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温旭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12):54-57
"斯密悖论"指斯密在《国富论》中以利己心为核心的经济人和《道德情操论》中以同情心为核心的道德人之间的矛盾。一个半世纪以来,国内外学界围绕着这一"悖论"的研究持续不断。借助古诺模型的方法对"斯密悖论"中的经济人与道德人进行博弈分析,试图提出利己与利他的有机统一体——经济道德人。  相似文献   

2.
文章提出了利己利他四象限模型,通过基于420份调查问卷的描述性分析以及聚类分析、方差分析证明了模型的合理性,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了利己性、利他性和幸福感之间的路径关系.研究证明:利己利他四象限模型的提出是合理的,模型中四类人幸福感显著不同;利己性利他性显著影响幸福感,利己性越强的人幸福感越低,利他性越强的人幸福感越高;而改变消极人性观和积极培养社会责任是抑制利己性和培养利他性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在解释水平理论基础上,以16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2被试间实验设计,在最后通牒博弈情境中考察社会动机(亲社会动机/自私动机)和心理距离(远/近)对合作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社会价值导向对人们的合作性具有显著的影响,亲社会动机激发的个体更加热衷于合作行为,带有自私动机的个体是竞争的或利己的;(2)高解释水平下亲社会动机个体是合作的,自私动机个体是竞争的或利己的,高解释水平下亲社会或自私动机的个体的行为均根植于其所赞同的社会动机。  相似文献   

4.
公平公正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从人性利己性的视角看,个人对利益的过度追求和利益博弈主体的不对等地位,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缺失中的利己行为对制度的僭越等.影响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公平公正。尊重和利用人性的利己性及其合理性.规范和约束人的利己行为.在互利互惠中向弱势群体倾斜,有助于建设公平公正的现代学校制度。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的很多行为都是要受到多种因素的支配.本文着重从“猎鹿博弈”这个模型出发,来探讨我们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从而做到利己基础上的利他.  相似文献   

6.
教育游戏参与者行为意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技术接受模型与沉浸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游戏行为意向与沉浸体验、感知易用以及感知有用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教育游戏参与者的心理需要以及游戏特性对参与者的感知易用、感知有用以及沉浸体验的影响,探索游戏行为意向与各直接、间接影响因素之间的效应关系。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教育游戏环境中,沉浸体验、感知易用与感知有用对参与者的游戏行为意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游戏参与者的心理需要与游戏特性对游戏行为意向具有间接正向影响效应;游戏特性对感知有用、感知易用对感知有用均没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对把握教育游戏参与者的行为与心理特征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道德同情、“囚徒困境”博弈、利他合作是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重要经济理论,对理解经济生活中的利己和利他的调和具有重要意义,其对中国各阶层的利益的调整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人们的归因中同时存在理性归因与利己归因。本研究通过一个实验探讨了对一种与自我相关联的共变信息的归因中是否同时表现出这两种归因。实验中被试阅读并想象一些情境,情境中包含被试好/不好的行为或结果及一种相关的共变信息,然后在4个原因维度进行归因。结果表明同时表现出理性归因与利己归因,并且互不干扰。作为理性归因,一种共变信息被归于人的内因或外因的同时,还被归因于归因的联合模型所预测的与该种共变信息相对应的原因维度。作为利己归因,不受一种共变信息的影响,在4个原因维度均表现出利己归因偏好。最后探讨了共变信息等的背景信息对利己归因偏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餐厨废弃物以及餐厨废弃物的不合理处理已经给人们的日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加上回收企业的利己性行为和选择,都使得餐厨废弃物的回收和资源化处理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认为在回收企业与企业之间和企业与政府之间都存在这博弈,并对其进行博弈分析。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的结论表明政府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的干预是必要的,因为企业只会做出利己选择,这是由企业的理性经济人的经济学假设决定;政府作为参与一方,与企业之间也形成博弈关系,其博弈结果显示,政府提高监管力度、惩罚力度、补贴额度和降低资源化处理成本,都有利于刺激企业提高资源化处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0.
组织内外不同群体需求的不一致性、优质资源的稀缺性、组织内部的相互依存性,以及矛盾运动的永恒性,致使高校教师评价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组织冲突。在化解矛盾的过程中,会产生种种博弈行为和博弈心理。常见的博弈模型有以下几种:"拒绝游戏"的博弈,对等个体之间的"困境"博弈,非对等个体之间的道德博弈。分析这些博弈行为有利于改进高校教师的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德育研究中,运用博弈论建立“利已与利了”关系的博弈论模型,并对“利已与利了”这一基本命题展开深入地探讨,就有可能突破庸俗化的“辩证理解”而有一个较为成熟的新的解答。“利已与利他”关系的博弈论模型,是中小学进行德育研究的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利己与利他的博弈论分析--幼儿德育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博弈论的观点,“互利互惠”有助于实现个人与团体利益的最优化。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实践中经过多次博弈,往往会发现“互利互惠”这一“金规则”。这一博弈的过程有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和摆脱“自我中心主义”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伦理学思想为学科基础,以理性与情感为切入点,在政策理性研究的现状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博弈关系提出政策理性情感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从其政策情感与政策理性二者的博弈关系探讨入手,指出政策理性情感的实现基础的理想人性的构建和实现的伦理途径的突破,即利己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博弈关系实现的可能性。因而,全文以政策理性情感的价值与意义为结论,最终落脚于教育政策的选择科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赛前焦虑将影响运动员的比赛表现,从定向理论角度探讨焦虑与表现的关系,并提出几种积极引导焦虑方向的方法,以利于教练员及运动员进行科学的心理训练。  相似文献   

