除了边军的后顾之忧,并与卫所制相结合形成了边军的自身绵延体制。洪武时期北部边防的战略规划对明代中后期的北部边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书博鸡者事》的作者高启(1336——1374),字季迪,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元末避兵乱,居松江(今上海市松江县)之青邱,故又号青邱子。明朝洪武初年诏修《元史》,高启被荐入都,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以后又命他教授诸王。洪武三年(1370)擢户部右侍郎,高启辞而不就,乃赐金放还。以教授生徒为业,与苏州知府魏观友好。魏观因改  相似文献   

11.
苏州光福圣恩寺是一座与明代皇家有着特殊关系且沐浴着明代皇家"圣恩"的寺院。明初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朱元璋召见该寺寺僧,亲自书写条幅送之,并赐予丰厚的赏赐;同时,朱元璋还为该寺写下数首诗作。明正统八年(1443),该寺又得到皇上明英宗朱祁镇所赐的"天寿圣恩禅寺"的匾额。"土木堡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复辟,又于天顺三年(1459)再次赐该寺"圣恩禅寺"匾额。入清后,康熙帝多次南巡,在处理北边与沙俄战事及外交事务的同时,康熙于二十八年(1689)第二次南巡时,至苏州光福邓尉山,并驻跸圣恩寺,且为该寺"面赐御书‘松风水月’和帑金二百两",还为该寺写下了诗作。康熙此举,不乏与前朝有作为、有威望的开国皇帝对话以一较高低的心理,但更多的却是希望这座沐浴着前朝皇家"圣恩"光辉的寺庙,也抹上大清皇家的"圣恩"光芒,并希望能借之化解江南僧俗对满清的抵触情绪。  相似文献   

12.
元明之际,凤阳府政区的演变大致经历了濠州、濠州府、临淮府、中立府到凤阳府的这样一个过程,其幅员也从吴元年(1367年)的2州4县增长到洪武七年(1374年)的12州24县,此时的凤阳府的辖区几乎涵盖当今整个皖北地区。究其原因,无非是政治、军事、经济和自然因素四个方面,其中政治和军事因素又占据着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舟山海鲜菜肴文化走过了一条漫长的发展之路,西晋以前是舟山海鲜菜肴文化萌芽及初步形成时期,唐、宋、元代是发展时期,明洪武十九年(1386)至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舟山海鲜菜肴文化处于停滞状态,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至抗日前夕(1937年)舟山海鲜菜肴文化进入复兴及再度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舟山海鲜菜肴文化进入了振兴及创新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4.
明代嘉隆年间产生了四部长城图籍。其中郑晓《九边图志》是明代第一部长城图籍,完成于嘉靖四年,以文字为主,并分镇绘制地图。许论《九边图论》地图与文字并重,重在议论,从整体上系统探讨了九边形势。该书地图部分《九边图说》首次用整幅地图的形式,展示了九边长城防御体系的全貌。三门峡市博物馆藏《九边图说》残卷是第一幅长城地图。《九边图论》未继承《九边图志》的内容与体例,而是别创体例。魏焕《皇明九边考》以文字为主。重在史事记载,第一次全面梳理了九边制度源流。这三种图籍都是中央负责地图创制机构的官员的私撰图籍。兵部《九边图说》为官撰图籍,以地图为主。四部图籍基本开创了明后期长城图籍的创作模式,引领与规约了长城图籍的创作风气与体例。后三部图籍提出与发展的两种九边说法也成为明代以来影响最大的两种九边说法。后三部图籍皆未使用“计里画方”与图例绘法,这也是明代地图,尤其官方所绘地图的主流绘法,显示出明代仍然继承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中的人文传统,“科学”、“定量”对明代地图绘制的影响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5.
今所存见的明刊本"李贽批评本"《西游记》,为无锡文人叶昼托名作伪的产物。卷首所附《西游记题辞》的作者"幔亭过客",为吴县人袁于令,生于公元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卒于公元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词曲家与小说家。叶昼托李贽之名所批评的《西游记》,成书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前后,其所用底本,为唐光禄刻印于金陵世德堂的《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其批评主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西游记》宗旨的揭示,二即借批评以抒发对社会现实的看法,三为对《西游记》艺术的称道,四是对佛道思想的宣扬。其中,又以一、二为其批评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6.
汉武帝元朔四年汉匈河南地战役后扼黄河渡口置西河郡以强化北部边疆纵深防御,将其经营为集结军队的军事基地和重要产粮区。东汉时西河郡为北疆防御北匈奴的前沿和监护归附南匈奴的军事机构,北匈奴势力消失后,东汉因国力衰退西北疆土内缩而内迁西河郡。西河郡的设置变迁与两汉王朝军事实力变化及奉行的边疆政策相关  相似文献   

17.
山西处黄河中游,有中华民族"文化摇篮"之称,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国科举隋大业元年(605年)始,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终,历经1300年,横跨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作为一种考试制度延续上千年的历史,这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绝无仅有。历代科举中,山西共产生3000余名进士,有40余人进入鼎甲。本文尝试对山西历代的状元、榜眼、探花的情况进行小考。  相似文献   

18.
九百年前,宋徽宗以黔南路一统夜郎遗部五十个羁縻州,始建贵州防御使。从此,贵州防御使军政府发挥着捍卫南宋及元朝、明朝初年政权的军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