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碳纳米结构储氢是近几年研究的热门话题.通过对过渡金属Ti掺杂石墨烯、碳纳米管和富勒烯储氢性能分析研究.发现在Ti掺杂碳纳米结构储氢中,它们的储氢能力都达到了大约8wt%左右,满足美国能源部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对富勒烯C42进行了系统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结果显示,从能量最高的C42-01到能量最低的C42-45,分子中B55键数、五元环共用碳原子数均减少,五元环和碳原子分布更加均匀,表明这些异构体遵循五元环比邻惩罚规则.能量最低的异构体是含9个B55的C42-45.  相似文献   

3.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吸附Ti原子的石墨烯纳米带(Ti@GNR)的电子结构及其在储氢方面的应用.计算结果表明:Ti原子的部分电子转移到石墨烯纳米带的π*电子态形成激化电场,由于激化电场的作用使得氢气和Ti@GNR之间的作用力增大;同时Ti原子的d态电子和氢气的σ电子形成杂化也使氢气的吸附能增大.进一步研究表明,Ti原子在GNR上不容易形成金属团簇.  相似文献   

4.
【例1】富勒烯是一类由五元环和六元环组成的空心碳笼,碳原子间通过单键和双键相连.其中五元环为固定数目12个,而六元环的数目不限.最近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研制出C64H4(发表在J,Am.Chem.Soc.128,6605,2006上),结构如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相似文献   

5.
讨论C80,C82,C84等富勒烯的结构异构体,及其内包金属原子的动态特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Fe修饰石墨烯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以及外加应变对其析氢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空位可以明显增强石墨烯对Fe原子的吸附;Fe原子在单空位石墨烯上的吸附最强,从Fe原子到石墨烯的电荷转移最多,Fe原子与石墨烯之间发生明显杂化;在外加应变下,压缩应变对Fe修饰单空位石墨烯的析氢性能影响不...  相似文献   

7.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 )研究了Co原子在(0,3)和(6,0)这两种 TiO2纳米管上掺杂的稳定结构及CO在掺杂Co原子的TiO2纳米管上的吸附情况.从吸附结构、电子特性以及投影态密度(PDOS)等方面分析发现,由于Co原子掺杂而在导带底和价带顶产生的杂质态使纳米管的带隙明显减小.CO分子通过它的C端与Co原子结合,进而吸附在掺杂后的TiO2纳米管上.此外,通过分析 Mulliken原子电荷发现,Co的掺杂能够促进CO分子和纳米管之间的电子转移,从而增强了纳米管对CO的响应和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8.
新型富勒烯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一直是富勒烯化学的热门课题之一。合成新型具有特殊光、电性能的富勒烯衍生物,对拓展富勒烯基新材料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利用1,3-偶极环加成反应(Prato反应),成功地将强吸电子基团五氟苯基接到C60碳笼上,研究了反应条件对单加成产物的影响,合成了N-甲基-2-五氟苯基-3,4-富勒烯基吡咯烷。产物经氢核磁共振谱、氟核磁共振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和质谱表征确证。并利用液-液界面沉积法(LLIP法)制备了该衍生物的方片状纳米薄片,为研究其光电性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添加稀土元素Sc,可以显著提高镁合金的力学性能,特别是高温力学性能,通过余氏固体与分子经验价电子结构理论(EET)对Mg-Sc合金进行了价电子结构计算及分析,计算结果显示纯金属晶体Mg处于原子杂化态第三阶,Sc处于原子杂化态第五阶,Sc在镁基体中强化键能,有较强的固溶强化作用,Mg—Sc相可显著提高Mg合金的强度和高温抗蠕变性能,有效细化镁晶粒。  相似文献   

10.
例 1 等 物 质 的 量 的 氢 气 和 氦 气 在 同 温 同 压 下 具有 相 同 的 A. 原子 数B. 体 积 C . 质 子 数D . 质 量 解 析 氢 气 是 双 原 子 分 子 , 氢 原 子 核 中 只 有 1个质 子 ,质 量 数 为 1;氦 气 是 单 原 子 分 子 ,氦 原 子 核 内 有2个 质 子 ,质 量 数 为 4。 两 者 物 质 的 量 相 同 ,其 质 子 数相 同 ,在 相 同 条 件 下 ,体 积 也 相 同 。 选 BC 。 例 2 b g 某 金 属 与 足 量 的 稀 硫 酸 反 应 , 生 成 该 金属 的三 价 正盐 和 ag 氢 气。 则 该金 属的 相 对原 …  相似文献   