15.
赛前焦虑将影响运动员的比赛表现,从定向理论角度探讨焦虑与表现的关系,并提出几种积极引导焦虑方向的方法,以利于教练员及运动员进行科学的心理训练。  相似文献   

16.
The current study examined the hypothesis that group size can influence whether children display self-assertive versus self-deprecating responses to interpersonal competition, especially under stress. Twenty same-sex play-groups (N = 120) of 9- to 10-year-old children played a competitive game in groups and in dyads. Stress was induced by causing some of the children to lose the game and watch as their opponents received psychological and material rewards.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both the dynamics of the game and individual reactions to stress varied consistently as a function of the social context. Individuals displayed more assertive behaviors in groups than in dyads. In contrast, individuals exhibited more self-deprecating behaviors in dyads than in groups. Given that under naturalistic conditions males are more likely than are females to interact in groups and females are more likely than are males to interact in dyads, group size provides one possible mechanis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ex differences in self-assertive versus self-deprecating behaviors.  相似文献   

17.
通过各类球赛对大学生球迷群体心理的积极影响研究与分析,发现球赛对不同年级、不同年级的男、女大学生球迷心理的影响差异具高度显著性。大学生球迷有较强的集体主义观念,群体对个人的吸引力较大,群体归属感、认同感、凝聚力强烈。随着年龄和学龄的增长,独立性增强,群体归属感、认同感、凝聚力有所降低。通过观看球赛可以促使大学生球迷增强群体归属感、群体认同感,培养和认识大学生球迷的群体凝聚力。  相似文献   

18.
从利己本身看 ,利己无利无害他人及社会 ,无所谓善恶 ,无所谓好坏 ;从利己实现的手段和给他人及社会带来的影响看 ,利己可善可恶 ,可好可坏。利己和利他是使人类社会得以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手段。利己不是一种病害 ,对自我的追求不应成为一种禁忌 ,为自己谋幸福不应受到轻视。  相似文献   

19.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90后贫困生的心理有其独特性且行为有规律地表现为稳定的模式。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透彻分析了90后贫困生的心理特征及形成原因进而归纳总结出这一群体的行为模式,期望能为开展贫困生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性,不同质量的会计信息必然导致不同的利益分配格局。对于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但本文认为作为会计信息供给主体的管理层在与有关各方的博弈中具有相对优势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基于管理层的角度,本文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分别就管理层与投资者、股东、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间的博弈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改善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