11.
采用第一原理研究了Au在ZnO两个极性表面(0001)-Zn和(0001)-O的吸附,分析了单层Au吸附在ZnO极性表面上的态密度和吸附构型.计算结果表明:ZnO极性表面上单层Au吸附层能提高Zn原子在(0001)-Zn和(0001)-O面上的吸附能分别0.41 eV/原子和0.42 eV/原子;同时Au吸附层又比Zn吸附层更加活跃,总能计算可以看出Au处于顶端的构型比Au扩散构型更加稳定,使得Au恒处于顶端,很好的解释了Au在ZnO纳米结构生长过程中充当表面活性剂的角色.理论计算与实验中发现Au颗粒总是在生长出的纳米结构的末端这一现象吻合很好.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配合物[Cu(C9H7NO3)(phen)2](OH)·4H2O·0.75CH3OH(其中C9H7NO3=马尿酸,phen。邻菲哕啉),并利用X谢线单晶衍射仪确定了其结构。该配合物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在配合物中,每个Cu(II)离子与一个马尿酸阴离子的一个羧基氧和两个邻菲哕啉的四个氮原子配位,形成五配位的畸变的三角双锥结构。配体马尿酸的羧基O原子与配体邻菲哕啉芳环上的H原子通过氢键连接成三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13.
以C60为代表的球烯与球烯配合物是近年来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焦点。本文介绍了富勒烯金属包合物、简单外接式金属富勒烯配合物、η2-金属富勒烯配合物和金属富勒烯基配合物四种不同类型的金属球烯配合物的合成,着重介绍了金属富勒烯基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铂、铑及其合金团簇因其催化活性受到广泛关注。为了深入了解Pt-Rh纳米团簇的结构和电子特性,使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并确定了不同组分PtnRh38-n团簇的最低能量结构。同时,在对其合金团簇结构研究后发现:Pt原子倾向于占据团簇表面,而Rh原子倾向于占据团簇内部,从而形成了Rh(核)-Pt(壳)结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团簇对CO分子的吸附性,发现CO更倾向于吸附在PtnRh38-n团簇表面的Rh原子上,根据电子态密度分析,其原因是费米能级附近的d电子贡献主要来自Rh原子。以上研究结果对于Pt-Rh中等尺寸合金团簇的结构形成、电子性质以及CO分子的吸附性能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为双金属团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1T-MoS_2(多型结构的二硫化钼)的除汞机制。方法:1.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分析Hg~0在1T-MoS_2单层上的吸附机理。2.考察1T-MoS_2的不同吸附位置。3.对不同的吸附构型,研究电子吸附前后的变化,从而进一步了解吸附过程。结论:1.化学吸附是Hg原子与1T-MoS_2单层吸附的主导因素。同时,在所有可能的吸附位置中,T_(Mo)(在钼原子上方)的位置是最强烈的吸附构型。2.汞(Hg)原子在1T-MoS_2单层上的吸附受邻近的硫(S)和钼(Mo)原子的影响。3.吸附的汞(Hg)原子在1T-MoS_2的TMo位置上会被氧化,其吸附能为-1.091 eV。4.从局部态密度(PDOS)分析来看,Hg原子和1T-MoS_2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由汞(Hg)原子的d轨道与硫(S)原子的s轨道及钼(Mo)原子的p轨道和d轨道重叠所致。  相似文献   

16.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在B3LYT/6-311+G*基组水平上对能量较小的三种甘氨酸构象分别与CO形成的复合物进行了理论计算,得到了11个能量稳定的复合物.其结合方式是C0的C或O原子与甘氨酸的N-H键或O-H键形成氢键,最稳定构型的结合能为-5.68kJ·mol-1.CO的C原子与甘氨酸的结合具有更强的优势,C原子结合的复合物中CO的键长缩短,而O原子结合的复合物中CO的键长伸长.  相似文献   

17.
采用密度泛函计算方法结合周期性平板模型进行结构优化,系统研究了H、O、N、S和C原子在Au(111)表面的吸附能、稳定吸附位点、吸附结构及扩散能垒等信息.现有计算结果如下:C、S、O、N和H原子的最稳定吸附位置均为Fcc空位,吸附能由弱到强的顺序为H相似文献   

18.
《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2):132-135
以富勒烯为研究对象,探索地下含水层中的高渗透层区对富勒烯迁移分布的影响和富勒烯在非均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运移规律。结果显示,高渗透层区为富勒烯纳米材料的迁移提供了优先传播路径;高渗透层区吸附的富勒烯浓度S均比周边背景饱和介质上的低;6个观测点对应的水相富勒烯浓度值中最高的观测点位于最高渗透层。  相似文献   

19.
作为镍氢电池负极活性物质,储氢合金是影响电极电化学性能的主要因素,对储氢合金进行表面处理可有效提高镍氢电池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实验采用电化学方法对储氢合金表面进行镍磷合金修饰处理,通过扫描电镜(SEM)及EDX能谱对电极表面进行了表征分析,测定了处理前后镍氢电池在1.5C和2C下的大电流放电性能,通过交流阻抗和循环伏安曲线对处理后电极进行了评价。测试结果表明,通过电化学修饰镍磷合金,储氢合金电极的大电流放电性能有所提高,电化学阻抗减小,循环寿命增长,有效提高了镍氢电池的性能。  相似文献   

20.
题目:已知在烯烃R-2CH=1CH2与HBr加成反应中,原子参与成键的方式有两种可能:①Br原子在1C上成键;②Br原子在2C上成键.化学兴趣小组拟用0.224 L丙烯(标准状况)与足量HBr进行加成反应,希望通过定量实验的方法探究其加成方式,实验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